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范畴框架话语表达的一致性标准研究
2014-04-03王纯磊
王纯磊
(克拉克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美国麻州伍斯特市01610)
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的实质就是语法隐喻,它区别于修辞隐喻,也不同于概念隐喻。韩礼德(M.A.K.Halliday)认为:如果话语表达符合一致性的标准,就不是语法隐喻,否则就是语法隐喻。话语表达一致性标准的研究已成为语法隐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高明强(2006)、何恒幸(2004)、丛迎旭(2003)、刘宇红(2001)、朱永生和严世清(2000)、胡壮麟(2000)等针对此问题进行过系统研究。基于韩礼德与马丁的观点,胡壮麟总结出了五个话语表达的一致性标准:年龄、难易度、合乎自然、历时、方式。[1]朱永生认为韩礼德话语表达一致性标准的研究未能超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缺陷,也忽视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2]刘宇红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提出了一致性判断标准:一是主语典型性;二是考察其是否隐含“根隐喻”;三是考察其是否体现人体活动。[3]高明强质疑了刘宇红的考察标准,认为刘宇红的观点没有区分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4]丛迎旭结合原型范畴理论对话语表达一致性标准进行了研究,但没有提出可供操作的具体判断标准。[5]一般而言,同一所指,但不同能指是语法隐喻;而同一能指,但不同所指是词汇学的传统隐喻。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仿是语言结构和语法功能的来源,因此语法在现实世界中具有有形的根源。系统功能语言学也认为:非隐喻式的语言结构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而隐喻式的语言结构是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所以客观世界和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关系成为判断话语表达是否是语法隐喻的依据。因此话语表达的一致性标准就是判断语法隐喻的标准。我们将以原型范畴框架为基础并结合语法隐喻,设想出一定的途径来厘清话语表达一致性的科学判断标准。
一 原型范畴框架对话语表达一致性的“嵌入式”研究
我们的大脑把对外部信息的认知整合成语言符号的过程就是对外界事物范畴化的过程。范畴从本质上而言是基于被感知和掌握的结果,范畴化的理论基于其清晰的边界,在历史上日渐发展成为经典范畴理论。但是当人们用经典范畴理论来解释更多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时,却遭遇了解释力与客观世界相悖的阐述,于是诞生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义家族相似性;二是清晰的原型范畴概念的提出[6]。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原型范畴框架。知觉模板说研究的不只是原型范畴框架的直接理论依据。原型理论认为:贮存在记忆中的内容与外部模式不是直接对应的模板复制关系,它是由原型作为基础或者作为语言的模槽来充当外在语言客体的内部表征。因此它不是某一个特定语言方式的内部复本,而是一定类别或具体范畴的个体的概括性表征。[7]据此可以发现:某一概念的原型就是与同一概念的其他成员相比,它与更多的成员有共同的特征,或者说它有更多的特征与其他成员是共同的。也可以反过来说,一个概念的原型具有最少的与别的概念相同的特征[8]。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型范畴框架的概念结构体现出自然概念的边界是模糊的。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认知心理学的原型理论,结合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认知语言学家借鉴认知心理学的原型理论而发展成为一种对经典范畴理论极具颠覆性的原型范畴框架。[7]反对经典范畴理论是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之一,认为范畴中的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范畴边界是不清晰的,是模糊可变的,所以事物的范畴归属判定是使用家族相似性。基于前人对具体问题的范畴和类典型研究的普遍化和理论化,瑞施切(Rosch E.)提出: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就是原型,而且所有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以原型为中心的基础之上。[9]于是建立了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应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来探索语法隐喻中的话语表达一致性标准问题,并且可以对话语表达一致性标准进行“嵌入式”的研究:根据原型范畴框架提出判定话语表达一致性的标准。
原型范畴框架认为,具有原型特征的认知表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人类认知结构的相似性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这种必然联系的体现就是:认知语言学中也有相似性,也就是指人类的语言结构直接映射人类的经验结构。[10]基于此论述,我们认为原型范畴理论就是指这种直接反映经验结构的语言结构。Haiman和Givon也将相似原则的范围从词汇扩大到句子,体现句式相似、意义相近的认知结构观得到广泛认可[11]。
我们感知的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关系实现的途径是语法结构,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就是事物由名词来表征,过程由动词来表征[12];体现在句法层面上就是世界的自然逻辑顺序由句法表现。然而,多维因素的综合运作是语言的内在特征,语境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会制约表达效果和主题信息量的传达。话语操控者根据自己的信息量传达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进行内在编码并用合乎语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的语法就是文法,就是我们通常的语言习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常的语言习惯和我们表达的语言内容具有意义一致性,你这样说他也这样说,语言的新颖性的需求就诞生了:拓展利用已有的表达方式。这种拓展表达的方式就是语法类型的转换。例如想表达“把书拿过来”,我们可以直接说:“Pass me the book.”但是如果想表达得更委婉则可以改用:“Could you pass the book to me?”而从语义分析这两个句子都是同一所指,差别在于基于句法区别的语法结构类型的不同选择。
