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威夫特小说《愿你在此》的创伤内涵
2014-04-05赵雪娇田祥斌
赵雪娇,田祥斌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英国文坛的当代重要作家之一,1983年小说《洼池》问世后,斯威夫特开始获得英国文学界的关注。1996年,小说《最后的遗嘱》大获成功,摘得了英国小说“布克奖”桂冠,从而名声大振。《愿你在此》是他的新作,出版于2011年。整部小说以艾莉吵架离家出走开始,到她最后归来结束。小说以主人公杰克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回忆几十年前与母亲维拉,父亲迈克尔还有弟弟汤姆在杰布农场的美好生活以及夏天岛上度假的浪漫情趣。后来,母亲病逝,父亲自杀,弟弟离家参军,祖祖辈辈生活的农场由于疯牛病、口蹄疫的影响,几乎被毁掉,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艾莉的游说之下,杰克弃农从商,在海边经营房车出租,供到海边度假的人休闲娱乐。弟弟汤姆为了逃离像监狱一样的家庭,在18 岁生日的那天离家参军,13年来,他杳无音讯。当获得音讯之时,竟然是一封带来噩耗的国防部信件:杰克失散多年的弟弟汤姆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了。杰克独自一人驱车参加了汤姆的遗体遣送和回乡安葬仪式,这让杰克重回阔别已久的家园——创伤发源地的杰布农场,必须再次面对伤痛的过去。小说《愿你在此》将战争、瘟疫和家庭伤痛穿插在一起,通过叙述家庭人物交流与关爱的缺失等一系列精神层面的问题,试图告诫人们应该如何规避和安度心理创伤。
小说《愿你在此》为读者展现了几个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创伤和他们创伤的心路历程。这种展现让我们窥见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现实,洞悉战争和自然灾难带给看似平静的社会平民创伤的涌动。创伤是指人“对某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极不寻常的经历”[1]。而这里主要是指一种对受害者精神上或是心理上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或伤害,即心理创伤,是创伤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引起这种创伤的事件往往留在受害者事后的回忆中,“是通过其已经造成的影响或留下的痕迹而被重新构建起来的”[2]。这种心理创伤如果不予疏导使其愈合,将会长期影响受害者未来的生活。
小说主人公杰克所受的创伤有两种:一是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二是失去家园所带来的创伤。杰克从小生活在杰布农场,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的家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四百多年。疯牛病和口蹄疫的蔓延,母亲因病早逝,父亲之死,弟弟从军,这一系列的灾难伤痛迫使杰克不得不背井离乡。他在妻子艾莉的游说之下,弃农从商,卖掉了父辈经营的农场,来到怀特岛开始了新的生活。如果说亲人的离世与背井离乡给杰克的生活带来了沉重一击,那么得知他多年未见的兄弟汤姆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消息无异于雪上加霜。杰克已经十几年不曾回到杰布农场,最后一次是在他父亲的葬礼上,但是当时艾莉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而现在,艾莉也不在他身边了,她拒绝了杰克的邀请,因为艾莉不愿再去参加任何人的葬礼,避讳站在坟墓前面对新的创伤。此时艾莉只关注着自己的创伤而忽略了杰克的感受和存在。如果可以,杰克也不会愿意去参加这个葬礼。但是,即使他不愿去面对,杰克也必须主持葬礼,去直面心理创伤,因为他是汤姆唯一的亲人。
“心理创伤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往往由突发的可怕事件引发。”[3]139艾莉拒绝与杰克一同参加汤姆的葬礼,让杰克倍感孤独与无助。汤姆去世后,艾莉成了杰克唯一的亲人,艾莉表面上的冷漠与无情深深刺痛了杰克的心,使他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整个世界孤立了他。此时心理失衡的负面效应在杰克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心理创伤同样会对受创者行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行为层面表现为与人为敌,喜好攻击,常与别人争论。主人公杰克在面对他所受创伤时展现了心理创伤的这一消极性。由于杰克为太多的人收拾了残局,他父亲,艾莉的父亲,汤姆,这所有亲人的葬礼接二连三地给他增加心理创伤,使他总是处于极度敏感的状态之下。他试图通过争辩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参加完汤姆的遗体告别仪式,杰克故意疏远艾莉,挑起矛盾,“你一直在帮他,是不是,艾尔?你在他的茶里投了东西。或者是在他的那个酒壶里。驱虫剂,牛乳膏,我不知道。某种牛用的药物。你在他的早餐里放了点什么。”[4]297很明显,杰克的言外之意是艾莉放药毒死了他的父亲,这无疑会让艾莉感到杰克一定是疯了。而艾莉,作为报复,很快回敬了他一些同样疯狂、荒谬的话。话音刚落,艾莉便抓起手提包开着车跑出去了。杰克知道自己有些过分,但他只能用这种方式,他没有想到艾莉的反应来得那么快,会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然而,双方那些言语的刺激反而加剧了杰克的心理创伤。
人生道路上,难免心理受到创伤,而创伤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轨迹。战争带给人们根深蒂固的痛苦是毋庸置疑的,对孩子们而言,那是永远抹不去的深刻烙印。小说中描写的动荡不安的社会,疯牛病的蔓延,骨肉分离,亲情断裂这一系列事件给杰克带来了重大的心理创伤。正是这种难以愈合的伤害使他一度在精神上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他不愿子子孙孙重蹈覆辙,也许杰克认为,唯有不生儿育女才能从根源上保证不再受此类创伤。不过,杰克渐渐意识到或许他太自私了,只顾及自己的想法,而从未考虑过艾莉的感受。“艾莉想要一个甚至几个孩子,这一点杰克心里很清楚,但是他不想,他有自己的想法,而艾莉也能理解杰克的想法。杰克只是不想看到更多的自己,他不想让这种连根拔起的命运再次降临在他后代的身上。”[4]105如果这样,他们将偏离正常的生活轨迹。
