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2014-04-04本期栏目主持人王治河教授
本期栏目主持人:王治河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本期栏目主持人:王治河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主持人语:2014年4月25~26日,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共中央编译局、美国克莱蒙培泽学院、美国西雅图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美国著名生态城克莱蒙召开。来自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国家环保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及中美高校的200余人参加了论坛。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和《深圳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王兴国教授也应邀参会并做大会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姜春云先生给大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在贺信中,姜春云称赞小约翰·柯布博士40年来为推动生态文明所作出的卓绝努力,认为“其所倡导的作为生态文明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思维,与中国优秀文化深度契合,对于我们积极吸纳中国传统生态智慧,避免重走西方走过的弯路,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他关于“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预言,更是“显示了一个大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对柯布博士和他所在的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发起的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帮助中国借鉴西方生态文明的先进成果和在海外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方面所发挥的独特而积极的作用,姜春云先生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本届论坛在“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的主题下,中外学者认真探讨了”生态文明与现行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性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等论题。认为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升学为手段求职为目的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城市导向的齐一化教育。在根底上它是一种离土教育,是反生态的,因此注定是无根的,使得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失去心理坐标,产生孤独感,导致鲜活生命的萎谢。对于今日的生态危机,现代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所谓生态危机,其实也是教育的危机。建设后现代的生态文明亟需新型人才,因此它呼唤一种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
本期所刊发的几篇会议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进行了探讨。美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小约翰·柯布博士强调指出,当今美国的学校正走在一条十分荒唐的道路上,尽管它被全世界许多国家视为楷模。因为这种学校是仅仅为服务经济而存在的。而对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来说,经济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主宰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自然界和谐相处,这与教人学习谋利,如何竞争更有限的资源与机会的现代教育大相径庭。他强调,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后现代学校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为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服务的。这种学校“应该是学习集体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的地方。”
美国里昂学院布伯教授试图从传统的教育智慧中汲取营养,以抵抗现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从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东方的孔子,教育的目的一直是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然而,深受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这一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教育强调教人们如何剥削掠夺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个人消费欲望,其结果是使公民教育从培育和谐与正义美德转变成获取操纵环境和社会的技巧以推进对自然与社会的掠夺,从而满足一己之贪婪的消费欲望,而非为建立一个利益是所有人的、可持续的、正义的、具有生态责任感的社会而努力。他主张批判地吸纳传统教育智慧,发展一种以培养人的和谐正义的美德为宗旨的面向生态文明的公民教育。这种教育鼓励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培育为生态文明服务的公民。在为生态文明服务的过程中,学生找到精神的满足。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教育参赞袁东先生曾经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如何落实和贯彻在学校的教育中,提供了宝贵的建言。他在此次的会议论文中通过对美国环境教育的缘起、主要内容和具体组织实施方式的系统介绍,向我们揭示了来自美国内部的抵抗力量。作为一种正能量,环境教育在美国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体系为社会服务、参与和引导社会发展进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业已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正式环境教育和以地方环境教育中心为主的非正式环境教育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进学校、环境教育终身化成为美国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举措为美国社会确立牢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还特别强调环境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这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将环境教育纳入各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无启迪意义。
王治河、樊美筠认为,后现代的生态文明应该呼唤一种热土教育,这是一种以地方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旨归的有根教育,它注重增强学生与世界的联系感,它把培养学生厚重的责任感和深邃的归属感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这种后现代的热土教育在中国文化深处有它自己的根系,从源远流长的耕读传统到“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无不对热土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道德支撑。此外,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热土教育也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经济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型,为这种热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反过来,这种后现代的热土教育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王治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后现代哲学、过程哲学、第二次启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