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卮言”刍议

2014-04-04苏哓颖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寓言范畴庄子

赵 旭, 苏哓颖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庄子》“卮言”刍议

赵 旭, 苏哓颖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研究了《庄子》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卮言”。分析了“卮言”的内涵,比较了“卮言”与“寓言”和“重言”的特点,指出它是一个与“寓言”和“重言”并非处在同一个层面的范畴。认为“卮言”体现了庄子开放求新的学术态度,并以“无”为主要特点。

卮言; 庄子; “无”

《庄子》是一部奇书。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潇洒悠然的艺术风格,构成古代文人维护自身尊严的一道精神防线。而用以承载其思想的语言也极具艺术魅力。本文拟对其中尚无定论的“卮言”加以探讨。

一、 “卮言”与寓言和重言不在同一个层面

《庄子·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1]884这里所谈到的“卮言”、“寓言”和“重言”是《庄子》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它们对解读《庄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天下》篇被王夫之并称为“全书的序例”[2]182的《寓言》篇也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上述的描述很容易使人以为这“三言”是处于同一层面的。当前通行的古代文学史教材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3]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寓言》篇的解释来看:“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1]727-728

寓言和重言有时“是交互错综的”[1]728,“《庄子》书中,往往寓言里有重言,重言里也有寓言”[1]729,但它们都是具体的表现方式。涂光社指出“‘寓言’主要指庄子哲学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4]316,是寄托寓意的言论。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指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5]的确,《庄子》中有诸多对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却充满象征意味的形象的描绘,如《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和“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这都是寓言,它是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目的在于有利读者接受”[4]314;重言则是“指德高望重的长者有权威的言论,其论断有分量,可以制止争论”[4]314。它主要是借重先哲长者的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引证”的论证方法,同样是为了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但对卮言的解释则抽象得多:“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言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1]728

“卮言日出”,不仅是渐进的过程,而且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常新的,是需要“和以天倪”的。对于“和以天倪”,《庄子·齐物论》这样解释:“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1]88《寓言》篇也有这样一段论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1]728其中的“和”可以理解为“调和”,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是要以此来合于“道枢”,从而“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最终达到“以明”。“和以天倪”进一步指出,“卮言”的变化并不是“量”的增减,而是一种“机”的转变。所以“卮言”是“随机之言”。王夫之指出《寓言》“此篇发明‘终日虽在说话,却是不曾说话’的意旨,令人不要被形迹所拘泥。”[2]182可见,卮言是作为庄子的一种学术态度而存在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宽容和进取求新的学术精神”[4]316,而不是“寓言”和“重言”那样具体的表达方式。所以卮言与寓言和重言不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范畴。

二、 卮言的主要特点是“无”

历来学者对卮言的解释不尽相同。成玄英认为:“‘卮’,酒器。无心之言,即卮言。”[1]729张默生《庄子新释》认为:“庄子卮言的取义,就是说,他说的话都是无成见之言,正有似漏斗,他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的。”[1]729叶玉麟《白话译解庄子》则直接将“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译为“谈话像杯中的水,随地改变形状,只是随机应变,自己没有常主,所以日新月异,没有一定;但是总和自然之理相合。”[2]182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一首曰:“著书何似观心闲,不奈卮言夜涌泉。百卷书成南渡岁,先生续集在编年。”其中的“卮言”取的则是“出之不尽”的意思[6]。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语”[2]114。

上述各家的观点虽略有差别,但都注重一个“无”字。这是卮言的根本特征,也是庄子认识世界的根本态度。庄子反对人们按照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辩论,认为这样是无法达到“至人”境界的,只有秉持“无”的包容态度才行。在《齐物论》中,他谈到了一个范畴——人籁。冯友兰这样阐释:“人籁由人类社会所说的“言”构成。人籁与由风吹成的“地籁”不同,它的言由人说出的时候,就代表人类的思想。它们表示肯定与否定,表示每个个人从他自己特殊的有限的观点所形成的意见。既然有限,这些意见都必然是片面的。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见都是根据有限的观点,总是以他们的意见为是,以别人的意见为非。”[7]

庄子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个性及意义,认为争辩没有意义。他指出“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对此,庄子提出了他的主张,即“莫若以明”。但是怎样做到“以明”呢?《庄子·齐物论》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1]54既然“外物不可必”(《庄子·外物》),那么就应该以虚心的态度去应对不定的外物和无穷的变化。这样,卮言便有了用武之地。

许地山曾指出《庄子》中的诸多矛盾之处:“如《胠箧》底‘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与《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底实仁义忠信相反。…以上不过举其大端,至于文辞上,表现底方法,与思想底混杂,读者随时都可感觉出来”。[8]其实,这些所谓的矛盾正是《庄子》卮言“无成式,无常形”的具体表现。《天下》篇这样评价庄子的学术态度:“惚漠无形,变化无常……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1]884“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要阐明自己的态度,仍然需要“言”。但又因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他便只好“变化无常”,“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以求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卮言的“无”是因迫于形式,而采用“人为”的方式来达到“无成见”的“无”,是庄子力图使主观态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产物。

[1]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 叶玉麟. 白话译解《庄子》[M]. 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本), 1987.

[3]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4.

[4] 涂光社. 庄子范畴心解[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2143.

[6] 刘逸生. 龚自珍已亥杂诗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1.

[7]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涂又光,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34.

[8] 许地山. 道教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6.

【责任编辑王立欣】

Discussionon“ZhiYan”inZhuangzi

ZhaoXu

(School of Culture and Mass Medium,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Zhi Yan” is an important aesthetic category inZhuangzi, which is not in the same level with “fable” and “important language”. It is the tolerant attitude of learning of Zhuangzi with the character of “nothing”.

Zhi Yan; Zhuangzi; nothing

2013-07-0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2W008)。

赵 旭(197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博士。

2095-5464(2014)02-0228-03

B 223.5

: A

猜你喜欢

寓言范畴庄子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