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贞教授治疗鼻鼽经验介绍
2014-04-05周小军
周 小 军
(中山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山,528400)
王士贞教授治疗鼻鼽经验介绍
周 小 军
(中山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中山,528400)
王士贞为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著名教授,本文阐述了中医鼻鼽病定义,分析了鼻鼽病寒热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王士贞教授对岭南地区鼻鼽病的独到认识,及运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及泻白散合辛夷清肺饮治疗鼻鼽的经验。
鼻鼽;中医临床
王士贞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会长,曾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五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参加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3~5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西医临床耳鼻咽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等中医五官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
王士贞教授既为名老中医,同时又熟知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学贯中西医学,在长期从事的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突出体现了中医特点和优势,现将王教授治疗鼻鼽的经验加以介绍。
1 鼻鼽的定义
鼻鼽,指鼻流清涕,可兼见鼻痒、喷嚏、鼻塞等症状。《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致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鼽者,鼻出清涕也”。鼻鼽的这些症状特征,临床上可见于变应性鼻炎、花粉症、血管运动性鼻炎、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征等疾病,但又不完全对等同于上述疾病,只是在中医治疗上,上述疾病可以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需要指出的是,鼽在古文献中有3层含义:1)人体解剖部位名称。系指面颊、颧骨处。《素问·气府论》:“面鼽骨空各。”2)病证名。系指鼻流清涕的证候。《素问·金匮真言》:“故春差病鼽衄。”3)病证名。系指鼻塞不通的证候。《释名·释疾病》解释为:鼽从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在阅读古文献中要注意甑别。
2 鼻鼽证治源流
中医学对鼻鼽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自《黄帝内经》以来,中医就对鼻鼽有认识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仔细阅读文献并归纳,显示鼻鼽的病机多为虚寒和肺热两类,其中绝大多数医家又以虚寒立论鼻鼽。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初期多为肺虚感寒证,常用药物有甘草、黄芪、防风、白术、细辛、辛夷花、苍耳子、党参、桂枝、桔梗、诃子、五味子、荆芥、蝉蜕、白芷、芍药等,核心方剂是玉屏风散[1]和苍耳子散。治法以补益肺气和发散风寒为主,补肺气与健脾气同时进行,主药是甘草、黄芪和白术,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发散风寒药是本证的必用药物,其中以细辛、辛夷花、苍耳子、桂枝等为主药,以苍耳子散为主方。
古代一些医家认为肾阳不足是本病的重要原因,治疗上多选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补下元的药物,现代文献亦认为肾阳亏虚是本病很常见的证型[2],治法以温阳补肾为主。常用的药物为:附子、熟地黄、肉桂、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补骨脂、五味子等。
脾气亏虚证是现代文献中探讨比较多的证型,治法以补益脾肺,发散风寒为主,治疗是在肺虚感寒证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脾气药物,常用药物有白术、党参、黄芪、甘草、陈皮、升麻、当归、茯苓、防风等,主方是补中益气汤。
热邪致鼽,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文献相对较少,一般认为热邪潜伏于肺经,或谓肺经郁热[3]。治疗上使用了清热药,外加祛风通窍、活血行气的药物。
总之,肺卫气虚,不耐风寒异气是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固表实卫,祛风散寒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临床上辨证准确,灵活遣方施药,方得无误。
3 王士贞教授对鼻鼽的认识
