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陶冶分析
2014-04-03于瑞华孙艳辉
于瑞华 孙艳辉
高中语文情感陶冶文学素养情境创设主体地位朗读
一、前言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各种文章,在这些美文所蕴含的情怀与思想中,有的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想念,有的描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寄托了对伟大祖国不断强大,生生不息的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境与人文情怀,将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上切忌生搬硬套,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陶冶学生情操。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陶冶的措施
1.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直接的影响,文学素养越高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情感往往越丰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并查阅相关资料。如果学生无法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在这种基础上去理解原文的情感就会相对容易。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让学生对课文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有所感悟甚至身临其境。如鲁迅先生的《呐喊》,文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人们依然愚昧无知,当局者不作为的猛烈抨击。老师要以这个主线作为陶冶情感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出作者面对民族大义时奋力疾呼的忧国忧民情怀。
3.准确定位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和意境。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浅显的学生能够体会出来,而有些情感由于学生的经历和阅历有限而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并以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作者通常寄情感于某一件事或某个景观,以此为线索抒发情怀并表明写作目的,希望博得读者的共鸣。如很多作者喜欢用丽江的美景与所见所闻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4.转变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与判断,若教师只知一味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必须在意境上有相同的感受,最好能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好地把握。老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应先学生大致了解文章作者的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的情感。这样学生便能对于作者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有深刻体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来加深其对文章情感的融入。有的学生刚开始看文章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领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怀,而朗读能让学生发现简单阅读文章时容易忽视的细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能加深对语言意境的领会。如一些诗词的语言晦涩,不像白话文那样通俗易懂,而富有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融入其中。
三、结语
高中语文学习中陶冶学生情感的方式各种各样,面对性格特征不一的各种学生,教师应该制定相应陶冶情感的方法,做到有教无类,让学生融入到作者的写作意境中。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文学素养,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