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输水隧洞塌方处理探讨

2014-04-04李志伟

河南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塌方掌子面隧洞

李志伟

(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局,辽宁沈阳 110003)

某输水隧洞塌方处理探讨

李志伟

(辽宁省东水西调工程建设局,辽宁沈阳 110003)

塌方是水工隧洞施工中常见事故,造成塌方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地质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管理因素等都是有可能造成隧洞塌方的原因。本文结合隧洞塌方处理的工程实例,分析了隧洞塌方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顺利通过塌方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类似工程事故的处理提供了参考的经验。

塌方;原因;处理方案

1 工程概况

输水隧洞工程某标段,主洞全长29.4km,有5条支洞,总投资8亿多元。主洞包括钻爆段和TBM段两部分,其中钻爆段长度14km,主洞成洞洞径为7280*6512。在2013年9月1日1时,本标段在95+788掌子面出渣过程中,掌子面左侧出现掉块现象,伴随着拱顶滴水,掉块随后演变为间隔性塌方,直至4时30分,哗啦一声巨响,碎石渣淹没了掌子面,并滚落延伸至掌子面后7m处,塌方碎石块径较小,潮湿状,局部可见夹层充填物,初步估算塌方方量约为350m3,塌腔体为6~8m,可能还会有扩大的趋势。塌方发生过程中,掌子面暂停施工,项目部当即启动应急预案,撤离人员机械,派专人值班。塌方发生后,承包商积极组织业主、设计、监理和地质等各方人员到场,分析塌方原因,制定处理方案。

2 塌方地质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地质情况

隧洞掌子面位于浑河附近,山坡脚下坡面下降的地方,埋深约45m。揭露岩性为小南沟组凝灰岩,暗红色,弱风化,层状结构,节理发育,呈微张状,泥质充填,平直光滑或起伏光滑,碎裂构造,较软岩。在95+788掌子面左侧有一条陡倾角发育的构造带,初步判断为压扭性断层,产状不明,呈张开状,平直光滑,石化黏土充填,黏土遇水分解软化。洞室地下水发育轻微,呈渗水状,局部滴水状。

2.2 塌方原因分析

2.2.1 工程地质。桩号95+788处围岩为设计Ⅴ类、实际Ⅳ类,由上述地质情况可知,塌方主要原因是因为岩体较破碎,节理构造带较发育,受爆破影响,夹层左侧开始掉落,以致围岩失稳,最终发生坍塌。

2.2.2 地下(表)水。2013年8月16日,施工所在地普降大到暴雨,刷新53年来降雨量纪录,致使地表水丰富,通过裂隙进入岩体,在地下水的软化、浸泡、冲蚀、溶解下加剧了岩体失稳和塌落,软弱滑动面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强度大为降低,因而发生滑塌。

2.2.3 监控量测。Ⅳ类围岩开挖后,未按施工技术要求及时进行监控量测,不能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支护参数等没有进行及时修改,致使围岩变形过大,爆破振动加速不稳定,导致塌方。

2.2.4 开挖方式。采用钻爆法全断面开挖,并且为加快施工进度,单循环进尺较大,平均3m,受爆破振动的影响,原有岩体内部荷载应力释放较大,变形显著,围岩失稳而发生坍塌。

3 塌方处理

3.1 封闭加固塌体

用弃渣回填塌方体,留出作业平台,采用C30喷射混凝土封闭塌方体,厚度为15cm。对塌体后方5m已支护段进行径向固结注浆(固结注浆小导管采用Φ42×3.5mm热轧无缝钢管,长3.5m),以稳定岩体。

3.2 超前小导管注浆

塌方段拱部布置双层超前小导管,均采用Φ42×3.5mm热轧无缝钢管,长5m,环向间距40cm,共34根,纵向排距2.0m,第一层外插角15°,第二层外插角45°,并规定如下:①小钢管应平直,顶部成尖锥状,导管按照完毕后尾部焊接止浆阀;②管壁每隔15cm交错钻眼,眼孔直径6~8mm,梅花形布置;③水灰比:1∶1;④注浆压力:0.5~1.0MPa,在规定压力下,灌浆段的吸浆量不大于0.4L/min,灌浆即可结束。

3.3 开挖支护

运用普氏平衡拱理,应用其塌方高度计算公式,初步计算塌方高度,并观察塌方是否处于稳定,根据塌方情况具体安排进行塌方段施工和设计支护参数。采用CD法预留核心土开挖,进尺0.5m。隧道支护参数由Ⅳ类变为Ⅴ类,拱架间距由1 000m变为600mm,系统锚喷支护。

3.4 加强监控量测工作

针对塌方体附近已经施做的拱架进行监控量测,随时掌握监控数据。尤其在注浆过程中时刻进行监控量测对比,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此次塌方主要处理思路为前方封堵,后方加固,对塌方区形成合围,待塌方体相对稳定后,对塌方体表面进行喷混凝土封闭,防止塌方体滑移,然后再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方范围扩大,最后向塌方体进行超前加固,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及循环进尺,强支护并快速封闭围岩面。虽然塌方对工期和施工成本造成了影响,但治理措施是可行的,结果是成功的。

施工过程中要养成这样的理念“关键的不是如何治理塌方而是如何预防塌方的发生”,才能减少工程的损失。预防隧道塌方的方法很多,但关键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全面详尽了解隧道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充分认识围岩和支护特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重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等,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把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1]胡建春.长河水电站引水隧洞塌方处理方案探讨[J].科技通报,2013(2).

[2]李军伟.隧道塌方处理工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2).

[3]闫东.隧道塌方分析及其整治[J].铁道建筑,2007(1).

[4]郭明亮.隧道塌方原因剖析及工程对策[J].铁道建筑技术,2001(7).

TV732

A

1003-5168(2014)04-0037-01

猜你喜欢

塌方掌子面隧洞
公路工程隧道施工塌方治理技术应用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水平冻结法在疏松砂岩地层隧洞TBM掘进超限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