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总结

2014-04-05魏国琴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卧床证候穴位

魏国琴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总结

魏国琴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

目的:总结心衰病中医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根据证候进行辨证施护。结果:80例全部好转出院。结论:按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施护效果显著。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效果观察

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对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7~94岁,平均72.5岁;按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2例,Ⅲ级35例,Ⅳ级23例;冠心病4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5例,老年性瓣膜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3例,糖尿病20例;平均病程2.3年。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临床诊断标准[1],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根据《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证候诊断辨证分型[2],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25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16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23例,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16例。

2 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恐惧、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是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3]。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解释和安慰等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困难程度、水肿及发绀情况,血气分析、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肺部啰音的变化,每日测量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巡视病房,尤其是夜间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用药护理: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速度,滴速每分钟20~40滴,输液量大者应用输液泵或微量泵控制点滴的速度,预防急性心衰发作。应用洋地黄类强心药时应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防止洋地黄中毒。用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中药汤剂宜浓煎,每剂100mL分上、下午温服。

休息与活动:休息可减少组织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评估心功能状态,根据心功能分级决定活动量,制定活动计划和目标,坚持动静结合,逐渐增加活动量。心功能4级者须绝对卧床休息,予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预防肺部感染。并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干、口臭。

日常护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限制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少于5g,限制含钠量高的食品。注意排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不要用力大便,以免加重心脏负荷。教会患者注意避免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情绪激动、严重心律失常、饱餐等。

3 辨证施护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可进行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每次3~5min,每日3~4次。同时取中腕、天枢、支沟、足三里等进行穴位按摩,每个穴位2~3min,每日3次,用食指指尖按压,按压程度由轻到重,使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以通肺排便[4]。如出现胃肠瘀血,胃肠胀气,可用吴茱萸盐炒后熨敷腹部。另外可使用腹针治疗,取下脘、气海、气旁、关元、气穴、水分、天枢、大巨及随证加减穴位。针刺足三里、内关、四白。饮食宜益气活血之品,如用人参三七炖鸡、黄芪川芎兔肉汤,也可食瘦肉、鱼类、淡菜等。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患者卧床休息为主,适当体力活动,如缓慢的呼吸操、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心悸频发者可用西洋参含服或泡水代茶。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心烦眠差者睡前保持平静心情或用温水沐足,指导自我按摩内关、印堂,或实施开天门,避免外界刺激。注意保暖,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饮食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如山药、黄芪、百合粥或西洋参煲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忌辛辣寒凉食品。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注意保暖,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洁,适当增加衣被,避免在水肿部位静脉穿刺。视心功能情况指导患者活动,活动时需专人陪护,如出现不适或心率超过“靶心率”时则停止活动,立即卧床休息。绝对卧床患者需协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每日早晚练习“龟吸大法”,每次10min,防止肢体萎缩及坠积性肺炎发生。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做好记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浮肿、尿少加重,血压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饮食可选用狗肉、羊肉、紫河车、牛肉、太子参、红参、薏苡仁等。中药汤剂宜温服。可用吴茱萸穴位贴敷内关、心俞、膻中等穴位,药芯对准穴位,贴12h,两周为一疗程。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嘱患者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评估心脏情况,制定康复运动计划。不能平卧者予坐位或半坐卧位并按医嘱予间断或持续吸氧。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在水肿部位进行注射。日常保持口腔清洁,每餐前后用温水漱口。调养措施可多食枸杞子、山药、大枣、莲子肉、百合等。按摩心俞、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巨阙等穴位。可用中药进行足浴,足部的经穴对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的运行有很好的作用,可减少末梢血管阻力,增加心搏出量,从而改善血运状态。

4 小 结

根据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施护,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0例住院期间未出现急性心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心功能改善明显好转出院,护理取得显著效果。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2);1076-109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S].2011:60.

[3] 周美华.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3,22(5):208.

[4] 胡建兰,陈瑾,郑孝琴,等.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股骨颈骨折后急性加重期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63.

R473.5

B

1004-2814(2014)05-0461-02

2014-02-21

猜你喜欢

卧床证候穴位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