既然创伤是消极的,会影响人们生活的正常轨迹,当我们受到创伤,就不应该沉迷其中,而应该积极面对,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杰克最终走出了阴影,抚平创伤,这既有他主动的努力,也有亲情和爱的作用。是亲情召唤让杰克重新审视了自己,是爱的回归让他顿悟,避免了悲剧再度发生,使他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花。他曾一度处于精神崩溃之中,试图了却残生,却又不愿意让艾莉为他收拾残局。决定先杀死艾莉,再自杀共赴黄泉。他或许是太自私了,只顾及自己的想法,而未考虑过艾莉的感受。当他决定开枪杀死艾莉的时候,混沌的意识之中出现死者汤姆,阻止了他的这种行为,“杰克,你这个笨蛋,别傻了,要杀就先杀我吧,开枪杀了我。”[4]346这不是巧合,是来自杰克心底最深处的呼唤,是一种亲情和爱的召唤让他顿悟。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与艾莉的爱情早已转化成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世上还有真正爱他的艾莉会陪伴他一生,他有责任去撑起新的希望。从而安度了创伤,重新拾起了对未来的信心。
回忆往事也是安度创伤的办法之一。虽然回忆往事会触痛伤口,但心理创伤者可以通过回忆总结经验,对心理和过去的行为进行梳理,释放悲情,寻找安抚。艾莉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安度创伤之路。艾莉,一个在前瞻中遗忘过去的人,她一贯的原则是:让过去的成为过去,让死人得到安息。然而在她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情感,摆脱了创伤的阴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艾莉一直对母亲的出走耿耿于怀。艾莉16 岁时,她母亲抛弃了艾莉和他的父亲,与一个神秘的叔叔生活在一起。这无疑给她心底留下了长期无法释然的创伤。可就在两天前,杰克独自驱车去参加汤姆的葬礼,这促使艾莉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她来到母亲的墓前,拜祭中的回忆使她突然间明白了一些人生沧桑,她母亲离他们而去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艾莉想,每个人都有忍耐的最大限度,她母亲一定忍无可忍,百般无奈之下才会抛弃自己的女儿和丈夫的。”[4]36最终,艾莉用她自己的方式对她母亲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此时,她也审视了自己的行为,一种爱和亲情油然而生。她怎么能因为自己不愿面对过去,而把所有的残局都留给杰克去收拾,她怎么能够让杰克独自一人去面对和承受这些伤痛,她怎么能让她深爱的杰克再度受到伤害!父亲死后,杰克可是她唯一的亲人啊!多年来共同生活的亲情和蕴藏心底的爱情使她醒悟。她突然意识到了杰克此时正处在危险的状态。“艾莉的心砰砰直跳。她完全忽略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把杰克独自留在那儿,而且同那支枪在一起。如果艾莉想寻短见,从理论上讲,在距离此处不到五十码的地方,杰克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并且他家族里有这种先例”[4]335。艾莉这一辈子都不曾为任何事情如此焦急过,生怕为时过晚,她拼命地急赶慢赶,心里呼喊着:杰克,是我,我来了,我爱你,杰克,不要,杰克,千万不要![4]336“艾莉第一次意识到她多么希望汤姆没有死。真的。难道她过去曾经希望他死吗?是那样的逻辑吗?她有过吗?但愿你不在此?”[4]348小说描写了艾莉一连贯的心理活动:懊恼、悔恨与内疚,她真的觉得她不该这么自私。“随着当事人对过去的认识,深埋于心底的情感开始被唤醒,当事人开始体验到气愤与愤怒,这些情感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因失去幸福的童年而引起的伤心和悲伤。当事人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无法挽回,也无法改变,对她来说只能寄希望于未来。”[3]291此时艾莉想到了她深爱的杰克,她对杰克充满信心,同样对未来也充满信心。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事情,她坚信她能同杰克共担风雨,一起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艾莉悲伤情绪得到了缓解,亲情与爱情的力量最终使他们安度创伤。
我们不仅要关注创伤,而且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可避免的心理创伤。而小说《愿你在此》旨在为人们寻找抚平创伤之路。小说结尾杰克举着一把海滨大伞走向艾莉,艾莉走向杰克,他们相互迎面走去,这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更是心灵距离的缩短,他们不只走近了对方的身边,更重要的是走进了对方的心里。依偎在同一把大伞下,意味着他们在反思后都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小说书写创伤的历史,并不是让悲痛的历史、罪恶的战争成为腐蚀人们心灵的邪恶之花,相反,记住是为了更好的忘记。小说旨在提醒人们在关注创伤历史的同时,也要关注如何正视创伤和抚平创伤,心理创伤的最好愈合方法就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类的灾难、人性的弱点和生命的痛苦,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清醒地正视现在的生活,珍视存在的意义,展望美好的明天。
注 释:
① 论文中涉及到原著小说《愿你在此》的中文翻译均为笔者自译。
[1]Caruth,Cathy.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M].Baltimore and Marylan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2]LaCapra,Dominick.History and Memory after Auschwitz[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
[3]James R K,Gilliland B E.危机干预策略[M].高申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Swift,Graham.Wish You Were Here[M].London:Picador,2011.
[5]苏 忱.再现创伤的历史——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