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

2014-04-04王浩东葛静波季林章花春浩

食药用菌 2014年6期
关键词:耳片装袋菌袋

王浩东 葛静波 季林章 花春浩



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技术

王浩东1葛静波1季林章2花春浩1

(1.泗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泗阳 223700;2.泗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苏 泗阳 223700)

介绍泗阳县林下黑木耳栽培的生产流程,季节安排,场地、菌种选择,菌袋制作,发菌管理,以及林下栽培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其中,菌袋制作与发菌管理涉及栽培原料选择、培养料制备、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和菌袋开孔等多个环节;林下栽培管理主要涉及耳芽培育管理及出耳管理中的管道铺设、水分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黑木耳;林下套种;栽培管理

江苏泗阳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全县拥有51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成片速生杨树林,95万亩农田林网。为了合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经济效益,泗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从2012年开始,以实施省级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为平台,依托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联合县内部分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研究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新模式和新技术。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在杨树林下栽培黑木耳,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减少黑木耳栽培设施的成本投入,而且能够实现土地资源和栽培废料的循环利用,促进林业、食用菌产业的共同发展。

1 生产流程

林下栽培黑木耳的生产流程:配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菌袋挑选→林间整地→菌袋开孔、催芽→林下出耳管理→采收。

2 季节安排

根据泗阳县的林地生产特点和气候状况,林下栽培黑木耳宜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栽培可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进行装袋灭菌、接种发菌,2月底3月初打孔养菌,3月上中旬白天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时,将菌袋转入林地进行出耳管理,4月中下旬出耳,6月底采收结束。秋季栽培可在7月装袋灭菌、接种发菌,8月底9月初打孔养菌,9月上中旬在气温28 ℃以下时,移入林地进行出耳管理,10月初开始出耳,12月上中旬采收结束。林下栽培黑木耳从接种至采耳结束,需150天左右。一般菌袋培育时间为55~60天,养菌催芽25~30天,出耳期50~60天。

3 栽培场地选择

林下黑木耳栽培宜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清洁无污染,排水通畅,南北行向,行距6~7米,有一定散射光和直射光的3~6年生林地作为出耳场地,耳床宽1.2~1.5米,长度依地形而定,床高15厘米,床间留60~80厘米的走道,也可在耳床两侧挖15厘米深、60~80厘米宽的排水沟,床面铺地膜、草帘或编织袋,以防喷水时泥沙等杂物溅到耳片上。铺地膜时在地膜上打孔,并喷多菌灵等药液消毒。

4 菌种选择

根据栽培季节安排适时制备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菌种宜选择菌丝洁白、纯度高、生命力强、绒毛粗壮、耳片黑褐色、耳根小、展片好、边缘光滑、耳片厚的优良品种;栽培种的菌龄以30~45天为宜。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多筋916、伊耳多筋、秋耳1号等品种,产量高,开片快,单片耳较多,背面黑褐色,腹面油黑色,干后形状好,耐高温高湿,抗逆性强。

5 菌袋制作与发菌管理

5.1 栽培原料的选择

宜选用栎树、榆树、桦树、苹果树、梨树、杏树等阔叶树硬质树种的锯木屑和玉米芯、棉籽壳等为主要原料,辅料有麦麸、米糠、石膏粉、生石灰、白糖等,培养料应新鲜无霉变。玉米芯应提前在日光下曝晒1~2天,再用粉碎机打成黄豆粒大小的颗粒,不要粉碎成糠状,以免影响培养料的通气性。桑枝木屑也可以利用。

5.2 培养料的配制

林下黑木耳袋料栽培常用的几种培养料配方:①杂木屑81.5%、麸皮10%、玉米粉5%、黄豆粉2%、生石灰粉0.5%、石膏粉1%。②杂木屑81.5%、麸皮15%、黄豆粉2%、生石灰粉0.5%、石膏粉1%。③杂木屑80%、麸皮7.5%、笼糠7.5%、米糠3%、红糖1%、石膏粉1%。以上配方料与水的比例为1︰1.2。料的含水量以60%为宜。

