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例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分析
2014-04-04刘光强张丽何勇许发珍王茂生李中杰陈冲邱龙兴
刘光强 +张丽 何勇 许发珍 王茂生 李中杰 陈冲 邱龙兴
【摘要】 目的 研究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 123例患者其中死亡1例, 消融时间10~15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全组均顺利出院,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36个月, 随访率为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房颤标测患者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
需要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房颤患者都多属慢性房颤, 自1991年COX提出迷宫术以来, 医学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 终于发现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与外科合作在瓣膜手术同时进行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确实可行[1, 2], 近年来,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大量应用, 使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下降至30%左右, 本文研究了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 其中男86例, 女37例, 年龄43~86岁, 平均年龄57岁, 体重(53.7±7.6)kg, 二尖瓣狭窄8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6例, 术前房颤持续时间为(25±12)min, 其中阵发性房颤20例, 持续性房颤68例, 永久性房颤35例。左心房直径36~72 mm。心功能Ⅱ级73例, Ⅲ级50例。
1.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采用胸正中切口, 劈开胸骨后给予肝素400U/kg, 于上、下腔静脉及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按照Maze IV的路径进行左、右心房双极射频消融。体外循环前, 20 J/s电击右房一次观察房颤能否转复窦性以了解窦房结功能, 应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射频消融。心脏停搏后先行左心房Maze术(包括肺静脉隔离、肺静脉之间连接消融线、左肺静脉左心耳连线及二尖瓣峡部消融线)、自主神经节消融, 右心房Maze术(包括右房游离壁消融线、三尖瓣峡部消融线), 射频消融完毕, 完成房颤消融后行二尖瓣置换,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 复温复跳前静脉应用胺碘酮150 mg, 然后持续泵入, 术毕常规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连接起搏器, 调整合适参数, 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停体外循环。术后常规应用胺碘酮3~6个月。
1. 3 观察指标 ①24 h ECG:术前, 术后1周、1、3个月检查(如果房颤再发, 随时做24 h ECG, 确诊房颤后停止ECG检查)。②心脏彩超: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 检查左房内径(LA), 左室内径(LV), 肺动脉平均压(PAP), 左、右房收缩, 房颤治愈标准:①房颤消除, 恢复窦性心律;②保持房室协凋同步功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3例患者均在二尖瓣置换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时间15~30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围手术期死亡1例(0.81%), 为术后第4天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 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月到36个月, 随访率为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治疗效果显著, 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1周心脏的左房和左室内径明显减少, 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在进行二尖瓣置换术中有40%~60%的患者伴有房颤, 房颤主要的危害是影响心脏的输出量, 心脏输出量可降低30%, 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栓塞的风险、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自1991年COX提出迷宫术以来, 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与外科合作在瓣膜手术同时进行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 取代迷宫手术中的大量切口, 从而避免缝合, 给外科医生提供了明显缩短和简化手术过程的机会, 此外还允许外科医生变化迷宫的模式, 特别在心房较大时, 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原理是通过钳夹心肌组织同时进行心内膜面和心外膜面消融, 从而确保了组织的透壁性, 射频的能量通过加热和收缩心肌细胞破坏组织, 所造成的疤痕组织阻断了导致房颤的折返通路, 限制从肺静脉发生的到左心房后部的重复电活动, 并通过制造多个心房切割线中断潜在微折返环, 射频消融术后会出现心肌顿抑、心肌损伤[3, 4], 影响房颤疗效的因素很多, 其中左房内径、房颤病史、阵发性房颤等多个因素均与房颤消融的成功率相关;当左房内径>60 mm时, 房颤复发率就会增高[5, 6], 本报告中2 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治愈, 本研究123例患者中, 射频消融时间10~15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122例出院,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36个月, 随访率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治疗效果显著, 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1周心脏的左房和左室内径明显减少, 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操作, 安全可行, 应该考虑在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春雷,李岩,郭可泉,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后血栓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0, 29(4): 312-315.
[2] 郑磊,韩珂,魏振宇,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9,6(6):424-425.
[3] 胡盛寿,宋云虎,刘盛,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8(11):66.
[4] 杜日映,蔡振杰,王毅.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9,10(2):62.
[5] Je HG, Lee JW, Jung SH, et al. Risk factors analysis on failure of maze procedure: mid-term results.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9(36): 272-278.
