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漳河水文化建设研究
2014-04-04刘龙龙
刘龙龙
(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魏县河务局,河北 邯郸 056800)
1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使人的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水关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对水利建设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
2 漳河水文化
2.1 漳河的起源文化
漳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漳河古称降水(绛水),亦称衡漳、衡水。
漳河源出山西省南部太行山腹地,流域面积19 537平方公里,河长460公里,有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源,下游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同时是安阳和邯郸两市的分界线。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是长治境内的最大河流,河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清漳河发源于太行山,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分东西两源,在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下交漳村合流后,经黎城县清泉村出省境,流入河北省的涉县,由北向南滋润全县,在县南缘的合漳村,与自西而来同样源于山西的浊漳河汇合,形成漳河。
古代漳河本独流入海。公元前2000年间,禹疏黄河北流,漳河成为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东徙后,漳河下禹河故疏路畅通,千余年间没有较大变化。据史料记载,自明洪武元年至民国31年,这575年中,较大改道不下50次,平均10年左右一次。1942年,漳河发生了最近的一次改道,自魏县南尚村改道由徐万仓汇入卫河,形成现今态势。
漳河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篇:“覃怀坻绩,至于衡漳”,自此漳河流域便成为华夏生民耕作之沃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漳河源头之一的浊漳河流域的多个地点出土了大量的夏商时期的遗物,尤其是仰韶文化遗物和大批高等级商代青铜礼器的集中发现,揭示了浊漳河流域为先商文明的发源地。
2.2 漳河的工程文化
(1)我国早期的引水灌溉工程——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以漳河为水源,始建于战国前期,比李冰所筑的“都江堰”还早160多年,是我国见诸文字记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渠系工程。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为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所开凿。公元前421年,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邺地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西门豹至邺、革除河伯娶妻之恶俗,兴民屯,又发民力在漳河右岸开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饶足。引漳十二渠的工程措施是在漳河中修筑十二座溢流低堰以拦河水,每堰在南岸开取水口,共建成十二条渠道,能灌能排,旱时可引水灌田,水大时又可排涝。“蓄为屯云,泄为行雨”,效益十分显著。据考证,引漳十二渠建成后,当时粮食亩产可提高8倍以上,西门豹治邺,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门引水渠最为历代人民所称道,当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门祠”纪念他,代代香火不绝,至今在岳城水库大坝东南十余里的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还可以找到西门渠渠口的旧迹,当地群众称其为闸门沟。
(2)人工运河——利漕渠
三国初期,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大败袁绍,占据邺城,后为三国魏之首都。据《水经·浊漳水注》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斥漳县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其引漳水入白沟处,即为利漕渠的北口。又《水经·淇水注》记载:“白沟又东北迳罗勒城东,又东北,漳水注之,谓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沟、淇河,咸得通称也”。罗勒城址已无考,馆陶故城在今馆陶县(即南馆陶)。利漕渠南口即在其西南。利漕渠的修建,打通了漳河和黄河的联系,使曹操以邺为根据地,便于向北方战争运粮。
另外,在漳河流域还先后修建了民有渠(清康熙年间)、幸福渠首(清末)以及涉县漳南渠(抗日战争期间)等。漳河虽然暴虐,但漳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在抗御洪水灾害的同时,用勤劳和智慧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漳河水资源,有些至今仍然发挥着效益,为漳河两岸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漳河流域文化
(1)上党文化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主要指今天的长治市。漳河的发源之一浊漳河是上党境内的最大河流。上党是一个凝结神话传说的地方,脍炙人口的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逐日、尧舜禅让、成汤祈雨等神话故事,基本上都出自上党,或与上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上党境内现存有大量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如神农城、炎帝庙、清化寺、神农井、五谷畦、秦百里长城和北魏石窟等。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神农城东南上清化寺内的《重修清化寺碑记》碑也记载:“此山炎帝之所居也。......遍涉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这位传说中的农业发明者,使祖先从渔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农耕生活。
(2)红旗渠文化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 500公里的引漳入林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未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问,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因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在邺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主体的“邺下文人集团”,辞赋慷慨,谈诗论文,开一代风格刚健,情调激越之文风,留下了大量的词赋文论作品,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处漳河流域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铜雀三台和邺城的建筑格局,对隋唐长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后世的都城建筑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4)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舂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涌现出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诗人作有许多与漳河有关的诗词,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在漳河古河道下至今还埋藏着古邺城、古大名府、旧魏县等历史名城,以及现今魏县还流传着“北京到南京,魏县两座城。每逢发洪水,水涨城墙升。”等与漳河有关民谣。
