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确保首都食品药品安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局启示录
2014-04-04杨文静
本刊讯2013年7月25日,北京市市委组织部部长姜志刚在宣布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班子成员任命会上对局领导班子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要求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新机构组成的新班子要加强团结,加快融合,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最好的契机,边组建机构、边完善机制、边开展教育,为更好地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努力做到开好头、奠好基。6个月来,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市委市政府及姜志刚部长的指示精神始终贯彻到机构改革及新局组建的全过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改革、促组建、促发展。同时,通过边组建机构、边学习教育、边查摆问题、边整改落实,较好地解决了“四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努力,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圆满完成了机构组建并开始全面履职,实现了新机构、新起点、新作风、新气象。
不负殷切期望,顺利完成机构组建
对于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至食品药品安全,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期望食品药品安全“零风险”,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既是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工作目标。按照北京市市委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以及食品药品机构改革方案,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做到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不松、不乱、不散”。机构改革以坚持属地政府负总责,变多环节监管为集中统一监管为原则,组建市、区县、街乡三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和食品药品执法机构。以2013年11月1日为结点,自2013年8月15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短短的两个半月,市局、16个区县局、5个直属分局、322个街乡监管所全部组建到位并全面履职,首次把食品药品监管延伸到了基层,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全覆盖,使首都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新的食品药品监管局积极整合诸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审评认证、风险监测、网络监控等技术支撑体系,努力用专业化、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化监管,使首都食品药品风险防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支持下,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积极完善监管体系,组建了由31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强化了对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与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园林绿化、商务等10个部门进一步细化了职责分工和衔接程序,确保了食品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消费全过程监管无缝隙、无死角。除此之外,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还通过建立市、区县两级稽查执法机构,充实基层监察员队伍,成立食品药品专家委员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企业联盟,与新闻媒体建立新闻宣传协作机制等措施,初步形成了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格局,在全市构建了一张严密的食品药品执法网,使首都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聚焦“四风”,改进作风
北京市这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涉及部门多、人员多、职责多,与其他省市相比,难度更大。为保证机构改革的高效、廉洁,市食药监管局严格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15条意见,在整个机构改革过程中,坚决反对“四风”,坚持节俭办事。全系统办公用房立足现有条件调剂解决,不新建、不扩建;执法车辆不超配、不多配,以满足执法需求为原则;各类执法设施、设备、装备等配置,一律向基层一线倾斜,优先保障基层执法需要。局领导班子不断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区县局领导班子配备和基层办公用房、基础设施等履职所需基本保障问题。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局主要领导先后对16个区县进行了3轮调研,每次调研都轻车简从,直接深入到基层一线,了解机构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工作中坚持不吃请、不请吃,与市编办、财政、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和各区县党委、政府进行过多次沟通协商,做到“零”接待、“零”宴请,形成了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
追求卓越,让首都人民享受更高水准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变职能的总要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确立了“让首都市民享受更高水准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的工作目标,明确了“保障公众安全健康至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至上”的工作准则。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了反对“四风”和加强党风政风建设35项规则制度,新建了全市统一的行政许可和执法工作流程,努力通过“完善社会共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监管、构建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便捷高效的许可服务、促进食品药品产业发展”来创造百姓期待、人民满意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以不断实现“让首都人民享受更高水准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的永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