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关系

2014-04-05赵静岩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氨酸中层半胱氨酸

赵静岩, 孙 曙

(吉林省四平中心医院 老年病科, 吉林 四平, 136000)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和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其操作简便、无创伤、易于重复,因而是用于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近年来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可增加血管事件的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Hcy与IMT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10月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70岁。纳入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或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能[1]。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Hcy测定:患者均清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 在4 ℃下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后-80℃保存待检,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试剂为四川迈克,仪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林巴斯5421。目前公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标准为:Hcy浓度5~15 μmol/L为正常,15~30 μmol/L为轻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0~100 μmol/L为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于100 μmol/L为重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采用美国LOGIQ500及飞利浦飞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 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入选患者检查前坐位休息20 min, 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纵向超声显像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两线间的距离即为IMT,于颈总动脉分叉下方1 cm处及距此近心、远心各1 cm共3点,左右两侧共6各点的平均值为IMT,IMT≥0.9 mm为判断IMT增厚的标准[1]。颈动脉斑块测量:斑块定义为局限性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1.3 mm。同时扫描颈总动脉内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平均值)。比较不同EH患者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内径的比值、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各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Pearson线性分析。

2 结 果

高血压病组Hcy和IMT分别为(19.63±6.12) μmol/L和(1.14±0.28) mm,对照组Hcy和IMT分别为(10.36±3.72) μmol/L和(0.77±0.09) mm。2组Hcy、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行Hcy与IMT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相关系数=0.336,P<0.01)和对照组(相关系数=0.254,P<0.05)均有显著关系。

3 讨 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的最有意义的指标,目前超声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最有效、准确、简单、方便的方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可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研究[2]表明,IMT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增加1.36倍。颈动脉血管弹性很大,管壁含有大量弹性蛋白和胶原,对血压变化很敏感。血压升高使动脉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增生及脂质沉着,造成血管弹性减退,血管内膜-中层增厚。有研究者[3]发现,当收缩压>120 mmHg, 脉压差>36 mmHg,即会发生IMT增厚,而当收缩压>140 mmHg时, IMT增厚很快。高血压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已被广泛接受,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是细胞内蛋氨酸脱去甲基后形成的含硫氨基酸。多项研究[4]表明,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可引起氧自由基产生,氧自由基可破坏血管内皮的功能和结构,激活血小板,继发血栓形成,同时可使LDL氧化成ox-LDL,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还能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使血小板活化,诱导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5]。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 随着血压、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Hcy水平升高,IMT水平也在增加,而且他们之间还存在相关性,提示随着血压及同型半光氨酸水平增加,IMT水平也会增加,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而且高血压和同型半光氨酸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Hcy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控制血压及同型半光氨酸水平有利于控制IMT水平,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060.

[2] 何静,林莉.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J]. 内科急危重杂志, 2009, 15(6): 302.

[3] 简政威, 赵洪磊. 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 广东医学, 2013, 3(15): 752.

[4] 高丽平, 张耀华. 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J]. 中国误诊医学杂志, 2011,11(34): 8396.

[5] 廖启宏, 蒋洪坤. 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分析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3(9): 29.

猜你喜欢

氨酸中层半胱氨酸
蒜氨酸抗菌机制研究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高羊毛氨酸硒提高猪肌肉中硒沉积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蒜氨酸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茶氨酸合成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同型半胱氨酸、胱硫醚β合酶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