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简算意识 培养简算能力
2014-04-04李长青
李长青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好简便计算,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掌握方法,简便计算
它们的特征很明显,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简便计算。但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该要求他们不光要会算,还要知道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进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简算能力。
还有的题目乍一看,看不出简便计算方法,但如果“变一变”,就“简便”了。如:975×0.25+9.75×75 ,这两个乘法算式里没有相同的因数,那能不能变化下,使它们有相同的因数呢?经过点拨,学生想到先将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975×0.25”改写成“9.75×2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会有学生说道:“还可以把9.75×75改写成975×0.75。”
一道较复杂的题目,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算式,然后进行简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意识,主动简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主动简算的意识,只有当题目出现“用简便方法计算”或“能简算的就简算”等提示语时,他们才会进行简便计算。为了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8页第6题:
125×16 250×24 501×20
125×8×2 250×4×6 500×20+20
题目的要求是每组的第一题列竖式计算,通过对比感知第二题的计算简便,引导学生找出每组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知道每组的第一题不光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转化成下面的式子进行简便计算。在做题之前,我调查发现学生已具有“如果两个数相乘,可以将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然后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计算上述每组题的第一题时,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列竖式,而寻求其他方法。所以我分别出示125×16 、 250×24 、501×20三道题目,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例如,出示题目: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25×16。
学生得出了三种算法,他们说想法时,重点突出8和2是怎么来的,4和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拆,明白16这样拆的目的。列竖式的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题除了列竖式外,还可以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比较这三种方法,感知后两种方法比列竖式简便,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便会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计算250×24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将24拆成两个数相乘,再计算,而只有几个学生列竖式。这一题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培养他们的简算意识。
最后计算501×20,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采用方法二计算的学生比较多,显然是受到刚才方法的启发。我请学生说想法时,其中用方法三的学生这样说:“501×20可看做501个20,先算500个20,再加1个20。”从意义上进行解释,说得多好,这其实就是下面第七单元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用方法二的学生听完后,主动地说:“我这种方法没有他的简便。”学生感悟到遇到两个数相乘,要根据题目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上的过程,因为有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要求,尊重了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解决问题,出现了多种解法,这些解法来自于学生,学生易于接受。然后通过对比、分析,优化方法,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并能主动地进行简便计算。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强了简算意识。
三、认真审题,以防陷阱
所以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必须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计算前要全面分析,防止受一些数据的干扰,贪图“好算”,落入陷阱,从而真正提高简算能力。
在做计算题的时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一看题目中有哪些数,哪些运算;二想能不能简便,如果能,要知道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不能只凭感觉,如果没有简便方法,不要刻意寻找;三做题目要细心;四要认真检查。
总之,教师在关注学生计算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是为了题目的要求而简便计算,而是要有简便计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将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主动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好简便计算,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掌握方法,简便计算
它们的特征很明显,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简便计算。但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该要求他们不光要会算,还要知道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进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简算能力。
还有的题目乍一看,看不出简便计算方法,但如果“变一变”,就“简便”了。如:975×0.25+9.75×75 ,这两个乘法算式里没有相同的因数,那能不能变化下,使它们有相同的因数呢?经过点拨,学生想到先将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975×0.25”改写成“9.75×2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会有学生说道:“还可以把9.75×75改写成975×0.75。”
一道较复杂的题目,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算式,然后进行简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意识,主动简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主动简算的意识,只有当题目出现“用简便方法计算”或“能简算的就简算”等提示语时,他们才会进行简便计算。为了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8页第6题:
125×16 250×24 501×20
125×8×2 250×4×6 500×20+20
题目的要求是每组的第一题列竖式计算,通过对比感知第二题的计算简便,引导学生找出每组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知道每组的第一题不光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转化成下面的式子进行简便计算。在做题之前,我调查发现学生已具有“如果两个数相乘,可以将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然后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计算上述每组题的第一题时,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列竖式,而寻求其他方法。所以我分别出示125×16 、 250×24 、501×20三道题目,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例如,出示题目: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25×16。
