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抵牾:以科技为引擎提速文化产业发展*
2014-04-04王韶春林晟垚
王韶春, 林晟垚
(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870)
融合与抵牾:以科技为引擎提速文化产业发展*
王韶春, 林晟垚
(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870)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快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从抵牾走向融合是关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二者如何实现融合是问题之关键。深入分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意义和作用,剖析文化与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抵牾,并针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提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 文化创新; 科技创新; 融合发展; 协同创新
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新兴产业之一。近些年,科技发展的动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深刻而深远。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纵观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每一次大进步都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然而,任何事物的创新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在探索中进行,在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抵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正确理解科技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抵牾,不断改革,深化融合,努力探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有效的合理性策略,为文化产业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融合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意义
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科技与文化融合问题的研究。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政府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培育新兴文化产业。2013年11月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1]
融合使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更为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在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载体的作用,并将两者统一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实现相互促进与和谐共生。尤其是在现今的新媒体环境下,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文化碰撞的速度加快。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并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
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与科技发展关系紧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化的每一次划时代发展都与重大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宽松的文化环境和发展土壤。文化与科技只有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潮流。科技创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深刻影响,从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引擎[2]。
科技创新能够丰富文化的内涵,完善人们的知识体系,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创造新科技产品和服务以适应人们日新月异的媒体使用环境以及文化载体。科技创新能够增加文化产品的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网络技术、数字影像、媒体跨屏融合等新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文化产业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业是科技创新与文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
二、科技与文化抵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1.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力偏差
我国的科技与文化融合意识有待加强,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科技体系的文化意识不强,文化体系与科技创新不对位,科技与文化各行其轨、融合不力。文化产品的品牌力、创意力、亲和力、传达力、影响力等方面比较弱化,需要进一步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创造和培育,提升整体实力。实践中也不能只强调高新技术的运用,如果没有将文化内涵融入文化产业中,那么科技也只能成为审美理念表达的工具、手段,而不能促进产业升级。美国的迪士尼世界闻名,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非依赖于科技与文化因素中的某一单一因素,而是得益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共进、平衡发展。迪士尼将高新科技手段融入其独特的主题文化,这种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成功发展模式是迪士尼的成功之道。
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运行机制脱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市场运行机制还未完全、系统建立,要实现文化与科技并轨运行,必须搭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市场激励机制和体系。在政策层面,要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自主创新发展的催化激励体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导引和保障。应通过培育动态化、多元化和可行性的政策体系,增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供给体系,提高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体制方面,需要进行体制改革,避免两个系统长期分隔。在复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以智力服务为核心,实施刚柔并济的人才政策,打破区域、单位、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冲破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性禁锢[3]。
3.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策划创意有待创新
目前亟待解决文化与科技融合难的问题,用现代科技传承文化:其一,要发挥技术在其中重要的作用;其二,传承正向与否才是关键。而传承文化的重要因素则是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缺少创意的文化产业是没有灵魂的、是迷失方向的,纵观国内外文化产业成功的案例,无不将创意融入科技中,因此,要提高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超越客户满意”是文化企业创新的原动力。企业要基于数据分析来把握客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创新产品、更新设施设备。著名的迪士尼始终坚持创新的企业文化,如迪士尼乐园一直采取“三三制”原则,即每年都要淘汰1/3的旧项目,新建1/3的新概念项目,每年补充更新娱乐内容和设施,不断给游客新鲜感[4]。
三、科技引领,深度融合,全面提速文化产业发展
1. 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
加大力度建设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发平台势在必行。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应紧紧围绕文化需求,加大对文化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和转化周期。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知识产权平台是实现科技和文化有效融合的保证。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保护和运用,将极大地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进程,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文化产品知识产权技术开发力度[5]。只有确立知识产权,切实保护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智力成果,才能为二者的融合和可持续创新提供法律保障。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完善政策法规以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品牌的商标权、专利权,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法律及政策保障。
2.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系确立
一要建设文化科技资源整合架构。通过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网络,促进文化与科技多角度、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对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化和数字技术化驱动孵化新兴文化产业,并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产品传播推广。通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生产、包装、传播和成果转化,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
二要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的承载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园与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立国家级科技文化融合的研发、生产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形成有利于科技与文化协同创新的环境[6]。同时,应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的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培育特色鲜明、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生态绿色的科技文化企业,实现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商业模式、创新模式。
