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4-04-04裴世惠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组长成员方程

裴世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大量地运用。但是,不少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上学生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不管难易,滥用讨论,小组成员随意拼凑,合作之时,教师也没能很好地组织和管理,只有合作之形而没有合作之实,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那么,怎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讲究

是不是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呢?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恰当,因为它是合作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选择以下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方法进行小组间合作学习。

1.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比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学生得先收集和整理资料,我让学生先看一段时间的录像,让他们分别整理出某路口一分钟过往的各种车辆的具体数量,能准确算出的人很少。于是我试着改变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小组长给各小组成员分工,每个人只负责记录一种车辆,结果绝大部分的小组都能准确记录出各种车辆的数量,这说明个人无法完成的小组可以解决。

2.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比如,在教学画平面图形的高的教学中,特别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高的方法。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这比老师讲解的效果更好,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3.一题多解的内容。比如,用8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大的立体图形,摆出的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讨论一下可以摆出哪些大的立体图形:有长8厘米,宽和高是1厘米的;有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有长宽高都是2厘米的。由于摆出的图形不一样,所得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学生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思考,思维上容易产生局限,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思维发散,常常能触类旁通。

4.通过反复实验才能总结出规律或计算公式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因为要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因此学生要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一拼。因为可以分成不同的份数,如果由一个人来完成,一节课下来也拼不出几种。但小组每个人都动手拼,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跟大家分享,经过大家的再讨论,实验结果很快就会得出来了。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要科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1.组员的配备要科学。教师在组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比如学习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性格活泼与内向等,把各个层次的成员组合在一起,起到以好带差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这样组内成员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小组成员的配备至关重要。

2.小组长的选拔要慎重。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说明领导者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拔小组长时,要注意考虑的几个因素: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强、小组长要善于倾听组员的发言、小组长要善于整理和归纳组员发言的内容。一个出色的小组长要能根据小组各成员的特点,分工明确,能适时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因此,一个好的组长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

3.小组人数的选择要适中。小组人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低年级主张同座合作交流,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倾听交流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要强行进行大规模合作学习,也只有合作之形而没有合作之实,收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增强了,合作意识也随之增加,这时就要选择4至6个人为一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人不宜太多,人多了小组容易杂乱,小组长难以驾驭。

三、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也能取长补短,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必要时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小组间探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如何把握合作的时机呢?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正比例》中的身高与影长的关系,要判断身高与影长是否成比例,那就要通过实地验证,可是要在某一时间里测出自己的影长就难了。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几个同学合作完成,经过实地测量然后记录计算,各小组间也进行交流,最后得出身高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课件出示: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脚和兔脚共94只。鸡、兔各有多少只?题目一出学生们就积极思考,可独立思考了几分钟,也得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教师乘机说:“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小组合作。”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可以把这些都看成鸡,或看成兔子,可是脚的数不对了。这时有同学发现了不对的原因是把鸡看成了兔子,所以每只多了2只脚,而看成鸡每只又少了2只脚,学生逐渐发现多出的脚或少出的脚与鸡和兔的只数有关。学生居然想到了假设法,如果把35个头都看成鸡,一共就是70只脚,少了24只脚,原因是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少了2只脚,少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看成鸡,所以兔子的只数为24÷2=12只,也有学生把它们都看成兔子,问题也很快得到解决。本来比较抽象的问题,现在就变得简单多了。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自然就有竞争的欲望,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意见不同时,往往表现得很急躁,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将争论的疑点转移到小组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小组成员,把观点相同的集中在一起,最好通过辩论得出结论。比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方程的意义,我通过天平的平衡让学生对方程有更深的了解,此时我特地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方程:“ ( )+ 1.5=3.8 ”。题目一出学生就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可很快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并且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把这问题交给小组来解决,正反方各自组织在一起,讨论也十分的激烈,都纷纷各抒己见,希望通过群策群力获得胜利。反方代表说方程应该是含有未知数并且是等式,比如像x-1.5=3.8,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而“( ) + 1.5 =3.8”不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正方代表也发表意见:未知数一定要用字母来表示吗?( )里面的数知道没有?既然不知道算不算未知数呢?方程的条件是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那“( ) + 1.5 =3.8”符不符合方程的条件呢?最后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也真正理解了方程的意义。

除了上述几方面之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重视创造轻松愉悦的合作氛围,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从而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责编 罗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组长成员方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方程的再认识
分餐小组长
方程(组)的由来
圆的方程
小组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