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语言认同观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2014-04-0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认同度社团汉语

张 瑛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

随着汉语在国外的广泛应用,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关注热点,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也成为我国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侧重点多在于汉语语言本身,即汉语的文字、句法和语音等。然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了基础的交际功能,它还蕴含着一个语言团体成员共享的文化资源以及该语言赋予的特有权利,“语言作为文化资源和民族权利都集中表现在民族语言群体(ethnolinguisitic group)的认同功能方面”[1]。汉语本体性研究固然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但汉语所承载的认同功能对调整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本文旨在依据建构主义语言认同观,分析语言系统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时产生的认同功能,并依据这些功能的特征制定相对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语言与认同的相互建构

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是该社群思想、话语、文本和现实等的表征,成为区别于其他社群的最根本标志之一。认同也不再是社会结构的固定映射,它既不是客观的、单一的,也不是个人的主观认定。相反,建构主义将认同看作一个与语言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的过程。随着社会现状、文化、情境等多方面制约因素的改变,语言与认同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性、流动性。

1.语言社团与身份认同

1966年,Gumperz通过对居民方言的研究调查后发现,属于同一语言社团的成员往往更容易彼此身份认同。语言社团的成员往往拥有相同的语言使用规范和语言态度,以话语或是文字等语言形式共享着社团信息,并以此为基准建构社团的内部结构。语言成为了社团成员的身份标志。语言的形式也决定着社团成员如何描述事物、认知事物。随着语言形式愈加统一,社团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也会愈加明显。语言社团拥有趋同的社会心理,当个人期望融入某一语言社团时,往往会仿造社团标准语言来建立自己的语言模式。同时,语言社团中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度也决定着语言的表现形式。在交际过程中,高身份认同度的成员往往会采用更加标准的社团语言。增加语言社团身份认同程度,会增高社团语言的形似度和地域集中程度。随着语言社团对身份认同度的改变,通过社会规约以及语言政策的调整,社团语言的地位也会有所改变。例如,国家政府对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的变更,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变化以及近年来汉语方言的流行等,都显示出身份认同度对语言的建构。

2.语言与文化认同

语言是人类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使用团体特有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濒危将直接消减文化的多样性。语言是建构该语言使用社团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保持社团的文化认同感。社团成员通过对社团语言的不断深入认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形成相应的文化认同。维果茨基就曾强调“语言不是任意性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认知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象征性工具”[2]23。随着这种语言认同感的加强,文化认同度也随之提高。各种语言本身的外在表征形式的区别(语音、词汇、文字等)也能体现出文化认同的差异,并构建社团文化结构。例如,汉语繁体字多出现于港台文化,汉语简体字多出现于大陆文化。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流行为,社团成员往往通过语言这一载体传播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加强他人对该社团的文化认同度。其次,社团文化认同常常渗透到语言发展过程之中,改变语言地位。例如,近十年来,随着各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迅速提高,与国家官方语言、通用语言等并驱发展。由于文化的开放性,对语言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如随着外国文化越来越为国人接受,《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首次收编字母词。中国儒家文化在海外的流行也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3.语言学习与认同

语言学习与学习者对该语言的认同程度有着深刻的联系。Lave和 Wenger在其提出的情境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的本质就是认同建构发展的过程”[2]24。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首先获得最基础的社团认同。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或者所学语言的转变,学习者对该语言的认同会因个人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发展,有些加深对该语言的认同,有些则减弱了对该语言的认同,甚至转向其他语言社团。学习目的不同也决定着学习者对语言认同的差异。例如,当学习者仅仅是为了获取交际工具时,学习者主要注重语言在多个社团的认同度;当学习者出于融入语言社团等原因时,学习者则更注重语言在该社团内部的认同度。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目的与学习者的自我认同也有着重要联系。许宏晨、高一虹就北京五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为期四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者自我认同之间相互影响,并且学习动机对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影响更大。Norton甚至用“投资”来反映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认同度,认为“语言学习是对理想认同建构的一种‘投资’,与学习者能支配的语言、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本在二语学习和使用情境中的价值以及他们对‘收益’的预期有关”[3]。

二、建构主义语言认同观与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设定适当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是我国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内的语言教学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在教授语言本体知识的前提下,往往还需要传播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资源、中国社会结构等信息。通过对汉语的了解来提高外国学习者对中国的认同度,是我国语言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仍然将汉语本体知识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往往忽略了汉语背后具有的复杂信息及其认同功能。根据语言认同观挖掘汉语文化认同功能,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度,分析汉语与学习者身份认同的相互建构过程等,都将为我国调整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

1.学习者自身认同与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认同会因学习的动机而有所不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参与人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建构”[4]。许宏晨、高一虹曾就英语学习给出7类学习动机类型:内在兴趣、学习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信息媒介。这7个学习动机都影响着学习者的自我认同。随着学习的发展,认同会因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断重构。在这个自我认同的重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者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的自我认同程度,并根据学生自我认同的变化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出于“成绩”“出国”等动机的学习者,往往认为自己“应该”学习汉语,这样才能获取高分或是通过出国语言测试。对于这种自我认同的学习者,教学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调整教学策略,如果教学目标是汉语本体知识,那么教学的重点正好符合了这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学目标在于传播汉语文化,教学者则应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来改变学习者对汉语的认识,从而重新建构学习者的自我认同。

2.基于文化认同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建构文化认同的功能。同时,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度也能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提升外国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既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汉语知识中文化部分的了解。所以,将文化认同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变得十分重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增强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让学习者对汉语的认同度有所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关文化的教学内容过于粗略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有深刻的文化体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也相对降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汉语学习中某些语言知识的理解障碍。为了提高文化认同度,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学习者的文化体验、文化比较等策略。唐志芳指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门语言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归附的倾向,它会使人明显地保持一种主动的参与动机和持久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成绩往往比那些只有实用动机的学生要好”[5]。这种归附的倾向正是一种文化认同,即“对另一语言文化集团产生好感,希望成为其中一员”[5]。对中国文化认同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所以应该合理地调整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提高文化认同引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3.汉语社团认同与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一个语言社团独有的言语模式是该社团成员彼此进行身份认同的最显著标准。当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他们对汉语社团的认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模式。汉语学习者通过对其认同的语言社团中言语行为的模仿,尝试成为该语言社团的成员。学习者言语行为受到认同的制约,认同与个人体验一起建构了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模式。然而,由于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所以学习者对汉语社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认识差异导致学习者对汉语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别。例如,某些汉语学习者认同美国唐人街汉语社团,以粤式普通话作为其标准语,他们对汉语的认识和所习得的言语模式,必定与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内容不符。那么,确定汉语社团中的标准语言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其推广的汉语是以我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为标准语的。所以在设定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时,应该提高学习者对普通话汉语社团的认同度,促进普通话作为国际用语的传播与发展。

三、结 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宣传中国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的对外汉语策略仍然集中在汉语语言本体教育,这虽然能够提高外国学习者的汉语使用能力,但是忽略了汉语本身能提供的认同功能。只有通过推广汉语的同时,提高外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的认同度,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国际形象。依据建构主义的语言认同观,汉语在建构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合理地利用汉语与这些认同观之间的相互建构,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将非常有利于汉语在国际的推广。

[1]黄行.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

[2]高一虹,李玉霞,边永卫.从结构观到建构观: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1):19-25.

[3]秦晨.从identity到“认同”:巴别塔的困境——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1.

[4]李淑静,高一虹,钱氓.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03(2):14.

[5]唐志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34.

猜你喜欢

认同度社团汉语
缤纷社团
学汉语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K-BOT拼插社团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