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生发胶囊致亚急性肝衰竭病例报告
2014-04-0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034王雪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034)王雪玲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常导致慢性肝衰竭。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具体原因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的缺氧性肝损伤。②毒物中毒。③各型病毒性肝炎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重叠感染引起。④其他如急性威尔逊氏病等。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LF)。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6岁,因脱发于2014年1月至3月规律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日3次,每次2片;“养发生血胶囊”,每日两次,每次4粒;“刺五加片”,每日两次,每次2片。2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面部、上胸部皮肤及双侧巩膜黄染,并渐近至全身皮肤黏膜黄染,且颜色逐渐加深,间断出现陶土样便,无其余不适。2014年3月13日在外院检查①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土;②便常规正常;③凝血象PT 19.1%、PTA 40%、INR1.8;④血生化:ALT 794IU/L、AST 798IU/L、GGT 20IU/L、ALP 139IU/L、TBIL 461.7μmol/L、CRE 71μmmol/L、乳酸脱氢酶 386IU/L;⑤腹部B超示胆囊壁水肿增厚,盆腔少量积液。
2014年3月14日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①血常规:WBC 4.90×109/L、PLT 213×109/L、NE%51.4%;②尿常规:尿色深黄、尿胆红素++、亚硝酸盐++;③ESR正常:④凝血象:PT 20.5%、PTA 38%、INR 2.0、APTT 41.9s、FIB 1.60g/L;⑤血生化:ALT 447IU/L、AST 352IU/L、GGT1111IU/L、ALP 1031IU/L、TBIL 539.2μmol/L、DBIL 341.13μmmol/L、ALB 48.1g/L、K+3.1mmol/L、CL-94.3mmol/L、前白蛋白 79.3mg/L、NH3 80μmol/L、总胆汁酸 439μmol/L、HEV-lgM、HEV-lgG、HAV-lgM阴性;⑥AFP 196.16ng/ml、抗核抗体混合型1∶100,余自身免疫性抗体未见异常。
入院后停“复合维生素B”、“养发生血胶囊”、“刺五加片”,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复合辅酶、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保肝、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维生素K预防出血,法莫替丁抑酸,螺内酯、托拉塞米利尿,支链氨基酸、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预防肝性脑病及降血氨,前列地尔注射液、注射用胸腺法新、间断输注血浆及白蛋白等治疗:并于3月17日至5月12日出院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积极行人工肝治疗。
5月5日复查血生化ALT 167IU/L、AST 59IU/L、GGT358IU/L、ALP104IU/L、TBIL59.2μmol/L、DBIL34.1μmmol/L、NH370μmol/L、凝血象PTA 65%。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主诉,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部分较前消退、通过治疗病情基本痊愈。
2 讨论
“复合维生素B”及“刺五加片”没有报道可引起肝脏毒性。有报道显示“养血生发胶囊”涉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损害,其成分为熟地黄、炙何首乌、当归、川穹、白芍、菟丝子、天麻、木瓜、羌活[1]。何首乌在国内有上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近10余年来临床与其有关的不良反应或毒性报道主要集中在肝损害方面[2]。蒽醌类被认为是何首乌主要的肝毒性物质基础,对何首乌所致毒性的机制认识有:①毒性成分蒽醌类物质的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致肝毒,②肝细胞脂质过氧化致肝细胞坏死影响细胞膜,③Na+-K+-ATP酶活性使肝细胞正常结构和代谢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肝损害,④与遗传性肝脏代谢酶缺陷有关[3]。本制剂有引起肝损害的报道[4]。
本不良反应较严重,提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及毒性作用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