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专题研究重说《保训》
2014-04-04李学勤
李学勤
清华简专题研究重说《保训》
李学勤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
2008年夏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经过清理观察,总数约2500枚,估计有佚书60多篇。其间最早得到公布的是《保训》,这是由于在对简进行保护时首先注意到《保训》简的第一支的重要文句,同时该简的长度和字体都自有特点,很容易拣选出来。2009年4月,我们在《光明日报》上通报了发现《保训》的讯息[1],随后于《文物》该年第6期发表了该简的图片和初步释文①。《保训》一为学术界所知,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学者意见纷纭,其集中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简文内“中”这个概念,有关争议至今尚在进行。有兴趣了解详情的读者不妨参看梁涛、曹峰两先生这方面的论作[2]。
《保训》简文的内容,是叙述周文王临终时对太子发即武王的遗言。篇中说“王念日之多历,恐坠保(宝)训”,文王还提到“昔前人传保(宝)”云云,可知所谓宝训不是文王自己的创造,而是从前世传流下来的。事实上在《保训》里,文王是通过两个历史故事来阐述宝训,一个是舜的故事,另一个是微(商汤的先祖上甲)的故事。这两位历史人物年代相隔,身份各异,然而都体现了宝训。
关于舜,简文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又说:“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前面讲“求中”,后面说“得中”,足见贯彻在这一故事的是“中”,也即我们说的中道②。中道乃是舜的故事的核心,也便是文王所要传流的宝训,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关于微,简文说:“昔微叚(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貽子孙,至于成唐(汤),祇备不懈,用受大命。”这段话仍然贯穿着“中”,前面讲“假中”,后面说“中”,“中”再次作为故事的核心。这是当然合理的,因为文王讲舜、微两位人物的史迹,都是为了说明一点,即简文所谓宝训。舜故事的“中”和微故事的“中”,只能是彼此同一,不能作不同的解释,否则宝训的传流便不存在了③。
簋,僕兒钟等金文[3]。这固然没有错,然而我最近忽然悟到,简文的“”其实并不是一个“追”字。这个想法,是从观察清华简文字的一些特殊现象触发的。
其二是:“逐”也可以视为一个形声字。
清华简《说命下》有一句是:“余柔远能逐”⑥,注释指明,“柔远能迩”一语见于《尚书·舜典》和大克鼎等西周金文。简上的“逐”不是追逐的“逐”字,而是一个从“豕”声的形声字。“豕”古音书母脂部,故可读为日母脂部的“迩”(《说文》“”字或作“”)。
现在让我们再依此重读简文。
“昔微假中于河”,是说上甲微因其父王亥被有易害死,依借河伯战胜有易。“假”在这里是凭借、依靠的意思⑦,“假中于河”即凭靠河伯能禀持中道,公正行事,终能使有易服罪。
这样,我们便可以确定《保训》所说文王传的宝训确是中道,与《论语·尧曰》、《礼记·中庸》等儒家文献有一定联系,也正是后世儒学道统说的滥觞。
注:
①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同上;又收入《初识清华简》。
② 梁涛:《清华简〈保训〉的“中”为中道说》,《清华简研究》第1辑,中西书局,2012年。曹峰:《〈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同上。
③ 相反的意见如郑吉雄:《先秦经典“中”字字义分析》,收入陈致主编《简帛·经典·古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④ 李学勤:《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又收入《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⑤同④引。
⑥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
⑦ “假”有凭借义,见王力:《古汉语字典》,第 39页,中华书局,2000年。
[1]李学勤.清华简中的周文王遗言 〈保训〉[N].光明日报,2009-04-13.
[2]梁涛.清华简〈保训〉的“中”为中道说[A].清华简研究:第1 辑[C].北京:中西书局,2012;曹峰.〈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A].清华简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西书局,2012.
[3]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N].中国史研究,2009,(3).
[4]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北京:中西书局,2011.
【责任编辑:陈红】
2013-11-27
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