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飞行海上救护可预见性护理卫勤保障程序
2014-04-05宋秋美
宋秋美,薛 娟,王 颖
载人航天飞行海上救护是飞船在上升段应急溅落预定的海域,医疗队员对航天员实施现场急救,对危及航天员生命的伤情和病情充分利用海上救护条件予以紧急救治,使病情稳定或好转,为后送创造条件,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为更好的实施航天员海上护理卫勤保障,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执行神五至神十任务完成情况,对海上救护可预见性护理卫勤保障程序探讨如下。
1 载人航天海上护理卫勤保障
1.1 海上护理卫勤保障任务 航天员出舱后,配合医师实施院前急救,包括实施现场紧急救治和后送途中急救护理,并做好详细抢救记录,其中现场急救包括通畅气道、观察生命体征、吸氧、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配合医师行止血、包扎、固定、心肺脑复苏术和航天员特殊损伤如推进剂中毒、超重过载冲击伤、冷水浸泡等伤情的急救护理等。因航天员在海上获救后,后送时间较长,需要适当将后支医院的部分工作内容前移,必要时配合医师对航天员实施紧急救命手术等。
1.2 航天员海上溅落可能出现的伤情和病情 载人航天飞行是高风险工程,航天员意外伤害的风险永久存在。飞船在上升段故障应急着陆在海域时,由于海上不利环境(雨、雪、低温、风、浪、涌以及返回舱上下颠簸和摇晃)、舱内不利环境(O2含量下降、CO2含量上升,温度及湿度上升)和座舱进水下沉等[1],航天员有可能发生缺氧、冲击损伤、有害气体中毒(CO、CO2、肼),返回舱滚落致航天员受伤、超重过载与冲击损伤、淹溺、冷水浸泡、冻伤、有害生物侵袭损伤等。上述伤情或病情可能会造成航天员出现休克、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结果[2]。
2 载人航天海上救护存在的护理问题
2.1 航天医学知识及航天救护基本技能薄弱 护士平时承担大量的医疗救护工作,但对航天医学知识缺乏,对航天员应急着陆的损伤如高空减压病、冲击过载、冲击伤及推进剂中毒等接触很少,航天救护技能薄弱。
2.2 护士在抢救时难于履行“全科护士”职能 自执行神七任务起航天员增至3名,但航天海上医疗队员编制仅由原来8人增至9人,护理队员2人未增加,航天员一旦出现伤情,急救护理工作迅速展开,内外科医师同时检查伤情,短时间内下达的医嘱很多,且航天员伤情复杂多变,涉及多专业,要求护士必须是具备“一专多能”的“全科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做到“稳、准、快”。但当前医院内部专科设置细化,许多医护人员平时工作中对其他专业涉足较少[3],如笔者所在医院参加航天医疗队的抽组人员全为军人,由于部队精简整编的需要,裁减不少人员,护士流失较大,参加执行神七、神九和神十任务的2名护士全来自临床内科,手术室护士由其中1人担任,此护士无手术室工作经验,在紧急手术时难于应对手术中突发的紧急情况。
2.3 海上医疗救助环境特殊性 载人航天救捞船是临时征用地方救助局的船只,抢救室和手术室是针对任务执行情况临时改造的,但其作为医疗救治的空间有限,通道狭窄,给救护和搬运航天员造成较大的困难;载人航天飞船夜间发射,野外照明条件有限,对航天员的观察、检诊、治疗影响很大,增加了护理操作如输液、测血压等的难度;海上救护条件受地理及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风浪大时船体颠簸摇晃、人员晕船、物品滑动,直接影响护理操作的准确性。
3 提高海上护理卫勤保障能力的建设
3.1 护理组织建设
3.1.1 护理队员素质要求 要求护理队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良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接受航天员医疗救护培训,了解载人航天过程中不同应急情况下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或病情,熟悉航天员救治的特点和要求,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由医院“专科型护士”向卫勤“全科型护士”转变,以提高综合卫勤保障的护理职能。
3.1.2 护理队员抽组 护理队员抽组充分考虑护士的年龄、专业结构及能力素质等因素,按总装编制要求,优化护理卫勤保障力量,从医院船及援潜救生医疗队员中挑选政治合格,专业技能强及适应海上救护工作的急诊、手术室及特勤医学科护理队员组成,且尽量保留执行过航天医疗任务的队员。
3.1.3 护理队员分组 航天海上医疗救护队由9人组成,护理队员2人(其中手术、内科护士各1人)。航天员被动出舱的原则是医监医保人员判断航天员的伤情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出舱,医疗队员按航天员人数进行分组,如自神七航天员增至3名,将医疗队员分成3组,护士2人分配至前两组,分别负责救治先出舱的2名航天员,考虑航天员被动出舱及脱去航天服需要一定的时间,待第三名航天员出舱后由分组医师负责诊治,如需进行护理操作则由第一组护士负责进行治疗。
3.1.4 护理队员职责 护理队员需履行“一专多能”的“全科型护士”职能。如航天员经紧急救治后需进行手术,2名护士则分工为内外科护士和手术护士。内外科护士负责航天员常规护理、急救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负责术前准备、输血及消毒,并负责记录,急救仪器的维护、调试及保管,手术时担任巡回护士;手术护士负责手术包及相关手术物品的准备,担任器械护士。
3.2 护理技术建设
3.2.1 护理预案制定、完善 每次任务前,根据执行任务的特点及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制定详细的护理卫勤保障预案,并不断进行完善。在执行神十任务时,在神九救治预案的基础上,完善了人员抽组、物资准备、急救护理流程、抢救护理记录及转送患者交接登记单等,确保护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将急救护理流程装订成册,便于护士随时翻阅,为以后执行任务并不断完善流程提供依据。
