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民权林场改革发展探讨

2014-04-04杨济花

河南科技 2014年19期
关键词:林场林地职工

杨济花

(商丘市民权林场,河南 商丘 476800)

商丘市民权林场位于民权县境内黄河故道腹地,1950年建场,始为河南省豫东沙荒管理处,上世纪60年代归原林业部,更名为林业部商丘机械化林场。后随着体制的沿革变化,于80年代初改名为商丘地区林场,1997年商丘撤地划市,改名为商丘市民权林场。行政编制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现隶属于商丘市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为商丘市林业局。经营总面积6.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万亩,苗圃地及非林地0.4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7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经营的申甘林带是全国四大平原人工防护林带之一,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4公里,是集防护、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呵护着周边40多万亩农田,素有“绿色长城”之美称。地理位置属黄河故道区,土壤为黄河冲积形成的风沙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酸碱度适中。商丘市引黄干渠东西穿过民权林场申甘林区,水利条件较好,气候条件适于各类林木生长。目前民权林场经营的主要目的树种为杨树和剌槐。其他树种包括椿树、苦楝、榆树等。先后荣获“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全国储备林示范林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联盟理事单位”“省级黄河生态森林公园”“全省林木种苗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全省林下经济示范林场”“全省林业科技和人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1 在改革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民权林场作为豫东地区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促进增收抓产业、资源管护抓执法、造林绿化抓质量、机制创新抓改革的工作思路,林场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好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场在全区造林绿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支援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我场抢抓机遇,对全场森林资源进行了区划,界定国家生态公益林2万亩,划定国家储备林3.5万亩。在人员管理上,实行定岗定员,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年底根据考勤考核完成情况兑现,调动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建立总场、分场、护林员三级管理体制,实行承包管护。先后制定完善了造林管理办法、造林承包合同、幼林管护协议等制度。在营林生产上,推广了杨+刺混交(6×9)米、(5×6)米、杨纯(3×4)米、(5×6)米、(3×8)米等 7个林分类型模式。多树种配置,主要营造以杨树、刺槐为主的混交林,重点培育一些珍稀乡土树种,如榆树、椿树、楝树等。在林业产业发展上,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着力发展苗木产业,目前已建成绿化苗木繁育基地5 000亩,林下种植喜荫类药材丹参、党参、板蓝根、药菊花、草决明等药材20多种,面积3 000亩。我场林下资源丰富,适宜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鹅等畜禽。林场与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林下肉牛养殖,分别建设2万头优质母牛繁育基地和年出栏2万头优质育肥牛基地,并建设屠宰规模10万头的牛肉加工厂和肉牛饲料加工厂各一处。我场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宜人气候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共生,是生态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现已修建旅游公路28公里。林场存在负担重,收入少,经济困难的局面,而森林旅游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基础设施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全场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明显加强;三是林业产业开发初见成效;四是林区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

2 金融债务问题的处理对策

民权林场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林场发展资金缺口很大,负债20多年。为改善林场贫困状况,应积极争取国有林场扶贫资金,适时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林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增加林场收入,有利于林产品开发,使林下种养业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地促进林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加快林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巨额的负债对国有林场发展的影响

3.1 严重制约林业事业的发展

林场财务包袱大,经营动力弱,发展没后劲,应该上的林业项目,因资金不能支持,只能是纸上谈兵。应该达到的事业目标,也不得不打些折扣。

3.2 对调动职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非常不利

对职工工资的大量拖欠,给职工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难。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子女上学、老人看病、婚丧嫁娶等好多事情上精神压力都很大,林场职工与周边村民相比都很感不如,曾有多次上访,多次出现不稳定情绪。这就很难发挥出人的积极性,使职工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与国有林业应有的形象和信誉度不相匹配

国有林场尤其是国有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目标所追求的是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相对弱化。经济实力与其他行业的国有单位相差甚远,生产和办公设备简陋,成为林场多年来的“名片”。现在的办公用房还多是60年代初期建造的砖木结构。职工生活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差别更是明显,职工们生活与林场周边村民相比都自愧不如。林场想发展多种经营,在银行贷不到款。职工想上致富项目,也只能托朋求友四处筹措,困难重重。所以,国有林场的形象和信誉关系着林场事业的发展和职工生活的改善。

4 林场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4.1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林场的交通、水利、通电、通信等基础建设十分落后,相当一部分输电线路老化,隐患增加,林场无力更新。目前,全场有2个分场不通油路,7个分场不通固定电话,7个分场职工安全饮水有困难。林地缺少灌溉条件,几百亩地一眼井,林地虽有井却不通电,林地干旱浇不上水。建议国家和地方将国有林场的公路、供水、用电、通讯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增加资金投入,统一组织实施,让林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4.2 林地保护问题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林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建设基本用地,依法确立的林权必须得到有效保护。国有林场拥有的丰富的林地资源,既是生态建设的需要,又是潜在价值所在,也是国有林场建场根本和发展基础。林场周边部分村民在利益驱动下,不时进行毁林开荒,蚕食侵占林地,破坏了林地资源管理的安全秩序,严重影响着防护林正常的经营秩序和生产活动,林场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林地完整性仍得不到有效保证。

4.3 职工子女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十分艰难

林区职工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林区,受条件限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会就业竞争力不强,只能在家帮助父母种地,靠父母养活。即使他们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低,造成职工家庭更加贫困,同时也容易形成林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建议省、市出台优惠政策,适度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4.4 培育森林资源方面资金投入不够

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被率的主要途径。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块大力植树造林,通过扩大绿化面积来提高生态功能,目的是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形成最佳的森林生态环境。建议省、市加大营林投资,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努力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兼顾经济效益。

4.5 管理体制方面

森林经营存在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以及林业机械化水平低的特点。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日益紧张,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发展理念不新、创新举措不多等问题普遍存在。生态公益型林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而不是生产经营木材,其本质是从事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经营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因此,自收自支管理体制很难维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大对国有林场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快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步伐。

猜你喜欢

林场林地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林场住宅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