[6] Beukema WP, Sic I-IT, Misier AR,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ustained sinus rhythm and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 radiofrequency modified Maze rocedure.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8(34):771-775.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 123例患者其中死亡1例, 消融时间10~15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全组均顺利出院,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36个月, 随访率为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房颤标测患者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
需要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房颤患者都多属慢性房颤, 自1991年COX提出迷宫术以来, 医学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 终于发现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与外科合作在瓣膜手术同时进行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确实可行[1, 2], 近年来,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大量应用, 使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下降至30%左右, 本文研究了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 其中男86例, 女37例, 年龄43~86岁, 平均年龄57岁, 体重(53.7±7.6)kg, 二尖瓣狭窄8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6例, 术前房颤持续时间为(25±12)min, 其中阵发性房颤20例, 持续性房颤68例, 永久性房颤35例。左心房直径36~72 mm。心功能Ⅱ级73例, Ⅲ级50例。
1.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采用胸正中切口, 劈开胸骨后给予肝素400U/kg, 于上、下腔静脉及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按照Maze IV的路径进行左、右心房双极射频消融。体外循环前, 20 J/s电击右房一次观察房颤能否转复窦性以了解窦房结功能, 应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射频消融。心脏停搏后先行左心房Maze术(包括肺静脉隔离、肺静脉之间连接消融线、左肺静脉左心耳连线及二尖瓣峡部消融线)、自主神经节消融, 右心房Maze术(包括右房游离壁消融线、三尖瓣峡部消融线), 射频消融完毕, 完成房颤消融后行二尖瓣置换,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 复温复跳前静脉应用胺碘酮150 mg, 然后持续泵入, 术毕常规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连接起搏器, 调整合适参数, 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停体外循环。术后常规应用胺碘酮3~6个月。
1. 3 观察指标 ①24 h ECG:术前, 术后1周、1、3个月检查(如果房颤再发, 随时做24 h ECG, 确诊房颤后停止ECG检查)。②心脏彩超: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 检查左房内径(LA), 左室内径(LV), 肺动脉平均压(PAP), 左、右房收缩, 房颤治愈标准:①房颤消除, 恢复窦性心律;②保持房室协凋同步功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3例患者均在二尖瓣置换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时间15~30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围手术期死亡1例(0.81%), 为术后第4天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 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月到36个月, 随访率为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治疗效果显著, 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1周心脏的左房和左室内径明显减少, 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在进行二尖瓣置换术中有40%~60%的患者伴有房颤, 房颤主要的危害是影响心脏的输出量, 心脏输出量可降低30%, 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栓塞的风险、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自1991年COX提出迷宫术以来, 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与外科合作在瓣膜手术同时进行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 取代迷宫手术中的大量切口, 从而避免缝合, 给外科医生提供了明显缩短和简化手术过程的机会, 此外还允许外科医生变化迷宫的模式, 特别在心房较大时, 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原理是通过钳夹心肌组织同时进行心内膜面和心外膜面消融, 从而确保了组织的透壁性, 射频的能量通过加热和收缩心肌细胞破坏组织, 所造成的疤痕组织阻断了导致房颤的折返通路, 限制从肺静脉发生的到左心房后部的重复电活动, 并通过制造多个心房切割线中断潜在微折返环, 射频消融术后会出现心肌顿抑、心肌损伤[3, 4], 影响房颤疗效的因素很多, 其中左房内径、房颤病史、阵发性房颤等多个因素均与房颤消融的成功率相关;当左房内径>60 mm时, 房颤复发率就会增高[5, 6], 本报告中2 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治愈, 本研究123例患者中, 射频消融时间10~15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122例出院,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36个月, 随访率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治疗效果显著, 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1周心脏的左房和左室内径明显减少, 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操作, 安全可行, 应该考虑在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春雷,李岩,郭可泉,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后血栓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0, 29(4): 312-315.
[2] 郑磊,韩珂,魏振宇,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9,6(6):424-425.
[3] 胡盛寿,宋云虎,刘盛,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8(11):66.
[4] 杜日映,蔡振杰,王毅.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9,10(2):62.
[5] Je HG, Lee JW, Jung SH, et al. Risk factors analysis on failure of maze procedure: mid-term results.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9(36): 272-278.
