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2014-04-05王诗惠龙杞刘清国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诊断法经穴压痛

王诗惠,龙杞,刘清国



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王诗惠,龙杞,刘清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穴位诊断法临床效果确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运用价值,必须对方法进行改进。该文通过分析文献与结合实践思考,从穴位诊断法的理论基础、近现代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3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旨在对穴位诊断法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运用有所帮助。

针灸学;穴位诊断法;综述

盖国才教授于1970年依据经络理论,基于对“经络是内脏的反应带,穴位是内脏的反应点”这个认识,探索了现代病与中医穴位的对应关系,总结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定位穴”和“定性穴”,经过筛查和验证,终于在人体穴位中确定了195种常见病的配穴,创立了“穴位诊断法”。本法在创立之初得到一定重视,并取得了相应的发展。然而,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医疗条件制约,本法近年来并未取得进步,并且在临床也较少应用。由于本法具有临床意义,并尚存较大改进空间,笔者现对穴位诊断法进行论述总结如下。

1 穴位诊断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灸及其他各科的临床实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人类对自身形态结构和生命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在经络诊断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穴位诊断法正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对“经络是内脏的反应带,穴位是内脏的反应点”这个认识建立起来的。

1.1 古代著作文献

古代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经穴压痛诊断法,但作为按诊的一部分,本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得到重视并被多次提及,正如《灵枢•背腧》:“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即是通过按压经络痛点,确定其相对特异性,从而明确五脏俞穴所在。《素问•调经论》:“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及视其寒温、盛衰。”这是诊断疾病必须采用的方法。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以痛为腧”、“灸刺皆验”等阿是穴观点,既是现代所谓压痛点,亦与经穴压痛诊断有诸多联系。

1.2 现代报告论述

现代医学工作者也对穴位诊断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中西医结合诊疗现代疾病方面,朱豫人[2]在临床诊疗神经衰弱时发现,在掌握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基础上,结合压痛点的诊断并灵活辨证治疗,其效果是特别令人满意的。毛品恕[3]曾利用经穴压痛诊断法对急性上颔窦炎进行诊断,发现28例患者的压痛点均能被检查出来。刘澄中[4]对循经性疼痛和异样感现象作了大量研究,以证实古人论述的循经症候群客观存在。陈子富[5]曾在常规取穴治疗牙痛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运用经穴压痛诊断手法,按压患者厥阴俞痛点,刺之立刻见效,乃知此心主代神明之府而行令所致也。祝总骧等[6]曾报道对475例胃、肝、肺、肠、心及肾病的患者进行了穴位检查,发现不同的病在不同的穴位有明显的病理反应,而且穴位反应随病情的转化而变化,病愈时则反应消失。田丽芳等[7]指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络切诊寻找经穴压痛点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用常规选穴效果不理想的时候,通过经络切诊选取的穴位,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杨广印等[8]观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可在督脉背段的灵台穴到中枢穴循行区域出现压痛反应,认为根据“以痛为腧”原则,督脉的这些特定穴位或部位可作为针灸穴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这些压痛反应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消化系统功能状态的辅助判断依据;有消化系统症状时,检查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可作为消化系统疾病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

大量的古代文献与现代论述为穴位压痛诊断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方法的临床运用与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2 经穴压痛诊断法的近现代研究

2.1 提出与初步运用

刘天健[9]首先报告了穴位压痛辨病诊断肝炎的例子,并发现在50例肝炎患者中,由36例患者在背部肝俞穴出现压痛,而肝俞穴在解剖上与肝脏无关,由此可以初步说明古人定之为肝俞的合理性与穴位诊断法的可行性。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10]自1970年开始研究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即是在普查穴位压痛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疾病在穴位上的不同反应规律,制定各种疾病的诊断穴组,再用既定穴组检查受检病员,得出西医诊断。利用本方法验证住院患者1308例(39种疾病),诊断符合率为94.7%;在医院门诊部试诊387例(17种疾病),诊断符合率为77.5%。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疗科[11]利用本方法诊断溃疡病患者136例,其中完全符合49例,占39.0%;基本符合29例,占21.3%;部分符合19例,占14.0%;不符合39例,占28.7%;总符合率达74.3%。

