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研究
2014-04-04张朝阳
张朝阳,郭 佳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研究
张朝阳1,郭 佳2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单元音、辅音、读音、拼写、句法、词义、衔接手段、形态特征、修辞倾向、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的方式,研究汉语作为母语对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产生的负迁移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加有效地学好英语。
负迁移;对比分析;输入
汉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母语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母语在双语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迁移性影响,然而,母语的影响具有方向性差异,即在语言学习的输入性积累过程中所产生的阻滞性负迁移影响和在双语交际输出性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助导性正迁移影响。[1]本文从语言学角度讨论汉语负迁移现象,通过对比的方式,研究汉语作为母语对大学生学习英语时所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一、理论基础
(一)语言迁移理论 费尔克和卡斯珀(Feaerch&Kasper,1993)就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下过这样的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2]语言迁移分为两种: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则是指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语言层面因素,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3]
(二)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CA)由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 Lado)于1957年提出,其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4]Wardhaugh(1970)认为,学习者长期运用母语进行习惯性的固定思维、表达和交际,形成了自己的固有定型。[5]于是,他会顽固地运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学习外语,通常是不自觉地进行,甚至有外语学习者存有将母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转移到外语学习中的较大倾向。
二、汉语负迁移现象
(一)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英语中的单元音划分比汉语拼音要细致得多,例如,汉语拼音中的圆音后元音只有一个韵母o,而英语中却有类似对称音素/ɔ/和 /ɔ:/。这两个音素听起来特别相似,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音位,例如,short/∫ɔ:t/和shot/∫ɔt/就表示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但在汉语普通话中“哦”,无论读的长些或短些都无意思上的区别。另外,英语中的 /ʌ /和 /a:/、/i/和 /i:/、/u /和 /u:/、/ə /和 /ə:/分别和汉语中的 a、i、u、e的音体变位相近,但却不同。在双元音方面,英语中有些集中双元音,如 /i/、/u/和 /ε/,但在汉语拼音中没有滑向e的双韵母。
辅音方面,英语中分为送气的清辅音和不送气的浊辅音两类,而汉语拼音中却分为送气清辅音和不送气清辅音两种。所以汉语中的b、g、d与英语中的 /b//g//d/是有区别的。汉语拼音中的z是清辅音破擦音,它和英语中的/z/无论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
英语中的连读现象很普遍,凡是以元音开始的音节,它都可以与其前一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发生连读。例如,an hour读作 /ə+nau+r/、an apple读作 /ə+əε+pl/、汉语具有典型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且有区分意义的功能。英语具有典型的语音和语调,有升调、降调、降升调、升降调四种语调,重音在整个句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单词序列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中国学生应尽可能的模仿英语发音尤其是语调,而不能像汉语一样一字一句,不分音节轻重的来读、说英语。
(二)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大部分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掌握英语词条时须通过其母语对等词才能与共享概念系统发生联系,但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和目标语的某个语言项目有相似之处,如有不同时,学习者常会出现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词义范围的差异 所表达的概念和外延各有广度,或称大与小。如,aunt〉姨妈,president〉总统、ten thousand〈万,如,万全之策=a completely safe plan, 万紫千红=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ing in a riot of color。另外,由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词语不等值现象,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与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在词义上是不等值的。
2.词汇搭配不同 由于汉语习惯英语学习者会出现 crowed traffic(heavy traffic),body health(physical health)等用法。显然,括号里的更加符合英语搭配习惯、serve for sb(serve sb),enter into a room(enter a room),contact with sb(contact sb)。以上几个都是及物动词,而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会用错,出现搭配失误、还有一些英语固定用法也与汉语翻译完全不同,如,blind date(男女初次会面,并非盲目约会或瞎约会),black tea(红茶,不是黑茶),take French leave(不告而别,而不是请法国假)。另外,汉语中的“吃药”应写成“take medicine”,并非“eat medicine”,汉语中的“注意身体”应写成“care about your health”,并非“notice your body”。
英语和汉语在词语的搭配习惯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英语中的To cut,To cut cake汉语为“切蛋糕”、To cut finger nails汉语为“剪(或修)指甲”、To cut wheat汉语为“割麦子”。由此可见,英语To cut的搭配能力很广,可以用于蛋糕、指甲、麦子,而汉语中就需要分别用“切”、“剪”、“割”、“修”等来搭配使用。因此,在英汉互译中,我们必须注意他们的差异,译文必须符合汉语习惯。
3.文化背景缺失 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动物和颜色词语在英汉语言中用法有所不同。在英语语言中有“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a top dog”(优胜者,头头)、“water dog”(长于游水的人——水鸭子),这些都是褒义词。而汉语中含有“狗”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词甚至是欺侮性的词语。如:“落水狗”、“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屎堆”等、“白”在汉语中有不吉祥之意。如“白事”指丧事。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出力而得不到好处的叫做“白费力”或“白干”、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也象征反动、腐朽、落后,如“白色恐怖”、“白区”。英语中的white除了表示“白”以外,还象征高雅纯洁、高尚、公正、幸运、吉利等,如white wedding(穿白纱的婚礼)、“Snow White”----白雪公主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white sheep指代的是美好而善良的东西。
(三)句法负迁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6]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周密,表现手法上注意组织性、逻辑性,反映出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而汉语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句子结构连接较松散,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之间关系松散。他们之间主要表现在衔接手段、形态特征、修辞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1.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大多用连接词if,although,as soon as,because,when,whatever,so及 so that等词明确的表示出来。而汉语中主要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来表达英语中那些连接词所表达的意思。例如,作业做完了,可以看电视了。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so I can watch TV now.
