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的高校微观制度创新
——公立高校要进行制度性的改革
2014-04-03吕世辰
吕世辰,王 玮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临汾 037003)
培养创新能力的高校微观制度创新
——公立高校要进行制度性的改革
吕世辰,王 玮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临汾 037003)
在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创新推动,创新发展是高校的第一要务。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要遵循创新发展的规律,提升微观制度的构建,完善内部治理,加强对外交流,以增强对创新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创新能力;高校;微观;制度创新
一、创新发展是高校的第一要务
高等院校是国家重要的创新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为此,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地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习近平指出:“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2]各行各业的人才要由高校培养,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基础研究、取得成果三重创新任务,因此,高校要进行革命性的制度改革。
二、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微观制度构建
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微观制度集中体现在根据基本校情制定的章程之中,章程是大学的办学宪章,要从全局的角度统揽创新。章程要在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院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增加推动创新的内容。章程总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和创新主体。学校要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制度。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产出创新成果和培养“四有”的创新人才。学校要坚持党领导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运行机制,遵循高校创新发展的规律,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三、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提高高校创新能力
(一)要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党委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章程、路线、政策和方针对高校实施领导,保证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的顺利完成,特别是要推动和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负责执行党委决定的相关事项,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管理工作,推动和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任务;教授要做好自身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要成立教授委员会,作为学校党委和校长的咨询机构,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推动学校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要完善高校的组织结构 高校各级各类组织同社会上其他组织最大的不同是要推动和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由高校的中心任务决定的。健全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委员会,党委对高校的领导是集体领导,按照规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推动学校的创新发展。校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明确学校与内设机构,以及各管理层级、系统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的程序与规则。要强化教学和科研部门人员配置和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学校创新发展;成立教授委员会,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教授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要带头产出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明确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组成与负责人产生规则,以及议事程序等,维护师生员工的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调动学校创新主体的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各类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肩负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高校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各个领域创新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自身又肩负着创新成果产出的任务。因此,应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和稳定在高等院校。首先,把好教师的入口关,要选择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并进行资格认证,把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到高校师资队伍。其次,使高校教师成为最好的职业,为其潜在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高其生活待遇,改善其生活和工作条件,改进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维护其基本权益,支持其积极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事务,支持其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活动,为其创新潜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待遇和事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鼓励高校教师实现双创,即产出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985院校、211工程院校的教师要做到双创,博士单位院校教师要争取做到双创,一般院校教师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尽可能产出创新成果。对于在创新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其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第四,对于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要开通退出渠道,给予出路。对这些教师,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实行校内转岗,对有高就条件的人,可以外出再就业,使高校充满创新活力,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人才的孵化器,引领改革创新的潮流。
(四)要探索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所有高校的共同任务。首先,在招生录取中,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习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侧重考查学生创新的潜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办法,为品学兼优、具有特殊才能和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入学方式,使985院校和211院校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学生占到当年录取总人数的10%左右。其次,学生在读期间,要维护其各方面的权利。允许学生在校内重新选择专业,使个人兴趣和所学专业有机结合。教学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的条件。第三,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社会育”教育,德育是培养“四有”人才,“社会育”是使学生学习社会学知识,了解社会运行规律,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四,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引导,特别要注意用自己的创新成果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生要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申请学校、省和国家设立的创新项目,进行自主创新的尝试。
四、高校要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创新支持和保障力度
(一)要增强对创新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学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增加生均培养经费,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支持创新的物质条件。多渠道筹措经费,在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募股、经营收入、科技转让、接受社会捐赠等渠道增加学校的收入;支持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加对创新成果的投入,对有潜力的创新成果,在申报省、部和国家级项目前期,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在获得政府支持或企业资助之后,要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成果产出后要给予奖励并支持其推广应用;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设立校内教改项目并积极支持教师申报省、部和国家的教改项目,并给与一定的配套和奖励;增加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设备投入,实现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教改和科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有创新潜力和能力的人衣食无忧。改善住房条件,设立过渡性住房制度,对新来的教师给予过渡性住房安排,方便其子女就近入学入托。对有·83·一定创新贡献的教师在已有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追加一定的医疗补贴,使全身心投入创新发展的教师无后顾之忧。
(二)要加强高校的对外交流合作,实现采借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交流、研讨和商榷是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外交流合作是高校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可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采借别国的科技、理论、制度的成果,实现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我国的高校可以和国内外的高校、大型企业交流合作,采取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举办学术研讨和讲座等形式取长补短。对于对外合作交流,学校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学校要积极举办各类交流合作活动。
总之,高校应当以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要任务,集中学校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创新发展。高校的创新发展要构建微观制度提升创新能力,要完善高校的内部治理,并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创新支持和保障力度,实现创新发展。
[1]陈建成等.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9(01):130-133.
[2]陈 晔,徐 晨,袁柯明.刍议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2-64.
[3]贺永平,郭 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理事会监督”大学治理模式研究[J].教育与科技研究,2012(02):284-286.
[4]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理论,2004(03):1-3.
[5]周光礼.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以大学章程为载体,以治理变革为突破口[J].学术聚焦大学(学术版),2012(01):50-51.
[6]赵凤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9(06):102-105.
[7]张斌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32-39.
[8]周光礼.中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基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03):5-24.
[9]高树仁.平衡视域下的现代大学制度诠释与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8-12.
[10]周本贞,陆选荣,王 飞.多元共治视阈中大学内部四大管理主体的问题及消解[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21-26.
[11]陈 雁.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13-15.
Micro System Innovation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duct Institutional Reform
LV Shi-chen,WANG Wei
(School of Sociolog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037003)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a's society has been made from catch-up to catching up,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nomy and society will rely more on innovation,and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irst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icroscopic system building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bility ascension;The improvement of the university's internal manage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exchanges,enhance innovation support and guarantee.
innovation abili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icro;system innovation
H649.21
A
1674-0882(2014)05-0082-03
2014-08-20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项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2013YJHZD16);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J2014048)
吕世辰(1956-),男,山西大同人,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教育与社会管理;
王 玮(1989-),女,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
〔责任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