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2014-04-05李艳锦
李艳锦
(广西武鸣县中医医院,广西 武鸣 530100)
药线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李艳锦
(广西武鸣县中医医院,广西 武鸣 530100)
目的:观察药线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药线点灸、中药口服及灌肠,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1周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愈显率治疗组80.00%、对照组52.50%,总有效率治疗组92.5%、对照组77.5%,两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线点灸配合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能降低慢性盆腔炎的复发率。
慢性盆腔炎;药线;中药;对照治疗观察
我们用药线点灸合中药口服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年龄20~55岁,平均(35.2±6.37)岁;病程3~15个月,平均(8.55±3.00)个月;病情轻度6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对照组40例,年龄22~53岁,平均(34.7±7.02)岁;病程3~14个月,平均(8.50±3.28)个月;病情轻度8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1]:①有急性盆腔炎史。②慢性盆腔痛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③不孕及异位妊娠史。④月经异常,月经量增多,月经失调或月经不规则。⑤全身症状可有低热、易疲倦。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可有精神不振、失眠、周身不适等神经衰弱症状。⑥体征:子宫体可有增大,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压痛。宫体一侧或两侧呈片状增厚、索条状增粗或触及活动受限的囊性肿物并有轻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B超检查可探及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有囊性肿物、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子宫直肠陷凹可有液性暗区(除外盆腔充血或阔韧带内静脉曲张等疾病)。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②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对多种药物过敏。④近1个月内采用过相关治疗。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口服中药用四妙丸合四逆散加减。药用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15g,牛膝15g,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经前、经期服药。②中药灌肠方用败酱草25g,蒲公英15g,姜黄20g,十大功劳15g,三棱15g,莪术15g,两面针15g。水煎,温度37℃~38℃。患者取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肛管插入肛内大约15cm,用15min将中药汤剂滴入肠腔,滴完后药液保留至少1h,每晚睡前灌肠1次,经期停止治疗。③药线点灸取穴气海、关元、中极、子宫、八髎、曲骨。采用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门诊部加工制成的Ⅱ号药线(系用壮药药液泡制过的直径为0.7mm的苎麻线),用拇、食指持线的一端线头1~2cm,在乙醇灯上点燃,吹灭药线的火苗,快速用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火灭即起为1壮。灸处皮肤有潮红现象,并有轻微灼痛感为度。施灸每穴3~5壮。日1次,经前7天开始施灸。
对照组:左氧氟沙星胶囊500mg,日1次,连服14日。
两组均治疗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恢复正常,B超检查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包块及积液。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B超检查提示子宫正常,盆腔包块及积液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症状及体征好转,妇科检查有改善,B超检查提示盆腔包块及积液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妇科检查局部病变无改变,B超检查盆腔情况无改变。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4例(60.00%),显效8例(20.00%),有效5例(12.5%),无效3例(7.5%),愈显率80.00%,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痊愈12例(30.00%),显效9例(22.5%),有效10例(25.00%),无效9例(22.50%),愈显率52.5%,总有效率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3,P<0.05)。
随访3个月,治疗组愈显34例,复发7例,复发率20.59%;对照组愈显23例,复发11例,复发率47.8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愈显34例,复发11例,复发率32.35%;对照组愈显23例,复发14例,复发率60.8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5)。
5 讨 论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妇人腹痛”、“癥瘕”、“带下病”等范畴。主要病因发生与寒、湿、瘀、热等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邪客冲任、带脉、胞宫胞脉、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虚实夹杂等,多以湿热瘀结证为主[2]。湿热瘀结盘踞下焦,阻滞气机,不通则痛而致病。湿热之邪留连日久,盘踞胞脉,血运受阻,久则积而成瘀。经期气血变化较剧,血海由满而溢,由溢而虚,血室正开,易致“正虚邪恋”。邪气留着,日久伤正,邪正相搏,邪胜正虚,无力祛邪,湿热瘀滞遏伏不去,正气愈虚,正虚邪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治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
四妙丸合四逆散加减四妙丸出自张秉成《成方便读》,专于清利下焦湿热。方中黄柏苦寒下降、清热燥湿,善清下焦湿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为燥湿健脾之主药;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兼可引药下行;薏苡仁独入阳明,导湿热利小便,祛湿而利筋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之功。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善于疏肝理气、缓急止痛。方中柴胡轻升,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苦降,理气行滞;白芍柔肝养阴,甘草缓急,两药配合缓急止痛。四味相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加入丹参增强活血化瘀之效。经前、经期之时,顺应女性生理节律,顺势祛邪,推陈出新,极大限度激发人体正气,使药物充分发挥“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之双重疗效。
中药灌肠法能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盆腔,透过豁膜吸收,不经过肝脏首过作用,从而避免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破坏而减弱药力之弊端。且将药物保持在一定温度可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炎症包块吸收,从而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中药灌肠方中败酱草、蒲公英清热化湿,姜黄、三棱、莪术、两面针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药线点灸是壮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强身健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3]。气海可以促进局部经络气血的畅通,通则不痛,且气海为生气之海,气血之会,能培补元气。子宫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的经验效穴,专治胞宫诸疾。关元为足三阴经与督脉交会穴,通胞宫,灸之可通调冲任,温肾助阳,药线点灸能调理脏腑功能、疏通全身气血。曲骨、八髎灸之可化湿活血行气。
药线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疗效。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4-276.
[2] 童舜华.清肝利湿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2则[J].新中医,2008,40(10):114.
[3] 吕琳,陈永红,韦金育,等.壮医药线点灸对脾虚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1,24(2):48-50.
R245.911.33
B
1004-2814(2014)12-1092-02
201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