2.形态特性方面的差异 英汉在语序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同一意思“你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吧。”“做完作业”的动作发生在“看电视”的动作之前。汉语中动词的语序一般是第一个动作在第二个动作之前,即按照先后顺序。而英语句子语序却要受句法规则的支配,有动词形式的变化如,时态、分词、不定式等。如:
1)她穿上衣服,离开了家。 She leaves her home when she wears her coat.
2)他走下楼梯,打开车门。He opened his car after he had been downstairs.
3.修辞倾向方面的差异 英语句子表达中主动与被动有着清晰的区别,不像汉语句子通常只用主动语态来表达。如,
Coal can be used to produce electricity fo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煤炭被用来为农业和工业发电。
也有许多英语句子尽管形式上是主动语态,却表达被动意义,译为汉语时也须用主动来表达,其中包括以“it”作为形式主语的句子。如,
The flower smells sweet.花闻起来很香。
It is said that she will leave for Wuhan on Tuesday.据说她星期二将去武汉。
(四)篇章结构负迁移 英语语言民族说话当面直述,性格直率。而汉民族偏重含蓄。两种语言风格,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差异。如,英语语篇的一段只有一个主题,段中各扩展句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论述或支持主题句,最后总结出一个符合逻辑推理的结论句,这种西方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在写作上的反映就是英文的语篇逻辑性强,具有直线发展的特点。与此相反,汉语一般是先说原因后述结果,先作说明再下结论。同时为表述自己通情达理,有礼有节,往往是先解释前提背景,后提要求,采取回旋式的方法,因为汉语是讲究名正言顺的。汉语的思维模式常常是间接式的,螺旋形的,常常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围绕着主题慢慢展开,最后才引出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习惯运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重视辩证逻辑和形象思维。反映在语篇模式和结构上则是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不难看出,英汉语篇结构存在有很大的区别,英语学习者在英文写作中要尽量克服由于母语的语篇思维模式负迁移现象所带来的影响。
三、结语
减少汉语负迁移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所造成的障碍,教师有很多责任。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明显不同及他们的相似点。对英语教师而言,一方面可以多收集、整理有关汉语思维负迁移的资料,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强调地道英语的输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目的语。“输入符合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理,通过更多输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多接触目的语,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英语能力”。[8]母语负迁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心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必要的。英语教师应全面、细致地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分析掌握汉语和英语在词法、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异同点,给学生讲清英语的语言规律及表述特征。此外,教师要经常督促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且背诵一些英语范文,培养英语语感,因为语言学习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其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克服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水平。
[1]李建军,曹灵美.翻译中的母语正迁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04):7-9.
[2]Feaerch&Kasper.Strategies of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1993.
[3]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M].Avon:MultilingualMatters,2000.
[4]R 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5]Wardhaugh,R,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A].In Schumann,J.H.&Sterson,N.(ed)New Frontie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 ley,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1970.13-15.
[6]王 力.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s of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8]邓鹂鸣.注重背诵输入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2001(04):21-24.
The Study of Negative Transfer in College English
ZHANG Zhao-yang1,GUO Jia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046011)
There exists difference in monophthong,consonant, pronunciation,spelling,syntax and meaning,cohesion,characteristic,rhetoric,discourse structu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It helps reduce the errors produced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hen learning English.
negative transfer;contrastive analysis;input
H31
A
1674-0882(2014)03-0067-03
2014-03-28
张朝阳(1978-),男,山西洪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郭 佳(1968-),女,山西襄汾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词汇学、语言哲学、英语学科教学。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