2.2 总结与临床推广

盖国才[12]以十二经的募穴、俞穴、郄穴作为定位穴,把临床治疗某种疾病效果的穴位作为定性穴,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辨病诊断,共确定了157个穴位,用于126种疾病的诊断,并对208例患者验诊了35种疾病,符合率达到96.6%,这一结果显示经络穴位压痛有其相对特异性作用,后进一步将此总结成为较完整的“穴压痛辨病诊断法”,被许多诊疗机构应用。

刘文龙[13]报告湖北省麻城县人民医院肿瘤防治小分队运用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对55000多人口中30岁以上16 536人进行食管癌普查,经过脱落细胞学和X线检查,确诊11例患食管(贲门)癌,其中早期2例,占18%,按总人口计算,总患病率为20/10万,他认为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张文亮[14]对胃肠常见病进行经穴观察,发现对136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等患者,用胃肠钡餐检查诊断验证经穴压痛诊断结果,其符合率为90%,证明内脏与体表有一定的相应关系是不容置疑的,病情好转或痊愈,这些压痛点压痛程度减轻或消失;100例正常人和患者自身下肢胆经穴位很少出现经穴压痛点等事实,证明这些经穴压痛点的产生是与胃肠病变相联系。叶关金[15]将本方法用于消化系统常见病鉴别诊断,26例患者中有8例溃疡病均经纤维胃镜证实;11例阑尾炎患者中有7例经手术证实,4例保守治疗后临床诊断;8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均经B超诊断,其中3例手术证实;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纤维肠镜诊断。

3 穴位诊断法的思考与展望

3.1 研究现状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手段从声、光、电、热等不同的方面对经络诊断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究[16-17],然而被归为传统经络诊察方法的穴位诊断法却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8]。检索文献不难发现,对于穴位诊断法的报道只有10余篇,近10年来的文献仅为6篇,本法研究力量之薄弱显而易见,现状不容乐观。

3.2 存在问题

纵观以往穴位诊断法,束缚其发展的问题主要有4个。第一,疼痛程度评测方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不够科学、客观,疼痛级别量化标准(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有皱眉、呼痛为“+++”,检查时因疼痛拒按者为“++++”)缺乏信度,测评结果极易受测试者按压力度,受试者耐受性差异等因素影响。这也是中医一直存在的问题,没有客观的量化依据,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而且其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这一切不仅会造成疾病的空间定位方面的分歧(辨证分歧),而且给中医学的教学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9]。第二,通过本办法诊断的疾病,属于何种性质类型(如炎症、溃疡、激惹症等),目前较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第三,西医对于诊断疾病也有类似的压痛诊断方法,二者是否存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尚有待研究。第四,本方法的研究范围过窄,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临床,需要和其他诊断方法兼容并蓄,才能更好发挥出作用。

3.3 研究价值

目前,中医学临床诊断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仍然是主要依据之一。纵横比较教材中针灸治疗的辨证诊断,考察针灸临床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针灸治疗的辨证诊断与中药内治法的辨证诊断雷同,没有体现出针灸疗法的特点,与针灸的临床实践脱节,是针灸临床研究需要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20]。而根据中医学关于内脏疾病通过经络系统反应到体表一定部位的学说,结合临床构建的穴位诊断法,正体现了传统经络诊断的特点,同时,穴位诊断法相比于现代诸多临床诊察手法具有方便易行、无创伤、费用低、能较快得出初步检测结果且易于推广的特点,适用于农村卫生所、厂矿、学校医务室等基层医疗单位,具有很高的临床和理论价值。

