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举隅

2014-04-05栗丽锦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柔肝陈皮白芍

栗丽锦

(山西省高平市中医医院内科,山西高平0484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程漫长,且反复发作,可见于任何年龄,但20岁~30岁多见。该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1]。同时,对病程8年~10年或以上的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以及病程30年~40年或以上的左半结肠炎,直、乙结肠炎患者,癌变率较正常人高出5~10倍[2],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带来巨大的痛苦。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因张景岳称之为“治痛泻要方”,故有今名[3]。《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曰:“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笔者近年来在运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轻中度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举隅

1.1 肝郁脾虚型

李某,男,54岁。间断性腹泻、便血2月余。患者2个月来间断出现腹泻、便血,伴有黏液、腹痛,于当地诊所给予消炎、止痛(具体药名以及用量不详)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行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面色晦暗,语声无力,黏液脓血便,腹泻,每日3~4次,舌淡苔少,脉弦细。患者平素饮食欠佳,形体消瘦,进食生冷则腹痛、腹泻。治当补脾柔肝、清热化湿,方用痛泻要方合白头翁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白芍 20 g,炒白术 20 g,苍术 15 g,陈皮 9 g,防风9 g,党参 20 g,当归 20 g,茯苓 20 g,败酱草 15 g,白头翁 15 g,黄柏 10 g,秦皮 9 g,芡实 15 g,山药 15 g,白茅根15 g,小蓟10 g,炙甘草6 g。10剂,水煎,早晚分服。配合柳氮磺吡啶1 g,口服,每日3次。10 d后复诊,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食欲较前亦有所改善,上方加木香15 g,青皮10 g,继服10剂。病情大为好转,已经恢复日常劳动。

按:病程日久,饮食不节,脾胃亏虚,纳谷不化,气血生化无源。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木克脾土,出现腹泻、腹痛;饮食不节,湿热内蕴,下注大肠,伤及血络出现便中伴有黏液脓血。治当补脾柔肝、清热化湿。方中痛泻要方合白头翁汤,共取补脾柔肝、清热化湿之效。苍术、白术、芡实、山药健脾化湿;党参、当归、茯苓、陈皮健脾益气,败酱草、白头翁、黄柏、秦皮清热化湿;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故能奏效。

1.2 气血两虚型

薛某,女,40岁。反复腹痛、腹泻4月余,加重5 d。患者平素纳差,食后腹胀。4个月来,频繁出现腹痛、腹泻,每日4~6次。近5日,腹泻次数增加,腹痛持续时间延长。自行口服诺氟沙星(具体药量不详),效果不佳。于我院行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55×1012/L,血红蛋白:99 g/L,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面色苍白,言语无力,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当补中益气、柔肝止泻,方用痛泻要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生白芍20 g,炒白术 20 g,陈皮 9 g,防风 9 g,太子参 20 g,黄芪 30 g,升麻 6 g,柴胡 6 g,当归 30 g,肉豆蔻 10 g,补骨脂 10 g,片姜黄 10 g,莪术 6 g,芡实 10 g,山药10 g,炙甘草10 g。10剂,水煎,早晚分服。配合柳氮磺吡啶1g,口服,每日3次。10 d后复诊,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腹泻每日2~3次,精神好转,上方加熟地15 g,五味子6 g,继服10剂。病情明显改善。

按:脾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类经·藏象类》曰:“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宗必读》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脾虚则运化无力,气血无源,气虚则摄纳无权,血虚则滋养无力。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出现平素纳差、食后腹胀、精神萎靡;脾胃亏虚,气血无源,血不养肝,肝失调达,血行不畅,木克脾土,故而腹痛、腹泻不止。治当补中益气、柔肝止泻,方用痛泻要方合补中益气汤,共奏补中益气、柔肝止泻之功。方中太子参、黄芪、炒白术、陈皮、芡实、山药、当归、莪术、生白芍补脾益气、活血止痛;升麻、柴胡、片姜黄益气升阳;肉豆蔻、补骨脂温阳止泻。全方补益中焦为主,兼以行气活血、温阳止痛。

2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虽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所以导致溃疡性结肠炎没有特效方法。目前治疗的目标就是减轻症状,延缓发展,最常用的药物分为3类,其中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其副作用较多,不推荐作为长疗程治疗或维持治疗;免疫调节剂,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无效或部分有效的患者,也是目前维持治疗最好的药物之一。目前的药物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我们积极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缩短了病程,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是近10年来本病的就诊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的常见病。2007年对炎症性肠病制定过共识意见,对于提高本病的诊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突出的优势。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对于脾虚肝旺之痛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方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与白术、白芍相伍,辛香以疏肝脾,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药,为佐使之用。四药相合,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令脾健肝柔,痛泻自止。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痛泻要方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作用,痛泻要方水煎液可显著抑制家兔离体及在体肠运动,对氯化乙酸胆碱、毛果云香碱、水杨酸毒扁豆碱及氯化钡所致的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痛泻要方对大鼠胃酸分泌量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胃酸酸度没有影响;痛泻要方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痛泻要方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经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不仅缩短了病程,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1]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60-461.

[2]贾林,李瑜元.消化内科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09-110.

[3]葛冬,顾煜琛.“痛泻要方”对消化道疾病的治疗[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3(9):12-14.

猜你喜欢

柔肝陈皮白芍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白芍与不同中药配伍减毒作用浅析
柔肝通络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聊聊陈皮的保质期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HPLC法同时测定白芍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白芍花开
不同干燥方法对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影响与评价
红外线热成像对柔肝化痰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