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和时代内涵
2014-04-04全家悦
全家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同时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只有厘清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脉络,深刻理解群众路线时代内涵和意义,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力量,攻克难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理论逻辑上讲,党的群众路线,有三个结构性要素:
一是主体要素,即中国共产党,起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二是客体要素,即群众,党领导和服务的对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集中体现。如果说“一切为了群众”是价值目标,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手段和力量源泉。“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1]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历史唯心主义往往把各种英雄、超人等看作历史的创造者,忽视和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驳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时,并不否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的贡献。一切依靠群众,就要肯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性作用和个体的历史作用,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切依靠群众,就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利益诉求;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标准。
三是领导方法与工作路径,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同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有机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甘苦与共,才能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亲身体会群众的心声和利益诉求,找到解决很多问题的突破口。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这三个要素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在群众路线中,党的领导是前提,群众观点是核心内容,是领导方法的前提和基础,领导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直接影响路线践行的效果。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和群众关系的基本方针。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理论结构中,党与群众的关系是其逻辑起点。党群关系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5]人民群众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直接关系着政党的盛衰兴亡。毛泽东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6]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党与群众关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创举,群众路线从本质上也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
群众路线有三个维度的要求,主要是针对领导主体而言: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为了人民,立足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服务于人民的观点。切实把发展和维护好群众利益摆在工作全局的第一位置,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各级领导的第一职责,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政绩的第一尺度。二是在行动上,必须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组织群众,实现群众的利益;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总揽全局,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努力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开工作局面。三是工作方法上,按照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要求,制定政策措施,决定重大事项,务必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进行比较和论证。另外,要拓宽民主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程序办事,使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脉络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群众路线也走出了一条清晰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长期的群众工作中提出和拓展了党的群众路线。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论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他还形象地把方法问题看作过河的桥或船。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1094后来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又专门讲解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在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坚决治污、治贪,表明了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的决心和态度。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一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开创性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其《公报》里重新恢复了党的群众路线,明确提出如何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一是要给予群众路线充分的恢复和发扬;二是强调新时期发展群众路线的重点就在于发展民主;三是发展群众路线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保证。1981年6月中央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明地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倍加珍惜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回应现实中作了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7]。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话语表达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并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总结提炼了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号召“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可以说,没有群众路线,我们党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绩,群众路线是党在不同时期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围绕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逻辑,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在具体内容、方法和话语表达上不断调整、创新、与时俱进。“为民务实清廉”是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赋予的基本要求。为民是根本目标,务实是实现途径,清廉是关键保障,三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党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为民务实清廉”的党的群众路线是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提出来的,是回应“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尤其是回应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时代挑战提出的要求。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1.“为民”是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
“民”就是指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是普遍概念,人民是集合概念,属于政治范畴,包含着人的社会属性,但着眼于人的政治属性。尽管不同时期的人民范围不同,但人民始终是与敌人相对的一个概念。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客体范围的一个基本界定。“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8]。“为民”是党立场方向的灵魂,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和本质决定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9]29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确立了为无产阶级利益和人类解放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邓小平1956年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0]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正是基于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这句话阐明了党的总路线或根本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关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它对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第一,坚持群众立场,正确认识新时期党的群众基础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很多新的阶层,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新兴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我国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们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党的最大优势,就是联系群众;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停留在联系上,而是为了更好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掌握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11]。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必须对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保持高度警醒,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每项工作中。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是实现群众路线的价值目标的现实载体。服务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所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使命,将服务贯穿于执政活动始终的一种政党发展形态。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在工作中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服务人民渗透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渗透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各项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检验标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与群众基本关系的展现和表达。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尺。
2.“务实”是群众路线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观察和研究客观事物,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要把“求真”得到的理论、方针、政策贯彻于实践,取得现实成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方针的正确性、恰当性。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最终实现途径,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57。延安时期,毛泽东给中央党校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是“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的要求。新形势下,务实是群众路线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路径。
求真务实,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空洞的。对于我们党而言,首先,务实必须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务实重行是作风建设的重要特征。党的作风,是党的宗旨、理论、规范在党员干部的社会实践中的行为体现。务实就必须坚持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反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思想方法,反对脱离群众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要切实纠正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其次,务实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的积弊。所谓形式主义是指“什么应是什么”与“什么是什么”之间的脱节而言。社会转型期,在执政条件下,党内容易滋生形式主义,其主要表现既有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更有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贪图名利,既有弄虚作假,又有不求实效。形式主义是精神懈怠和脱离群众的最基本表现,也是作风拖沓和消极腐败的温床。因此,只有下决心克服形式主义,才能大兴实干之风;只有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虚”,才能真正做到务实。
第三,务实要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否则“务实”会变成空洞的口号。毛泽东同志讲得很深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2]。群众的实际问题解决了,需要满足了,群众路线必然会得到贯彻,党必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务实是党性的表现,是民心所向的优秀品质,因此,务实应该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关键保障
“清廉”即清白廉洁,自古就是中国政治家的理想和追求。无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还是现代政治文明,清廉都是政治文化中正能量的表现,是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政治文化。在现代政治话语中,清廉代表了公平正义原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是对权力的有效约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以“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3],从而为现实的人创造“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同时,恩格斯还把要求一切公务人员“向每一个公民负责”当作“一切自由的首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工具,它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在人民头上称霸的权力。因此,共产党一再强调“权为民所用”,走群众路线,“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制约权力。”[14]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清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能释放出正能量,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政治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无形中实现对权力的道德约束。因此,清廉是拒腐防变的精神长城,是群众路线实施的关键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追求。
1939年,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把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作为共产党员的重要修养。1947年毛泽东同志把“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政策。2005年胡锦涛同志重申要建设廉洁政治。党的十八大将清廉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标志着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进步。腐败现象跟清廉的政治理念是根本对立的,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只有反腐倡廉,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才能使我们的党真正成为一个服务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官德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其次,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第三,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用制度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实现清廉政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人一党之责,而要靠全社会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政治监督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
[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18.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42.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7.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72.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11]刘启春.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1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