3.4 改进方法

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20]。所以要想使得穴位诊断法得到发展,改进测试方法和建立客观的量化标准是当务之急。笔者在此提出建议如下,第一,因压痛阈评测方法的特性、评估方法的高信度和高效度及合理的应用,为试验室和临床疼痛评估及处理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手段[21],曾有报道通过测量人体皮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22]。为了使穴位诊断法具有客观标准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引用压痛阈测试仪和压痛阈作为本法的评测手段和评价标准。第二,本方法立足点在于初步诊察疾病,对于进一步确定该疾病性质类别,仍需借助现代诊察方法。第三,本法可与其他诊断手法共同使用,在拓宽其临床运用范围的同时,使得其信度也有所提高。例如可以尝试与耳穴诊断配合,即在原有体穴诊病的基础上加上耳穴,耳穴诊断疾病在临床早有运用,且曾有报道耳穴诊断与压痛阈值评测方法结合的实例[23]。

综上所述,穴位诊断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应用潜力巨大,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由于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其临床普及严重受制,若能以传统经络切诊作为主要诊察手段,结合压痛阈等客观评价指标,进行辨病分析,进而得出诊断结果。穴位诊断法或将取得更好地发展。

[1] 常小荣,严洁.经络诊断的现代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64-66.

[2] 朱豫人.经穴压痛点对神经衰弱的诊断与治疗[J].黑龙江医学,1959,(7):59-62.

[3] 毛品恕.经穴压痛法诊断急性上颌窦炎[J].山东医刊,1958,(8): 27,31.

[4] 刘澄中.循经性疼痛与循经性异感[C].北京: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79:243.

[5] 陈子富.经络切诊验例五则[J].北京中医,1985,(1):51-52.

[6] 祝总骧,郝金凯.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189.

[7] 田丽芳,田阳春.经络切诊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87-89.

[8] 杨广印,许金森,吴祖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2):135-137.

[9] 刘天健.穴位压痛检查肝炎50例的初步报告[J].湖南医学院学报,1959,(4):46-47.

[10] 304医院.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J].人民军医,1978,(6):8.

[11]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医疗科.穴位压痛诊断溃疡病136例初步临床小结[J].新医药通讯,1978,(1):49-50.

[12] 盖国才.穴位诊断法发展概况[C].北京: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175.

[13] 刘文龙.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在食管癌普查中的应用[J].武汉新医药,1979,(4):15-16.

[14] 张文亮.胃肠常见病经穴压痛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1,20(3):13-15.

[15] 叶关金.穴位压痛点在消化系统常见病鉴别诊断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附26例报告)[J].九江医学,2001,16(4):216.

[16] 蓝大田.经络多元诊疗仪及其应用[J].中国针灸,1989,9(6):

35-38.

[17] 李豫,苏藩,马力.中医经络诊断仪和治疗仪诊治色觉障碍的初步研究[J].云南中医杂志,1991,12(1):37-38.

[18] 成秀梅,李运河.经络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1990,11(10):47-49.

[19] 刘保延.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4,24(4):223-225.

[20] 施诚.现代化、系统化、客观化、规范化是中医与针灸走向世界的基石[J].甘肃中医,1994,7(4):16-20.

[21] 王宁华.实验痛评测方法之一:压痛阈[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4,24(3):97-98,105.

[22] 贲卉,荣培晶,李亮,等.胃溃疡和胃炎患者皮肤压痛阈及体表敏感点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128-130.

[23] 董蕴,刘广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耳穴压痛阈的变化[J].中国针灸,1996,16(8):39-40.

Research Survey and Prospect of Acupoint Diagnostics

,,.

,100029,

Acupoint diagnostics has clinically a definite effect. The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to further raise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this article, acupoint diagnostics is expounded by literature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e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 its theoretical basis, recent and modern research survey, and future developing tendency and prospect, so as to help the scientific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diagnostic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cience; Acupoint diagnostics; Review

1005-0957(2014)01-0091-0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91

2013-08-23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210026070)

王诗惠(1991 - ),女,2010级学生

刘清国(1963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作用的机制研究,E-mail:liuqingguo999@vip.sina.com

猜你喜欢

诊断法经穴压痛
压痛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
卡车液压故障诊断法的应用研究
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藏医试探性诊断法探讨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车型漏水的预防及诊断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