三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的支撑体系。政府在体制机制上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动作和力度,建立和完善城市群合作网络,在战略上完善认定标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巨大合力,推动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前行[7]15-23。应在人才培养上建好人才发展平台,引进和培养文化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是文化产业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未来人才的培养将走向复合型人才建设。只懂得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其一的人才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需求。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若干个文化创意、设计制作园区,整合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一批企业和优秀人才,促使其形成集群效应。
通过教育部门对高校专业设置和方向调整的契机,将传统的、市场需求弱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专业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相关专业。对单一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增加不同方向的课程,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
高校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建立研究院(所)、学会、研究会、科研团队等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探索适合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促成产业链的衍生。要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不断用开放的视野引进高端文化创意专门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运行模式,积极吸引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适应科技文化产业特点的高精尖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及特殊艺术人才保护和资助政策。积极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方面各种人才的奖励资金或专项基金,通过对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的重奖,调动其原创动力[8]。
4.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政产学研联盟
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基地建设,鼓励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实践和研发基地,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平衡好研发驱动、政府驱动和市场驱动这三大驱动力量,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9]。通过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不断为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协同创新机制中政府起到主导作用,即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利益整合作用、服务保障作用、财政支持作用。政府的任务角色主要是为文化产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法规上的支持,同时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动态改革[10]。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平台能够与文化产业的集聚性形成无缝对接。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高校是文化的发源地、辐射地和文化载体的集聚地,应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命题,承担起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文化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可以将高校的这种资源整合打包推入文化产业,以对接和扩大其集聚性。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的创新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体现。作为重要研发中心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应与企业紧密结合,尽快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大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11]。
5.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融资渠道挖掘
科技与文化融合需要足够的资金匹配和支持,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构建完整的资金链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运作的理论依据和融资路径,在政策上导向、激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重组、改革和对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进一步鼓励多元化投资,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制,允许并鼓励那些物质生产和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文化事业,开发文化产品,兴办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对文化产业跨越性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进行有益补充。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支持,吸引社会资本的全面加入,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要全面放开投融资政策,通过重大项目投资等推动文化产品创新,积极刺激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融资、税收、进出口等方面适当提供优惠和支持,吸引国外投资者的热情。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功能平台,通过专项论坛、多方洽谈、产品和项目推介、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着力推动社会资本流向文化产业[12]。
6.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全方位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企业集团,带动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国际化水平提升。特别是创造出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打破行业性、地域性、部门归属和所有制的界限,由企业自主整合文化资源,规划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通过整体收购、类别重组、强强联合、能力互补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凸显民族文化元素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12]。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占据文化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引领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1] 新华网.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EB/OL].[2013-11-12].http://www.xinhuanet.com.
[2] 汪波.发挥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 [N].光明日报,2011-07-03(3).
[3] 刘好光.文化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N].中国教育报,2012-12-07(2).
[4] 于秋阳,徐亚征.论迪士尼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及其启示 [J].经济问题探索,2012(6):36-39.
[5] 邹龙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策略 [J].知识产权,2012(8):22-23.
[6]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J].科学学研究,2012(2):31-34.
[7]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 孟祥意.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J].管理观察,2009(5):35-37.
[9] 赵娜.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策略研究 [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2(1):77-79.
[10]王一鸣.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盘点及调整策略 [J].中国市场,2012,50(1):12-14.
[11]王尧.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11):40-42.
[12]郭凡礼,李胜茂,马遥,等.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EB/OL].[2013-10-02].http://www.ocn.com.cn/2012/1227wenhua.htm.
Integrationandcontradiction:accelerationofdevelopmentofculturalindustrybytakingscienceandtechnologyasengine
WANG Shao-chun, LIN Sheng-ya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are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s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t is a great issue concern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at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e from contradiction to integration, and how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m is the key of issue.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nalyzed thoroughly, the contradiction dur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expound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ra.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3-11-25
辽宁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项目(201300400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WJ012,L13BWJ015)。
基金项目:王韶春(1961-),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和广告创意策划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4-03-12 19∶5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40312.1954.015.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4.02.02
G 124
A
1674-0823(2014)02-0100-04
(责任编辑:吉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