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方法

2014-04-05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675000刘晖刘晓宇王丽琼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窦内鼻道菌斑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675000) 刘晖 刘晓宇 王丽琼

与鼻窦炎的普通炎性疾病不同,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不但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还要彻底清除霉菌斑。上颌窦是真菌性鼻窦炎的高发部位,由于其解剖关系,常规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开窗术存在许多死角,使用“角度器械”霉菌斑亦不易清除干净。2008年5月~2013年5月,我科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4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42例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33岁~72岁,合并有筛窦病变者19例,鼻息肉者3例,鼻中隔偏曲9例,有鼻窦手术史者2例,糖尿病史7例。

1.2 术前CT扫描 窦腔内有大小不一、高密度不均的斑片或点状钙化灶,无骨质破坏,这是鼻窦真菌病与一般炎性或某些肿瘤区别的特征[1],以此作为手术入选标准。常规鼻内镜检查见中鼻道黏膜血、水肿、阻塞、结构不清,有脓稠分泌物,其中4例可见中鼻道暗褐色斑块,鼻中隔偏曲与上颌窦病变同侧者3例,反向者6例。

1.3 手术方法 42例患者均在强化局麻下,先作常规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切除中鼻道息肉,切除钩窦,膜性开放上颌窦自然口。300鼻内镜清理窦口菌斑后对窦内不能清除的菌斑留作后续处理,合并筛窦病变者行筛窦开放,清除菌斑,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矫正术。将鼻腔外侧壁泪前隐窝切开,以下甲前缘为标志作自上而下的鼻腔外侧壁黏骨膜切开,向后分离黏骨膜瓣,暴露下鼻甲骨鼻腔外侧壁附着最前端,将其根部切断,解剖出膜性鼻泪管,形成膜性鼻泪管-下鼻甲瓣加以保护,将上颌窦内侧壁骨磨至上颌窦自然口前缘,切开上颌窦内侧壁黏膜,即进入上颌窦腔,在0°镜下即可干净地清除附着于各壁及隐窝的菌斑,对肿胀黏膜给予保留,冲洗窦腔后对位缝合切口3针,下鼻道作常规开窗。术毕于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放置“T”管,膨胀海绵填塞术腔。

1.4 术后菌斑及窦内黏膜送病检 病检报告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送检黏膜未见菌丝。曲霉菌28例,毛霉菌14例。

1.5 术后常规抗炎、止血治疗 48h后取除鼻腔填塞物,保留“T”管,每日2次从“T”管内灌注“氟康唑注射液”200ml,冲洗术腔,7天后拔出“T”管,伤口拆线而出院。按常规鼻内镜手术后复诊,随访半年以上。

2 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最长3年,最短9个月,鼻内镜下见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口开放良好,窦内黏膜无水肿,未见菌斑及脓稠分泌物,下鼻道开窗口缩小15例。27例手术后半年行CT检查,窦内均未见钙化斑,15例黏膜稍肥厚,窦腔有缩小。患者均无渣泪及泪囊炎发生,无面部麻木及肿胀等。

3 讨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彻底消除窦内的真菌团块,并保持术后鼻腔、鼻窦长期充分的引流及通气,从而完全改变真菌生存环境[2]。由于上颌窦自身的解剖特点,在鼻内镜下从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清除窦内菌斑存在许多死角,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只是有助于局限于上颌窦底部病灶的清除[3]。许多术者选择鼻外入路的Caldwell-Luc手术改进,但进入上颌窦前壁时,眶下神经和上牙槽神经分支仍存在受损危险,只是较经典手术降低[3],亦不符合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微创理论。经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进入上颌窦较之其他手术方法,突显其微创优势,在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时,不必为清除窦内病变而行扩大开放,一般只作膜性开放,这样有利于上颌窦黏膜传送功能的恢复。本文术式进入上颌窦视野宽,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各壁及隐窝,便于窦内病灶的观察和处理,无死角。多数情况下,我们用0°镜即可清除附着于上颌窦内各壁及隐窝的菌斑,不需借助其它特殊角度的器械。

一般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抗真菌药物治疗[4],但全身用药不良反应重,不易为患者接受。我们在上颌窦自然一中鼻道放置“T”器管,可起如下作用:①从“T”变管灌注抗真菌药物,可在局部形成较高浓度,减少全身用药不良反应。②早期术腔冲洗,可将术腔的血性分泌物冲洗干净,给术腔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有利于鼻腔-鼻窦功能的早期恢复。

猜你喜欢

窦内鼻道菌斑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鼻出血鼻内镜下精准治疗与传统填塞治疗效果比较
CAS-KI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上颌窦内提升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种新型含稳定亚锡-氟化钠牙膏的菌斑渗透率和脂多糖中和效率的临床评价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一例颅内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
治疗鼻窦炎小方法
牙周洁治结合菌斑显示剂监控对正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鼻道扩充器的制作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