5.3 装袋灭菌

(1)拌料。培养料配置前,应将原辅料过筛清除杂物,再按配方比例混合,将干料拌匀后加入定量清洁的水,反复搅拌均匀;如使用搅拌机拌料,可直接上料搅拌,边搅拌边加水。

拌料应把握四个关键:一是力求均匀。做到原辅料混合均匀、水分均匀、酸碱度均匀。培养料混合均匀可使菌丝生长整齐。二是含水量要达到60%左右。适宜含水量培养料拌好后,用手握紧指缝间有少量水滴渗出,手伸开能成团,落地即散。三是操作要快。拌料时应根据拌料数量配备足够人员,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免气温高导致培养料发酸。四是pH值要适当。料的pH应在7~8之间,偏低时可用碳酸钙或石灰水调节。

(2)装袋。料袋选用17×33(厘米)塑料袋,每袋装料重750~850克,高度约为袋长的4/5。装袋时,料堆上下层要经常搅拌,拌好的料要在12小时内装袋灭菌,防止培养料酸败和水分散失。手工装袋要边装边压料,使上下松紧一致,压平表面,中间扎透气孔后封口。

(3)灭菌。灭菌时容器内料袋排列不宜过密,要保证蒸气流动畅通,使灭菌彻底。常压灭菌,温度升至60~65 ℃时排一次冷气,至100 ℃时保持10~12小时。灭菌后菌袋温度降至60 ℃时趁热出锅,送入接种室冷却。

5.4 接种

待料袋温度降到30 ℃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方式有开放式和接种箱封闭式两种。以接种箱封闭接种效果为佳;开放式接种操作简单,工作效率较高。

(1)接种箱封闭式接种。接种前,接种人员双手用75%酒精擦洗,接种箱用气雾消毒盒点燃密封消毒30分钟后开始接种,每箱接种时间应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2)开放式接种。接种室提前24小时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料袋灭菌后运往接种室,提前6~8小时用8克/立方米的气雾消毒盒熏蒸灭菌。接种人员分工要明确,各司其职,防止杂菌污染,为提高接种质量,接种时避免手指强力按压,致使菌丝不萌发。

5.5 发菌管理

接种后及时将菌袋运到培养室,直立摆放在培养架上,菌袋间保持适当距离。培养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光培养,通风增氧。发菌期间培养室的湿度应保持在55%~65%。接种后7天内,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6~28 ℃,促使菌丝迅速萌发定植,减少杂菌污染;7~15天温度降到22~24 ℃,菌丝生长整齐、洁白,提高活力;15~35天再将培养室温度降到20~22 ℃,菌丝在低温下生长健壮,营养吸收充分,培养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强,产量高。温度过高,易使菌种热伤,而致出耳时产生流耳;温度过低菌丝发得慢,易感染杂菌,以致养菌失败;35天后室温控制在18~20 ℃,继续培养1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随后将室温降至常温,培养10~15天,使菌丝充分吃料,集聚营养物质,提高抗污染能力。

菌丝培养阶段还应该注意以下各点:一是培养室应保持黑暗或微弱的光照强度,防止因光线诱导菌丝体扭结形成原基;二是培养室每天要通风20~30分钟,保证菌丝正常的代谢作用,后期应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三是培养室内四周撒生石灰,形成碱性环境,减少霉菌繁殖;四是菌丝培养期间菌袋不宜多翻动,防止刺破袋壁,外部空气进入袋内,增加袋料杂菌感染几率。

5.6 菌袋开孔

发菌结束后,进行菌袋开孔。先在菌袋表面喷洒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然后用事先制作好的钉板(一般用5厘米的铁钉间隔1.5~2厘米呈梅花形排列于板上)在发好菌的料袋四周打孔,每袋打孔96~108个,孔深1~1.5厘米;也可使用开孔机械打孔,每袋打孔数量、深度同上。

6 林下栽培管理

6.1 培育耳芽

菌袋开孔后移入常温培养室内养菌,使菌丝恢复生长,直至孔口出现黑色原基。此阶段的主要管理工作是保温、保湿,防止孔口干燥,促进菌丝生长和原基形成。室内温度保持在15~24 ℃,空气湿度80%~85%。空气湿度不足时可向走道和空间喷水,耳芽形成阶段不宜向菌袋喷水,15天左右开口处便可形成原基。