3 漳河水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漳河流域内的各地方政府先后建立了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宣传和保护场馆,其中关于漳河的水文化也在其中,这对在全这会开展水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关于漳河水文化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发展起来,漳河水文化的资料整理和保护不善,漳河水文化建设领域狭窄,漳河水文化宣传教育尚未普及,漳河水文化理念没有贯彻于实践、漳河水文化建设的相关保障机制还未建立,漳河水文化的建设跟不上时代脉络。因此,开展新时期漳河漳河水文化建设和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4 新时期加强漳河水文化建设的措施
(1)统筹文化建设规划,挖掘保护文化遗产
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基础,有一部好的规划就有了好的思路,也就有了主心骨。对漳河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抢救,这些都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议在整个漳河流域对水文化开展一次普查活动,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摸清水文化遗产的状况,摸清漳河水文化遗产的内容、种类和分布等情况,梳理出来来龙去脉和具体特征,建立漳河水文化遗产数据库。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大对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加强漳河文化研究,推动漳河文化建设
加强漳河水文化研究,是漳河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漳河水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为繁荣水利行业文化事业、发展水文化产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所进行的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漳河水文化的研究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水文化研究工作的领导。其次,建立健全水文化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它的组织、协调、服务作用。第三,增强水文化研究的动力和后劲,加大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第四,加大对水文化研究的投入,设立水文化研究专项资金。第五,加强水文化研究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的共同配合和协同作战。第六,水文化研究要与水利发展实践相结合。
以上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围绕漳河水文化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
(3)借助漳河近期治理,提高工程文化品位
近期,漳河干流将要进行统一治理,借助这一平台,提高水工程的文化品位是新时期漳河水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提高工程的水文化品位,就是要把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水利建设的水文、进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程名称、工程造型、工程效益等各个方面。坚持“建一个水利工程,造一方文化景观”,既要考虑到兴利除害功能,同时,还要重视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使水利建设不仅要承担蓄水抗旱、防洪排涝等功能,还要体现先进设计理念,展示建筑美学,营造水利景观,承载文化传承功能。将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陶冶情操的高雅去处,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充分展示丰厚的水文化底蕴,展现独特的水环境风采,营造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4)保证漳河生态流量,维护河流生态和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漳河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和引蓄水工程,引提水量剧增,漳河下游来水量骤减,岳城水库以下漳河河道自1966年开始断流以来,年均断流达220多天,尤其是近十年来年均断流高达300多天,甚至有些年份全年干涸,对河道工程、河流生态环境和水文化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建设生态河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保护水文化,在满足上游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同时,建议保证漳河生态流量,维持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流域内水文化的保护工作,在人类自身寻求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
(5)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漳河文化宣传
加强水文化宣传,水文化传播是水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没有传播就难以普及,没有普及就难以繁荣,没有繁荣就难以提高。加强水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图书音像以及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力量,传播先进的漳河水文化,引导水文化建设,使先进的水文化逐步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灵。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水利职工在水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参与水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文化生产力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建议建设一处漳河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学习漳河文化的好去处、宣传漳河文化的好场所。以便让漳河文化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入民心,发出响亮郑重的声音,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古老的漳河,创造和形成了极为光辉灿烂的水文化遗产,大量的涉及水历史典籍、文物古迹和各种古代水利工程,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挖掘,精心维护。新时期大力加强漳河水文化建设,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有效的方式、更加得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推进漳河水文化建设,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障。
[1]张国文,苗艳.漳河水文化初探[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
[2]聂磊.浊漳河流域的文化遗产[J].文物世界,2012年.
[3]李宗新.浅议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