[6] Beukema WP, Sic I-IT, Misier AR,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ustained sinus rhythm and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 radiofrequency modified Maze rocedure.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8(34):771-775.endprint
【摘要】 目的 研究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 123例患者其中死亡1例, 消融时间10~15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全组均顺利出院,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36个月, 随访率为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房颤标测患者消融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操作。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
需要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房颤患者都多属慢性房颤, 自1991年COX提出迷宫术以来, 医学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 终于发现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与外科合作在瓣膜手术同时进行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确实可行[1, 2], 近年来,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大量应用, 使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下降至30%左右, 本文研究了二尖瓣置换术中行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123例患者采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全部资料, 其中男86例, 女37例, 年龄43~86岁, 平均年龄57岁, 体重(53.7±7.6)kg, 二尖瓣狭窄8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7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6例, 术前房颤持续时间为(25±12)min, 其中阵发性房颤20例, 持续性房颤68例, 永久性房颤35例。左心房直径36~72 mm。心功能Ⅱ级73例, Ⅲ级50例。
1.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采用胸正中切口, 劈开胸骨后给予肝素400U/kg, 于上、下腔静脉及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按照Maze IV的路径进行左、右心房双极射频消融。体外循环前, 20 J/s电击右房一次观察房颤能否转复窦性以了解窦房结功能, 应用Metronic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射频消融。心脏停搏后先行左心房Maze术(包括肺静脉隔离、肺静脉之间连接消融线、左肺静脉左心耳连线及二尖瓣峡部消融线)、自主神经节消融, 右心房Maze术(包括右房游离壁消融线、三尖瓣峡部消融线), 射频消融完毕, 完成房颤消融后行二尖瓣置换,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 复温复跳前静脉应用胺碘酮150 mg, 然后持续泵入, 术毕常规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连接起搏器, 调整合适参数, 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停体外循环。术后常规应用胺碘酮3~6个月。
1. 3 观察指标 ①24 h ECG:术前, 术后1周、1、3个月检查(如果房颤再发, 随时做24 h ECG, 确诊房颤后停止ECG检查)。②心脏彩超:术前, 术后1周, 术后3个月, 检查左房内径(LA), 左室内径(LV), 肺动脉平均压(PAP), 左、右房收缩, 房颤治愈标准:①房颤消除, 恢复窦性心律;②保持房室协凋同步功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3例患者均在二尖瓣置换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时间15~30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围手术期死亡1例(0.81%), 为术后第4天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 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月到36个月, 随访率为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治疗效果显著, 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1周心脏的左房和左室内径明显减少, 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在进行二尖瓣置换术中有40%~60%的患者伴有房颤, 房颤主要的危害是影响心脏的输出量, 心脏输出量可降低30%, 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栓塞的风险、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自1991年COX提出迷宫术以来, 应用射频消融技术与外科合作在瓣膜手术同时进行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 取代迷宫手术中的大量切口, 从而避免缝合, 给外科医生提供了明显缩短和简化手术过程的机会, 此外还允许外科医生变化迷宫的模式, 特别在心房较大时, 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原理是通过钳夹心肌组织同时进行心内膜面和心外膜面消融, 从而确保了组织的透壁性, 射频的能量通过加热和收缩心肌细胞破坏组织, 所造成的疤痕组织阻断了导致房颤的折返通路, 限制从肺静脉发生的到左心房后部的重复电活动, 并通过制造多个心房切割线中断潜在微折返环, 射频消融术后会出现心肌顿抑、心肌损伤[3, 4], 影响房颤疗效的因素很多, 其中左房内径、房颤病史、阵发性房颤等多个因素均与房颤消融的成功率相关;当左房内径>60 mm时, 房颤复发率就会增高[5, 6], 本报告中2 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治愈, 本研究123例患者中, 射频消融时间10~15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42±15)min, 体外循环时间(105±35)min, 24 h引流量为(455±280)ml, 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及食管损伤、脑梗死等并发症, 心脏复跳后100例患者为窦性心律、20例为节性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 术后住院15~20 d, 122例出院, 出院后120例获得随访, 随访3~36个月, 随访率97.6%, 随访期间98例维持窦性心律, 占79.7%, 治疗效果显著, 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术后1周心脏的左房和左室内径明显减少, 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二尖瓣置换术中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操作, 安全可行, 应该考虑在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房颤患者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春雷,李岩,郭可泉,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后血栓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0, 29(4): 312-315.
[2] 郑磊,韩珂,魏振宇,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9,6(6):424-425.
[3] 胡盛寿,宋云虎,刘盛,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8(11):66.
[4] 杜日映,蔡振杰,王毅.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9,10(2):62.
[5] Je HG, Lee JW, Jung SH, et al. Risk factors analysis on failure of maze procedure: mid-term results.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9(36): 272-278.
[6] Beukema WP, Sic I-IT, Misier AR, et al. Predictive factors of ustained sinus rhythm and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 radiofrequency modified Maze rocedure.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8(34):771-7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