3.2.2 护理训练方法 组织护理队员对航天医学知识和航天员医疗救护知识的培训,使队员对航天医学知识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对航天员的医疗救护能力。针对海上手术专业化的要求,定期派护理队员到手术室进行学习,熟悉手术中物品的准备,掌握急救手术中的护理配合,以胜任“手术护士”之责。训练时在荡桥上设置昏暗的环境,护理队员依据人体力学原理,利用荡桥的摇晃,探寻保持操作者、航天员及物品器械相对平衡固定的方法,并在出海训练中进行试验并改进,最终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执行任务前参照制定的护理抢救流程对护理队员进行实战化训练,模拟航天员的伤情,强化护理队员对航天员急救知识的掌握,熟练使用急救设备及护理记录单,熟悉航天员特种伤情的救治和护理,在合组训练中及时查找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优化,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明确护理战位,进一步加强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训练,通过考核验收以确保训练效果。
3.2.3 落实卫勤物资准备 备齐海上救护物资是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物质基础,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航天员救治效果。执行任务的医疗设备大部分由总装921工程专项配发,执行任务前对设备进行保养和调试,保证设备完好率100%;对于需携带的急救物资,特召开医疗队员研讨会,立足于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开展急救手术及抗休克需求,本着“宁可备而无用,也不能用而不备”的原则[4],按抢救预案流程细化器材和物资准备,完全能满足救治需求。制定详细物资装箱单贴于急救箱外,以便抢救时取用方便,指派专人负责,执行任务前进行核对。
3.3 海上航行期间护理工作的展开
3.3.1 器材设备的复检和展开 登舰后,尽快熟悉环境,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救治空间。救捞船医疗救治空间有限,经改装后的手术室及抢救室各只能放下两名航天员,在执行神十任务时将舰船活动室临时征用改为第二抢救室。急救设备及物资的展开以节约空间、急救时便于取用为原则合理布局,将医疗设备利用卡槽、螺栓、固定带等进行固定并调试,确定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利用抢救室和手术室的柜体将常用的急救物资和药品分类放置,并做好标识以便于取用。整理甲板专用急救箱,内装简易呼吸器、氧气瓶、颈托、夹板及输液用品等物品并按航天员人数备齐,便于携带,随时可以展开抢救。
3.3.2 注重海上模拟救护演练,加强协作 返回舱海上溅落后,航天员海上救助环节多,为避免抢救时间上的延误,要求医疗队员、救捞人员及医监医保人员加强协作。登舰后,在舰船航行中随船所有人员模拟展开急救全程演练,包括救捞人员进行返回舱定位及打捞,医疗队长协助医监医保人员据航天员的伤情判断出舱方式及需采取的急救措施,配合救捞人员将航天员从救捞甲板转送至抢救室或手术室,医疗队员针对模拟航天员的伤情展开紧急救治等。急救中医疗队员听从队长统一指挥,按照抢救预案流程分组救治航天员,强调定岗定位,强化各组的沟通协调,确保医疗救治的连续完整,提高实战化程度。通过演练使护理队员更加熟悉抢救流程及航天员搬运方法,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护理方案,从而确保急救流程畅通高效。
4 讨 论
着陆场航天员医疗救护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海上医疗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应急着陆场环境特殊,对海上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航天员急救护理质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在执行神五至神十海上卫勤保障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可预见性的海上救护特点和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为起点,不断修改、充实,形成了载人航天飞行海上救护护理卫勤保障程序,制定护理队员的组织建设,人员素质要求、抽组方案及职责分工,强化护理队员的技术建设,突出航天医学知识和海上急救技能培训,强化护士的应变和独立思考能力,切实提高航天员急救护理质量,使得救护工作真正达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快”的保障要求,为后续卫勤保障任务提供实践经验。
[1]岳茂兴,邹德威,张 坚,等.“神舟”五号和六号航天员医疗保障的特点及其救护对策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717-721.
[2]闵庆旺.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医疗救护培训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51-55.
[3]张少战,许 春,夏继彬,等.野战医疗队专业训练的问题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01):87-88.
[4]王曙光,吕坤聚,魏 立,等.载人航天工程海上医疗队医疗设备管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6,23(09):11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