鼻鼽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即个人体质和环境因素。这些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这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关。我们用药不能改善环境,但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这就是中医治疗鼻鼽的优势——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疗在于调节肺、脾、肾的功能,通过改善机体内环境来降低其敏感性,属于治本的方法,只要运用恰当,疗效更为持久,而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关键在于准确辨证。鼻鼽的辨证,鼻流清涕是鼻鼽的必备条件,在此条件上应进一步辨其寒、热、虚、实,从患者的体质、症状表现、舌、脉及局部(鼻黏膜的色泽)去辨。而王士贞教授长期悬壶于岭南广州,对鼻鼽又有独到认识和体会。
广州位居岭南,南濒海洋,北靠五岭,四季炎热,夏长冬暖,故号称炎方;岭南又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潮湿而多雨,所以岭南人易表现为湿热症候。同时由于炎热伤气耗阴,潮湿又困脾,故岭南人又易表现为脾虚气弱证候。正如《岭南卫生方》所言:“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岭南医家何梦瑶对此深有认识,于《医碥》谓“岭南地卑土薄,阳气易泄……人多中湿”。王士贞教授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对岭南鼻鼽的病因病机有两个独到的认识,第一,是在强调肺、脾、肾虚是鼻鼽发病的重要内因的同时,尤其强调脾虚在鼻鼽发病的作用,治疗宜健脾补气固表,常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加味。第二,由于岭南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湿热、暑热、燥热等邪热外袭,邪热伏于肺经,致肺失肃降,通调水道不利,水液泛滥则致鼻流清涕不止。此类型归为肺经伏热型鼻鼽,治疗宜清泄肺热,常用泻白散或辛夷清肺饮加减。
采用清热法治疗鼻鼽,虽在历代不是主流,尤其在唐宋以前,鼻流清涕总是以虚寒论之,至金·刘河间在《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中提出“或言鼽为肺寒者,非也”,治疗提出清热法。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肺热型鼻鼽就有相应的描述,《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螨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曰伤寒热肘肿。”“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身则心痛”。大意为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燥金之气起而用事,火气太过故暑热流行,人们发生的病变如咳嗽、喷嚏、鼻涕、衄血、鼻塞不利等;太阳司天的年份,寒水之气下临于地,心脏之气上从于天,火热之气起而用事,常发病为咽喉干、口渴、鼻涕、喷嚏等。可见鼽涕与内外环境的火热之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4 王士贞经验方介绍
4.1 补脾法 方剂: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加味。组成:五指毛桃30 g,党参(或太子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防风10 g,辛夷花10 g,白芷10 g,蝉衣5 g,地龙干,五味子10 g,炙甘草6 g。功效:健脾益气,温肺固表。主治:肺脾气虚之鼻鼽。方解:本方重用五指毛桃(性甘,微温)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补而不燥而为君药,重用五指毛桃补肺健脾,妙在五指毛桃补而不燥,补而不上火,最适宜于岭南炎热气候,因为岭南四季温暖,无寒冷之冬季,生活在此地域的人们最容易上火而发生咽喉炎等,若用黄芪、人参之类,鼻鼽还未治疗好,又新增了咽喉上火等不适,于病不利。党参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辛夷、白芷、防风疏散风邪、芳香通窍,共为臣药。五味子收涩止涕,地龙、蝉衣息风祛敏,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4.2 清肺法 方剂:泻白散合辛夷清肺饮加减。组成:辛夷6 g,黄芩、栀子、麦冬、百合、桑白皮、地骨皮各10 g,甘草5 g,枇杷叶10 g(去毛)。功效:清宣肺气,通利鼻窍。主治:风热郁滞肺经之鼻鼽。方解:本方以辛夷疏散风邪,黄芩清泄肺为君药。栀子、桑白皮、地骨皮助黄芩清热为臣,麦冬、百合养阴、枇杷叶清肺降逆,共为佐使药。
4.3 临床加减用药 1)患者若畏风冷、汗多,则合桂枝汤加减,并可加糯稻根,以调和营卫。2)患者若清涕多又难敛,宜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止涕,如患者胃脘时有胀痛,嗳气吞酸,则不宜用五味子和诃子,可改用益智仁、砂仁、芡实等,益智仁温肾固精缩泉,温脾开胃摄唾,有很好的止涕作用,砂仁健胃且芳香通鼻窍,芡实也是健脾除湿,收敛固涩止涕之品;若鼻黏膜淡白或淡暗者,宜加肉桂配诃子,两药合用温阳益火,逐寒收涕。3)若患者鼻塞重,除选用芳香通窍的辛夷花、苍耳子、白芷、薄荷等外,还可以选用砂仁、石菖蒲、藿香、佩兰之品,一可芳香通鼻窍,二可化湿浊而除涕。4)若患者鼻痒甚,除选用祛风止痒的白疾藜、薄荷之类,还可以选用蝉蜕、蛇蜕以祛风止痒,也可以选用丹参、墨旱莲、紫草、山楂等入血分药。5)地龙干、蝉蜕两者均有息风止痉止嚏的作用,地龙还有利水消肿(也可用于消鼻甲之肿)的作用。