6.2 出耳管理

(1)水源及管道铺设。在菌袋进入林下排场前,应根据出耳场地、水源(主要以地下井水和清洁的河水为主)和用水量等情况,在林间打井或者清理河道蓄水,同时铺设喷水管道。在靠近水源一侧布主管道,每个耳床中间用三通连接,出水口加装闸阀(可根据水泵出水量、水带长度,控制水带喷水数量),在耳床中间沿耳床方向铺设喷水带,出水孔向上,并与主管道出水口闸阀相连,长度依耳床而定,尾部装闸阀(调节水压、控制喷水范围、减少水带自爆)。

喷水管道一般为喷水带,投资少,但雾化效果较差,有条件的可以安装高压旋转式微喷头,以增强雾化效果;且因雾化水自上而下喷洒,既可使耳芽吸水均匀,又可保持空间湿度,为黑木耳生长创造干湿交替的环境,有利于耳片生长和产量提高。

(2)菌袋摆放。待菌袋耳基形成后,将其移入林下耳床喷水管带两侧摆放,按袋间距12~15厘米,每平方米摆16~20袋,每亩耳床可摆1万~1.2万袋。

(3)水分管理。菌袋摆放后的2~3天内不喷水,当开口处耳芽形成达90%以上、直径达3~5毫米时,即进入耳片分化期,此时可对耳片直接喷水,早晚各喷一次,耳床周围及走道每周用多菌灵液喷雾一次,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杂菌污染几率。

出耳期成耳阶段应重点做好“看天喷水”和“看耳喷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创造“干湿交替”的黑木耳生长环境。

看天喷水:成耳时气温在10 ℃以下少喷,保持耳袋不失水、不脱壁;10~15 ℃白天适量喷水,晚上不喷;15~25 ℃时,每天9~16时连续喷水,每小时喷10~15分钟;25 ℃以上在早晚气温低时喷水;空气干燥,适当增加喷水次数,阴天少喷,雨天不喷。

看耳喷水:耳基形成至小耳时,少喷、勤喷,半小时一次,每次3~5分钟,以各个耳片都湿透为准,连喷2~3天;随着耳片生长加大喷水量,成耳期要确保耳片膨胀湿润。

6.3 采收晾晒

当耳片不再生长或生长缓慢时,停止喷水2~3天,以利袋内菌丝积累营养,然后再喷水,直至耳片不再生长。耳片边缘明显变薄、耳根发红,耳片成熟,应及时采收。采前1~2天,停止喷水,采收时采大留小,采收后应将耳根清理干净,促进下茬耳基形成。

每批耳采收后视天气情况停止喷水3~5天,之后喷细水,使耳棒保持湿润,以利料内菌丝恢复生长,待新的耳基形成后,再按第一茬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一般可采收3~4潮,每潮间隔15天左右。

采收后的黑木耳及时晾晒,大朵的撕开,耳片朝上摆放,不要翻动,待八分干时再翻动。这样晒出来的木耳朵形小、品质优、商品性好、售价高。

7 常见病虫害防治

7.1 绿霉病

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排水通畅;出耳后每3天喷1次1%石灰水;若绿霉菌刚发生在培养料表面,可用pH 10的石灰水擦洗患处,以控制其发展。

7.2 流耳(烂耳)

采取通风换气,增加光照等措施预防;耳片成熟时及时采收。

7.3 伪步行虫

保持栽培场所清洁,可喷洒200倍的敌敌畏药液杀死潜伏的害虫。虫口大量发生时,先摘除耳片,再用500~800倍的鱼藤精或500~800倍的除虫菊酯乳剂灭杀。

7.4 蓟马

尽量选用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制剂防治,可用1 000~1 500倍50%可湿性敌百虫药液防治。

2013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林下黑木耳高效栽培新模式示范推广》(编号:SXGC[2013]322)

王浩东,农艺师,从事常规食用菌栽培技术集成和推广,E-mail:whd969@163.com

S646

B

2095-0934(2014)06-346-04

猜你喜欢

耳片装袋菌袋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固定菌袋插杆
含孔边套筒的厚截面复合材料接头耳片强度分析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