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4-04-03罗丽玲卜振龙
罗丽玲 卜振龙
【摘 要】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入手,继而构建教学新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构造 课程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41-02
建筑构造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还要满足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建筑构造课程在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建筑构造课程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编写方面,我国现有的建筑构造教材的内容存在重理论而轻实操,强调传统而忽视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应用,行业相关规范、标准没有与时俱进,教材内容上与实际工程有一定距离,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建筑构造新工艺和新型材料应用的发展。第二,课程教学实践方面,内容单一,构造就是构造,与其他学科知识脱节。例如,力学知识的运用、建筑材料知识的运用,与构造的受力特点、荷载传递方式以及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毫无相干。建筑构造课程脱离了其他课程,陷入建筑细部构造设计的单纯讲述。对于刚入门的高职学生,他们对建筑构造只能从实际生活当中认知,或知道某构件的位置或外观,至于对构造的组成、采用的材料和做法则毫无了解,常常感觉课程内容抽象、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使建筑构造课程变成“枯燥课程”。
作为实践性和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建筑构造课程应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继而构建教学新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改革教学内容
打破按常规的章节排序的教材内容,把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基础、墙体、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建筑节能等主要教学模块。针对每一个教学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建筑行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将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模块当中,对项目进行构造组成的剖析,模拟构造在施工过程中的步骤,来表达构造各部分的连接和材料的使用。学生了解构造做法后,自己动手自行设计,使学习和真正的工作情境基本保持一致,并通过对学生设计作品的点评,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发现问题,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教学过程本身的实践性和实操性。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脱离具体运用的、枯燥无味的理论描述和简图描述。
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教材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要点与能力目标落实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做到教材内容与现实建筑构造工艺同步,符合新工艺、新型材料发展的需要,符合行业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分析高职生的生源素质现状以及高职生的教育定位情况,教材内容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围绕项目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强调知识要点与能力目标的统一。形式上要强调直观,注重项目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情境统一。
为了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缩短理论课程的时间,加大实践课程教学的力度,利用项目带动教学,达到能力目标的培养。从职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看,以民用建筑为主,内容可分为基础、墙体、楼地面、屋顶、楼梯、门窗、建筑节能等模块,使学生从每个模块教学中掌握建筑构造的理论,了解房屋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要求,根据房屋的功能、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条件,来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同时还能够熟练识读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施工,满足构造要求。教学内容改革不能忽视不同专业的需要,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岗位人才,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从事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设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就业岗位是设计师、绘图员、建设管理人员。
二、改革教学实践
缩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加大实践课程教学力度,这就要求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设计作业的设置,即通过增设几种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首先,从教学模块的课件着手。自然条件、安全、工期、地点等因素会对现场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每个项目可以采取实际场景图片、音影视频、虚拟动漫模拟实操过程来体现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减少现场教学的时间,使教学过程按计划进行,同时也可以满足能力目标培养。
其次,通过不同的施工阶段和施工项目现场教学,对复杂的项目模块有目的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加学生对复杂建筑构造的感性认识;通过制作建筑构造模型,加深对建筑构造组成的理解,了解选择不同材料对构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方面,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先了解项目的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然后讲述项目的构造理论,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团队协作方式来完成构造设计。由此学生可以突破构造理论,以满足功能要求为目的,实行创新思维。同时,可以竞争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在点评时,除以构造的实用性为主外,还同时注入创新方面的评价,突破教材的内容来实现项目模块的实践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保证项目教学的实现,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应保证课程设计过程项目的实操性。可以设计一套小型民用建筑的建筑施工图为目标,分解出若干项目任务,制订项目任务书、指导书,学生按教学模块分阶段独立完成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节点设计,最终实现一套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以模拟实操项目来完成各模块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具备设计员的岗位能力,同时能运用教材以外的行业规范、标准来实现项目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教学的成果在形式表现上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设计图,又可以是构造模型等。通过各模块组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科学地调整或整合教学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达到能力目标与工作岗位接轨。
三、构建教学新模式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教学内容涵盖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各教学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时刻以能力培养目标为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成为更具实用性的技术人员。在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设置出与教学模块相关的项目实训内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建筑构造理论知识和原理,体现出能够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的工作思路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实际项目来指导实践教学不现实,存在时间限制、项目约束、学生培养时间和设计质量等诸多问题,所以模拟合适的实际项目是关键。教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但是项目模块是单一的,我们要从构造的组成、作用、影响构造使用的因素等方面出发,科学选择项目模块,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通过提高学生的基本实操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达到综合技能的培养。在教材中应注重案例的引入,在教学过程注重案例的分析与更新,引导学生实践与思考,做到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体现在教学活动种就是师生以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为目标,教师只是项目的组织者,形象生动的教学课堂、先进的虚拟技术、模拟项目动态可以达到形象立体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做法与设计,不但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设计中出现问题知道怎么解决,从而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总之,当前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专业特色,在知识基础上必须侧重实践课程的内容,在教学方面要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之间的互补关系,确保教学的质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面的改革,进而构建教学新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维菊.建筑构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海燕.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6)
[3]赵书锋.高职《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4]刘昭如.向设计的本体回归[G]//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张琳,霍小平.加强建筑构造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尝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张万臣,凤祥云,王晓冬.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6)
[7]初艳鲲,苏晓华.房屋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l (7)
【作者简介】罗丽玲(1966- ),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卜振龙(1966- ),男,广西象州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教学管理。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