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有效使用教材的策略
2014-04-04任蕾
任蕾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阐明了教材的作用:数学教材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更换情境图,更换例题,自创练习题,等等,而忽略对教材的研读,导致了很多无效的创造出现,扭曲了教材原有的意图。我不是“教材至上”者,但一直认为,数学教材的内容、案例的设计、习题的配置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安排在哪里出现也是经过再三思虑。教师只有先走进教材,读懂教材,用活教材,改造教材,开发教材,才能实现教材的有效使用。
一、读懂教材,把握教学要点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资源。周玉仁教授指出:“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材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用好教材,走近教材、读懂教材是第一步。教材中处处都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每一处知识背后都有着编者的意图。教师掌握教材涉及的知识很简单,但要明白“背后”的意图,游刃有余地进行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读懂教材。
1.读懂教材结构
数学学科系统性强,结构严谨,教材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同一块内容往往分段在不同的学段呈现,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意图。教师必须通晓教材的结构,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知识链,以及这部分教材的基础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它又能为后继的哪些知识做铺垫。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就要先寻找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在哪里,在读教材时,不妨以例题“计算12×3”为例,分析计算过程:“2×3、1×3、30+6”。一看就明白了学习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基础:一是表内乘法,二是100以内的加法。不仅要追寻“前生”,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去学,还应追求“后世”,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对于“一位数乘多位数”在后继的学习中的作用,还是主要体现于计算,即用于后来的两位数乘多位数和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如果学生在这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不够熟练,势必会影响后来的计算学习以及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犹如帮助学生搭脚手架,环环相扣,教师应该让学生每一段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眼前,而应该有所深化。研读教材时,有时候需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熟悉同一教材在不同版本中的呈现状况,弄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特点,这样才能博采众家之长。教学思路的建构不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还应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完整和清晰的知识结构。
2.读懂教材内容
教材是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以精选和编制的,它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某一社会时期的结晶,它有知识的完备性、示范典型性,所以教师要想利用好教材资源,首先是在课标的引领下吃透教材,明白这节课要教什么?重难点和教学关键是什么?这部分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材中的情境图、动手活动材料有什么意图?要掌握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怎样体现的?……要实现这些想法,读懂教材是前提和关键。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材以联欢会的场景引入,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摸棋子的活动,目的是告诉教师,应该充分地为学生准备教具,给予学生猜测、动手实验与交流的机会,积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对于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读懂教材”四个字虽然简单,但背后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多想、多问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读懂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二、用活教材,关注学生特点
无论教材的内容多生动,教材还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呈现的都是静态的信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抓住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点,恰当地化静为动,让静态的教材呈现动态化,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情境图是一幅静态的小朋友观看木偶戏演出图,看似静态的场景,实际从图上能看到跑来的小朋友和跑走的小朋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用活”这个情境图,比如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过程就是让静态信息转化成动态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垫问、补问,让学生发现的信息也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去指、去认,“求出来的人”、“来的人”和“走了的人”分别是图中的哪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提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这样才能把教材中的静态信息动态化,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顺其自然中构建了知识。
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能够更好地用活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公开课或常态课中,都可以见识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利用课件可以动画演示“剪、平移、拼组”的过程,让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更加形象,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形发生的改变,这样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
三、改造教材,遵循现实需要
教师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中学习资源带有广泛的适应性,很多程度上兼顾到了地区的适用度。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时候还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处理,充分发掘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和兴趣。如教材里呈现的学习资源是城市里的学生比较熟悉的,而农村的学生未必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在目标和性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将素材改造为农村孩子比较熟悉的。又如教材中出现的断层例题,有些教学中的重难点安排在练习中,教师在实际情况下可以加以改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些例题的情境呈现不够明显,教师也可以加以改造;有些需要区别的练习题,也可以加以调整顺序,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区别;有些例题较难,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也可以加以改造……endprint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时,教材给出的是简单的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6千米/小时和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接着就呈现了问题。在教学本节课时,根据结合具体情境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例题加以改造,创设了“从濉溪到临涣的路程是30千米和从濉溪到黄山的路程是592千米的情境,你会选择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在此现实情境的基础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再引导学生去解决书中的问题,水到渠成,学生自然明白了数学无处不在。在改造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知识形成提供了厚实的生活基础和情感铺垫。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四、开发教材,体现教师思考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的文本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学生现实资源、课堂生成资源等也都需要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再开发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需要大量的材料来补充,但要遵循“资源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相匹配”的原则。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的认识”时,教材只是简单地呈现计算工具的发展,教材中可用资源非常少。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认识较早的工具——算筹和算盘,尤其是算盘的由来、构造和使用历史,以及后来计算器的由来和使用,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加以动画显示,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拥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就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还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对教材的意义作了准确的定位,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所以开发教材,更好地使用教材,这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技能,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教学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从静态的教材走到课堂,需要教师做的事情非常多。一节有内涵、有深度的数学课,教师必定要在课外多下工夫,认真地研读教材,正确地把握教材,和教材对话,有机地改造、开发、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在面对新课程的推进和多样化的教材时,教师更应该辩证、灵活地看待教材,有效地使用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让数学课堂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责编 金 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