二 探寻原型范畴框架下话语表达的一致性标准
在不同语法域之间进行投射和转换的话语表达我们称之为语法隐喻。但是每一个语法域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型用法,如果是严格遵循该语法域的原型用法那就是一致性的,否则就是隐喻性的。[13]基于这一判断维度,我们认为:客观世界和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关系成为原型范畴框架一致性标准的有效判断理据。因此原型范畴框架一致性标准也可以成为判断语法隐喻的标准。在此我们结合语法隐喻把原型范畴框架一致性标准的判断途径设想为:一是考察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搭配是否具有典型性;二是考察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匹配性;三是考察句子复杂与简洁表达的典型性。
(一)途径之一:考察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搭配是否具有典型性
判断标准:以句子主语谓语动词搭配的典型性与为标准
对小句的语法主语选用,王寅把它们概括为:确定论、密切论、情感论、主位—述位、已知信息论、转换论、优势论、原型论。[10]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句子语法主语原型论。句子的典型性主语是典型的及物性动词动作的实施者,其他种类句型的主语也大多是由此延伸。[10]王寅认为句子原型语法主语的认知特征是:实施者的原型角色是主语;主语构成动作链的第一层次即主语是动作的参与者;主语是分句句法表达的能量源。考察过这些基本观点,我们认为语言功能所体现的过程,无论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还是存在过程,在这个功能实现过程中各自的动词选择紧紧依赖于主语,亦即主语典型性。
一般认为心理活动是通过心理过程动词来呈现,行为活动扎根于行为过程动词;而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活动则需要通过言语过程动词来实现;行事过程则由物质过程动词来表示;“识别”关系和“归属”关系是事物之间搭建桥梁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动词。[1]但是实意动作的体现依赖于具备一定表义能力的可以全程参与的界于存在过程动词和关系过程动词之上的动词,因此原型语法主语无法表达实施者的角色,更不要说是主动地参与,而这一点恰恰是基于认知表征的科学判断。基于原型范畴论断和认知表征形式的原型语法主语,可以较为客观地推断句子的主语是不是原型语法主语,如果是符合认知表征形式的原型语法主语则可以推断出该句子是一致性句子,反之,则是语法隐喻式的句子。举例如下:
(a)Tomorrow’ll see the opening of the meeting.
(b)Dusk saw the little boy wandering in the street.
(c)The heavy snow tells u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nts.
(d)The methods of teaching English appears immediately in her brain.
句(a)中,主语是tomorrow,但是它不是动作发出者,see是心理过程动词,显然这一主语不是动词see的动作能量源,也无法成为动作的主动参与者,故句(a)是语法隐喻式句子。句(b)中的saw属于行为过程动词,而句(c)中的tell属于言语过程动词,句(d)中的appears则是物质过程动词,但是它们有个共同点:主语不典型,也不符合原型语法主语的认知表征。因为句(b)的主语dusk无法成为动作的发出者,句(c)的主语the heavy snow也同样无法完成该言语动作,句(d)的主语the methods of teaching English也不能像实物一样在大脑中完全呈现,因此我们推断出句(a)到句(d)都属于语法隐喻式句子。另外的例句如下:
(e)No life exists on the moon.
(f)Obama is a president.
(g)I have a Bmw X5.
(h)It is going to storm.
句(e)是表存在的句式,认知心理学原型理论告诉我们存在物是心理图形存在的原型,存在环境的原型是存在物的背景。换而言之就是主语是存在物的动作支配者就符合一致性的标准,反之则属于语法隐喻的范畴。语义分析句(e)不难发现,life是作为心理图形的存在物,同时也是作为该句子的语法主语,因此可以认定句(e)满足了原型语法主语认知表征的基本特点,所以它不是语法隐喻而是属于一致性关系。句(f)属于表示辨别事物关系的句式。主语成为被识别和辨认的主体,也就是原型的附载物,被识别的表征成为事物关系背景。该句主语Obama符合表征主体,因此我们说该句是一致性关系句子。而句(g)虽然归属关系表征句式,但是作为主语原型的“图形”不是归属物而是归属物的载体,归属物的载体在逻辑上仍然满足主语对动作的制约,所以句(g)也是一致性关系句子。但是仅仅考察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搭配是否具有典型性还是不够的,比如句(h)依据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搭配就很难作出判断,因为它显然是个语法隐喻句。[14]这就引出了我们考察的第二条途径。
(二)途径之二:考察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匹配性
判断标准:如果匹配或者具有较高的匹配性则是一致性的,即以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统一性为标准
人际元功能主要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推理、判断和评价等。人际元功能从言语角色和交流物的角度体现为提议、命令、陈述和提问等四大言语功能。[15]人际元功能是二维的即:词汇意义和结构意义,而且各种类型的句式都有其原型用法。摆明一个事实或陈述一个观点是陈述句的原型用法;辅助提出问题是疑问句的原型用法;请求、建议或命令语气的表达是祈使句的原型用法;感叹、惊讶、喜悦、气愤等感情色彩的表现是感叹句的原型用法。[16]其实韩礼德的言语功能也有各自的典型句式:一是有命令含义的祈使类句式;二是有陈述含义的陈述类句式;三是有疑问含义的疑问类句式。所以我们在此要讨论一个特殊的隐喻形式,即有意违背常规表达句式的语气化的隐喻。语气化的隐喻句式深层分析的实质是考察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匹配性,该类句式打破常规用一个语法域来表示另外一个语法域,例如用陈述来表达建议、命令或话题轮转。句(h)虽然是一个陈述句式,但是它的话轮是基于前面话题的有机延续,直接陈述的内容不是重点,而是有言外之义。又如:
(i)i.He shouldn’t talk like that.
