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学生歌唱能力培养探析
2014-04-03周琳
周琳
【摘 要】分析高师音乐歌唱教学存在的偏差,提出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应让学生树立儿童歌唱教学的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少儿歌唱方法技能训练。
【关键词】高师 歌唱教学 音乐教学法 歌唱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3-02
歌唱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内容。当代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足特别是歌唱表达能力欠缺,反映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高等师范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应重视学生歌唱能力培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
一、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歌唱教学存在的偏差
(一)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音乐素质的高低。多年来,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相类似,以民族歌曲、美声歌曲等为主,儿童歌曲只是在即兴伴奏(弹唱)教学中体现。培养的学生能很好地演唱艺术歌曲,而到了中小学却连简单的儿童歌曲都唱不好,对歌曲缺乏文化理解,部分学生不能流畅地弹唱儿童歌曲,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歌唱教学的质量。与中小学歌唱教学需要相比,目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音乐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出现非艺术化倾向。2009年和2011年笔者在黄山和重庆举办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中,参加了几十节优质音乐观摩课,观察到既有很多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看到一些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偏离音乐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一些非音乐的教学手段如教师设计学习新歌的音乐课时,在导入新课、开展活动、游戏拓展等活动上下了很大工夫,而只在最后几分钟才让学生演唱歌曲,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佳学习阶段已经过去,学生只记住了音乐课中好玩的游戏,而没有记住音乐;歌曲在课堂上跟着钢琴伴奏能唱,离开钢琴伴奏不会唱。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基本不唱音乐课中学习的歌曲,而偏爱唱流行歌,这导致学生不能达到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的要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
(三)音乐教师歌唱基本功不足使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一些音乐教师没有掌握好扎实的声乐理论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尽管想教学生演唱技巧,但因底气不足,力不从心,其结果只能听任学生不科学地发声,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反而使学生逐渐养成错误的用嗓习惯,破坏歌唱的美感。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教会唱歌就行了,没必要进行声乐技能训练,因为声乐技巧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讲解和训练费时费力,教师索性避繁就简,只要学生会唱歌就行,不愿意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训练。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要等学生变声后才能学声乐,满足于学生会唱歌而不管唱得好坏,从而放任学生长期喊唱和错误的模仿,导致学生的声带出毛病,造成声带损伤,甚至留下终身遗憾。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从每个孩子做起,进行歌唱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有方法,假如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如街边贸易音乐来的有策划、有技巧,那我们的音乐阵地就要输给这些街边音乐。”因此,歌唱教学的教学方法极其重要。而部分教师在设计音乐课时,往往采用的是发声练习、复习旧歌、新课导入、范唱、新歌教学、拓展活动等程序。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教法陈旧、单调,久而久之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
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面对当前歌唱教学的目标定位、理念、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教会学生音乐专业各门课程综合运用的课程,从音乐教学法课程入手,教会学生了解掌握基础学校对歌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要求,是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学的需求的良好途径。
(一)树立儿童歌唱教学的理念。首先,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方法、准确的咬字和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其次,在掌握基本歌唱技能的同时要了解少儿歌唱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声乐课程中的技术学会迁移运用,学会声情并茂范唱少儿歌曲。再次,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艺术素养,开阔视野,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尽快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唱歌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二)重塑学生“敢唱、会唱、爱唱”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歌唱教学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首先应重新定位音乐课歌唱教学的基本理念并确立“敢唱、会唱、爱唱”的培养目标。“敢唱”是歌唱的前提,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多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当众演唱的锻炼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歌唱给予鼓励和欣赏,营造一种同学之间彼此尊重、欣赏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歌唱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欣赏,其歌唱的胆量也自然就大了。“会唱”则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有关歌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爱唱”是在“敢唱、会唱”的基础上用真挚的情感表现歌曲,尊重并保护学生的歌唱爱好天性,让他们体验歌唱的快乐,完整、尽情、尽兴地歌唱。音乐教育师范生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在日后的音乐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为基础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三)改进教学方法。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新理念下的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标对教学观念的改变、师生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等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模仿、深入探究、愉快合作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式学习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便于师生交流的学习氛围。例如,根据歌曲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音乐规律的方法学习歌唱。例如,以听唱法、视唱法、情景导入法、分角色演唱法、接龙式和对唱式演唱法、熟悉歌曲旋律线的走向等方法学习歌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复杂多样的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富有创造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护、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歌唱教学的环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的歌曲素材,最终体现在上课的过程中。这样的自发过程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歌曲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歌唱中享受音乐美的愉悦,接受音乐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少儿歌唱方法技能训练。少儿歌唱训练方法与成人训练有一定的差异,高师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少儿歌唱训练技巧。
1.歌唱教学的呼吸训练。儿童的呼吸因其生理原因,与成人相比延续性更短,换气频率更高,因此可以用以下训练进行如:一口气把生日蜡烛吹灭;把气球吹在半空中,尽量不让它掉落;游泳时吸口气后尽量屛住呼吸做气息保持等。这些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方法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喜欢。长此下去,学生在游戏中逐渐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歌曲学习进行歌唱呼吸功能的训练。如教学歌曲《小白船》时,教师要按歌曲乐句的要求,引导学生练习和掌握比较平缓的缓吸缓呼的歌唱呼吸方法。
2.进行趣味发声练习。高师音乐教学法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歌词内容、歌曲旋律等,精心选择和创编出有趣味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模拟练声曲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常用一些动物的叫声或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来进行发声技巧训练。如学习低年级歌曲《母鸡叫咯咯》时,可根据歌曲内容及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出模仿母鸡、小羊、小鸡等动物叫声的练声曲,并结合模仿小动物动作边做小动物律动边练声,以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导学生发声,如用大咬一口苹果的感觉练习打开喉咙,让气息通畅,声音统一,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从头腔高位置上发出,唱时感觉好像头顶有一只小鸟在歌唱等。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达到咬字吐字的技巧训练。在学习歌曲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按歌曲的节奏准确地读歌词,并对歌词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理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朗读歌词时,还要注意语调、语气、色彩、韵味,使学生掌握“字正腔圆”的基本要领。并把这种咬字吐字的要领与歌唱的发声有机结合起来,与歌词的语气、韵味、歌唱中的呼吸、共鸣等要素结合起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思想感情,表现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如演唱轻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灵活、轻快、敏捷;演唱优美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圆润、连贯;演唱雄壮进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效果。
三、结语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演唱实践活动中的技能训练,主要体现融情感、趣味、技能于一体。防止和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高难度技能及反复枯燥的机械性训练,使歌唱技能的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特别强调每节课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另外,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每学年背唱4~6首歌曲,从而积累大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歌唱水平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如独唱音乐会、合唱、小组表演、卡拉OK比赛等活动,采取同桌检查、小组比赛等形式帮助要求学生记忆歌曲,真正实现学生“敢唱、会唱、爱唱”的培养目标,让歌声伴随受教育者的身心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J].艺术创作,2010(6)
[2]李想.浅谈歌唱中呼吸的运用[J].文艺生活,2010(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2013JGA298)
【作者简介】周 琳(1962- ),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