5 典型病例介绍
某,男,79岁,反复发生鼻痒、喷嚏、流清涕,过敏原皮试:屋、尘螨等多种过敏原皮试阳性。经广州多家医院诊治,在用抗过敏西药时有效果,但停药后又出现鼻痒、流清涕症状,病史有20余年,近年来病情有加重趋势,为顽固性鼻鼽,患者深之苦恼。
2010年3月3日初诊,经常喷嚏、鼻塞、流清涕,此次加重半年,喷嚏、清涕难止,时有涕倒流入口,双耳堵塞感,虚汗多(衣服常湿),畏风怕冷、头晕头胀,口不干,大便2次/d。查:双下甲淡红,微肿,各鼻道无黄色引流物,鼓膜正常,舌质淡红,齿印,苔白,脉细滑。辨证为肺脾气虚,鼻窍失养,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散邪,处方如下:五指毛桃15 g,太子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防风10 g,辛夷花10 g,白芷10 g,蝉衣5 g,地龙干10 g,益智仁15 g,石菖蒲10 g,甘草6 g。7剂。
2010年3月10日复诊,仍有鼻打喷嚏、鼻塞、流清涕症状,清涕从鼻后孔倒流入口,但已无双耳堵塞感,查见鼻甲仍肿大,下鼻道有少量稀涕,舌质淡红,齿印,苔白,脉细滑。患者经健脾益气通窍治疗,耳窍得养,故耳堵塞已停止。但鼻窍失养已久,非朝夕可建功,仍拟原方意用药如下:五指毛桃30 g,茯苓15 g,白术10 g,防风10 g,辛夷花10 g,白芷10 g,蝉衣5 g,地龙干10 g,益智仁15 g,石菖蒲10 g,甘草6 g,糯稻根30 g,芡实10 g。7剂。
2010年3月17日复诊,鼻打喷嚏、鼻塞、流清涕症状明显减轻,双耳还有回音,查见鼻甲黏膜色泽转红,鼻道干净无清稀分泌物,舌质淡红,齿印,苔白,脉细。处方如下:五指毛桃3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0 g,防风10 g,辛夷花10 g,白芷10 g,蝉衣5 g,地龙干10 g,益智仁15 g,石菖蒲10 g,甘草6 g,丹参15 g。7剂。
以后以此为基本方,有时加细辛3 g,砂仁6 g,前后用药约1年余,每次用药约10~30 d,每3月用药1次左右,鼻鼽症状明显减轻,耳亦无堵塞感,虚汗亦少,患者体质明显好转,受风后亦无马上发鼻鼽的表现,最终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而达“临床根治”鼻鼽的目的。
[1]闫锡联.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11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58-360.
[2]范愈燕,和锡琳,王向东,等."鼻鼽"中医体质特点探究[J].世界中医药,2013,8(4):388-392.
[3]谭智敏.从郁热熏鼻谈鼻鼽的辨证施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0):747-748.
(2013-06-02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Professor Wang Shizhen’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llergic Rhinitis
Zhou Xiaojun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Zho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ongshan 528400,China)
Wang Shizhen is a famous professor in TCM otolaryngology.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of TCM allergic rhinitis disease,analyzes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its treatment method.It introduces Professor Wang Shizhen’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for allergic rhinitis disease in Lingnan area,and his application of the wuzhi maotao sijunzi decoction and xie baisan and Xinyi qingfei decoction.
Allergic rhinitis;Clin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249.12;R765.21
B
10.3969/j.issn.1673-7202.2014.02.021
中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编号:2009-2011)
周小军,男,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鼻鼽及鼻咽癌研究,E-mail:zd123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