ii.How could he talk like that?
无论是句i还是句ii都是对相同事件的陈述表达,从句法上而言还是陈述句,但是通过语义分析和表达意图的推断可知句ii是其他类型的表达,类别上属于隐喻,所以句ii是隐喻式表达,而句i是一致性关系的表达。虽然说考察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匹配性可以解决一定数量句式的分析与理解,但是还是有特例:
(j)i.Probably that he never devote his heart into his work.
ii.I don’t believe that he ever devote his heart into his work.
(k)i.In order to argue that this is not so he simpl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no synonyms in mental language.
ii.The argument to the contrary is basically an appeal to the lack of synonymy in mental language.
句(j)与句(k)就无法用考察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匹配性来判断,复杂的句式复杂的结构就需要从考察句子复杂与简洁表达的典型性来寻找切入点了。
(三)途径之三:考察句子复杂与简洁表达的典型性判断标准:以句子复杂与简洁表达的典型性为标准
考察句子复杂与简洁表达的典型性,即一个意义如果该用一个小型句式表达且用了一个小型句式而非采取简约表达(即用一个词代替一个小句的功能),或者该用一个词表达且用了一个词而非采用繁琐表达(即用一个小句代替一个词的功能),则为一致性句式关系,反之则为隐喻式;传统语言学家以及认知语言学家也一致认为,无论是日常口语还是书面语,言语表达的基本单位均是小型句式。[17]也就是说,小型句式是我们言语表达的原型单位。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将原可以用一个小型句式表达的含义简化为一个词,或者繁化为一个复句,这样的表达不符合言语表达的典型性原则。所以在句(k)中的ii句就是一个隐喻句式。在句(k)中,i句中的 this is not so,to argue that…,there are no synonyms,he simply points out that…分别简化为 ii句中的 the contrary,the argument to…,the lack of synonymy,an appeal to…。而句(j)中,i句中的probably与never繁化为ii句的小句I don’t believe that…。因此无论是简化还是繁化,其言语表达都不是一致性关系句式。再如:
(l)i.I am supposed to be quiet in the library.
ii.It’s expected that I should be quiet in the library.
(m)i.They study in a classroom which is covered with carpet.
ii.Our classroom is carpeted.
句(l)i句式中的supposed to被繁化为ii句式中的It’s expected that…;句(m)i句式中的 is covered with carpet简化为ii句式中的carpeted。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句(l)ii句式与句(m)ii句式是隐喻句式。
三 余论
我们在原型范畴框架下讨论了话语表达一致性的考察途径,探索性地提出了考察话语表达一致性的可操作标准:考察谓语动词的典型性主语;考察句式意义与意图含义的匹配性;考察句子复杂与简洁表达的典型性。但是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难以对话语表达的一致性提出合乎科学的判断标准。因此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在原型范畴框架下对话语表达一致性进行考察的讨论对语法隐喻研究有一定的启示。缺点是由于语料的局限,多语种的考察还需要实践来验证。
[1]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88-94.
[2]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95-102.
[3]刘宇红.Congruence浅议[J].外国语,2001(6):43-48.
[4]高明强.一致式非一致式语义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6(6):52-55.
[5]丛迎旭.语法隐喻的确定和一致式标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56-58.
[6]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Clarendon Press,1989:183.
[7]王 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Evans,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Canada: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201.
[9]Rosch 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10]王 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Geeraerts Dirk.Words and Other Wonders:Papers on Lexical and Semantic[J].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2006(33):201-217.
[13]Farrell P.Functional shift as a category underspecification[J].English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1(1):109 -130.
[14]Givon T.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Vo1.2[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
[15]Haiman 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16]涂志成.“一致式”标准的认知探索[M]∥传承创新:第4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7]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