学生得出了三种算法,他们说想法时,重点突出8和2是怎么来的,4和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拆,明白16这样拆的目的。列竖式的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题除了列竖式外,还可以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比较这三种方法,感知后两种方法比列竖式简便,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便会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计算250×24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将24拆成两个数相乘,再计算,而只有几个学生列竖式。这一题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培养他们的简算意识。
最后计算501×20,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采用方法二计算的学生比较多,显然是受到刚才方法的启发。我请学生说想法时,其中用方法三的学生这样说:“501×20可看做501个20,先算500个20,再加1个20。”从意义上进行解释,说得多好,这其实就是下面第七单元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用方法二的学生听完后,主动地说:“我这种方法没有他的简便。”学生感悟到遇到两个数相乘,要根据题目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上的过程,因为有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要求,尊重了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解决问题,出现了多种解法,这些解法来自于学生,学生易于接受。然后通过对比、分析,优化方法,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并能主动地进行简便计算。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强了简算意识。
三、认真审题,以防陷阱
所以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必须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计算前要全面分析,防止受一些数据的干扰,贪图“好算”,落入陷阱,从而真正提高简算能力。
在做计算题的时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一看题目中有哪些数,哪些运算;二想能不能简便,如果能,要知道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不能只凭感觉,如果没有简便方法,不要刻意寻找;三做题目要细心;四要认真检查。
总之,教师在关注学生计算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是为了题目的要求而简便计算,而是要有简便计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将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主动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好简便计算,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掌握方法,简便计算
它们的特征很明显,学生基本上都会进行简便计算。但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该要求他们不光要会算,还要知道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进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简算能力。
还有的题目乍一看,看不出简便计算方法,但如果“变一变”,就“简便”了。如:975×0.25+9.75×75 ,这两个乘法算式里没有相同的因数,那能不能变化下,使它们有相同的因数呢?经过点拨,学生想到先将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975×0.25”改写成“9.75×2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会有学生说道:“还可以把9.75×75改写成975×0.75。”
一道较复杂的题目,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算式,然后进行简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意识,主动简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主动简算的意识,只有当题目出现“用简便方法计算”或“能简算的就简算”等提示语时,他们才会进行简便计算。为了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8页第6题:
125×16 250×24 501×20
125×8×2 250×4×6 500×20+20
题目的要求是每组的第一题列竖式计算,通过对比感知第二题的计算简便,引导学生找出每组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知道每组的第一题不光可以列竖式计算,也可以转化成下面的式子进行简便计算。在做题之前,我调查发现学生已具有“如果两个数相乘,可以将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然后利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经验。所以我认为计算上述每组题的第一题时,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列竖式,而寻求其他方法。所以我分别出示125×16 、 250×24 、501×20三道题目,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例如,出示题目: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25×16。
学生得出了三种算法,他们说想法时,重点突出8和2是怎么来的,4和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拆,明白16这样拆的目的。列竖式的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题除了列竖式外,还可以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比较这三种方法,感知后两种方法比列竖式简便,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便会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计算250×24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将24拆成两个数相乘,再计算,而只有几个学生列竖式。这一题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培养他们的简算意识。
最后计算501×20,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采用方法二计算的学生比较多,显然是受到刚才方法的启发。我请学生说想法时,其中用方法三的学生这样说:“501×20可看做501个20,先算500个20,再加1个20。”从意义上进行解释,说得多好,这其实就是下面第七单元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用方法二的学生听完后,主动地说:“我这种方法没有他的简便。”学生感悟到遇到两个数相乘,要根据题目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以上的过程,因为有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要求,尊重了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解决问题,出现了多种解法,这些解法来自于学生,学生易于接受。然后通过对比、分析,优化方法,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并能主动地进行简便计算。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强了简算意识。
三、认真审题,以防陷阱
所以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必须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计算前要全面分析,防止受一些数据的干扰,贪图“好算”,落入陷阱,从而真正提高简算能力。
在做计算题的时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一看题目中有哪些数,哪些运算;二想能不能简便,如果能,要知道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不能只凭感觉,如果没有简便方法,不要刻意寻找;三做题目要细心;四要认真检查。
总之,教师在关注学生计算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是为了题目的要求而简便计算,而是要有简便计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将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主动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