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因素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2014-04-03曹改梅
□曹改梅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差异明显,各地的房屋建筑也就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制。山西各种民居建筑受地理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从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者。
一、山西自然地理概况
山西拥有15.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一个从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山西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典型的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地表大部分为黄土所覆盖,梁、塬、峁、崖密布,地势高低起伏不平。全省海拔最高为3058米,最低处只有180米,垂直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冬季,山西北方受寒冷气流的影响,寒冷而干燥,南部受南方暖湿气流的影响,相对比较温暖。山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温度变化由南向北、由平原向丘陵山地逐渐降低。山西的气候总体看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春季短暂,风沙天气较多;秋季温和,秋高气爽。
二、山西传统民居类型
山西民居建筑形制变化较大,这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关系密切,经常被提及的民居分类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根据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传统四合院、各种窑洞、排房和小式楼阁等。2.根据民居建筑的材料划分,可以分为自然黄土体系、传统木构体系、砖石木混合体系等等。3.根据民居的修建技术,则可以分成砖石垒砌民居、窑洞等。
不过以上分类方法都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不能很好地体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经济状况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综合这些因素,还可以根据地理分布进行分类,把山西民居分为谷地以平房为主、高原丘陵以“靠山窑”为主的晋北、晋西北民居;以传统“四合院”为主的晋中民居;以“地窨院”为特色的晋南民居;以二层楼房为主的晋东南民居这几种类型[1]。影响民居形制的因素众多,下面主要从地理因素的角度分析山西民居的特点和成因。
三、自然地理因素对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一)区域气候因素
山西的区域气候特点。区域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热量和水文的变化而形成的天气特征,主要用冷、暖、干、湿等数据来体现,包括风霜雪雨等天气现象。山西地形复杂,南北长约670公里,各地气候特点差异比较大,晋西北、晋北地势高,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低,降水较少;晋东南降水较多,湿度较大;晋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
区域气候的影响。民居建筑的形成及特点受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在气候比较特殊的区域则更为明显。以前在很多地区经济状况不够发达,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关于采光、保暖以及空气流通等这样的问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当地居民只能利用现有条件,就地取材,建造出了不同的民居类型来适应不同的特殊气候环境,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点。在不同的气候当中,温度和降水是对民居建筑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因素[2]。
温度主要影响民居建筑的形制。山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再加上海拔相对也比较高,气温较低,植被状况不是很好,由于地表缺少植被调节,因此晋北和晋西北全年平均气温在全省最低,而晋西南却正好相反,全年平均气温在全省最高。因此,当地人根据这里的自然地理状况,修建了形制各不相同的民居建筑。
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山西北部,民居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保暖性能较好的厚厚的土坯就用来修建房屋,为了能够更好的接受阳光的照射,一般正房的窗户都朝南开,以便日照时间的延长。为了抵御寒冷,传统房屋内使用煤炉、修建夹火墙和火炕来取暖。这里更有特色的是“排排房”,当地人喜欢聚集在一起建房而居,建好的房屋一排一排整齐排列,故名“排排房”。山西南部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冬无严寒,相对温暖,年平均气温比较高。与此气候相适应,山西南部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土、木、砖结构的瓦房。屋檐大且出檐相对深远,比晋北民居要高一些,这样的建筑物一般通风和散热都比较好,炎炎夏日不至于温度太高。
降水是另一个影响民居建筑的重要因素。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屋顶的形制上。总体来看,山西的降水分布并不均衡,晋东南地区降水相对较多,而地势较高的晋西北地区降水量则相对较少,丘陵山地的降水要多于平原盆地。山西北部地区的民居,由于降水较少,房屋的屋顶或是平顶或是坡度比较平缓。比如晋北的特色民居——“排排房”,既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又非常实用。这种房子屋顶齐平,甚至在上面可以晾晒粮食和谷物。与此相反,在降水较多的山西南部地区,为了更好的加快雨水的流动,避免雨水长时间聚集在一起而对屋顶造成损坏,当地房屋的屋顶坡度一般都比较陡,可以分为单面斜坡覆瓦的“一出水”和双面斜坡覆瓦的“两出水”形式。
风向也是地理气候因素中的一个方面,对于民居建筑来说,风向主要影响当地房屋门窗的朝向。在冬季,山西多刮偏北风,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多大风扬沙天气,为了抵御严寒,并避开冬季西北风所夹带来的沙土,山西民居建筑的朝向基本上都是正面向南,在北半球,坐北朝南的建筑还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
(二)地形地貌因素
山西的地形地貌特点。民居建筑各不相同的形制受地形地貌的影响颇大。山西的地形地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3]。
一是海拔高低悬殊。山西省最高点的海拔为3,058米,而海拔最低的地方仅有180米,多达2,800多米的高差,就使得山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二是丘陵多、山地多。山西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特点为“两山夹一川”,呈“凹”字形分布,也就是东西两面是山地和丘陵,中间是汾河谷地和一系列的带状盆地、平原。三是黄土分布广泛,侵蚀严重。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厚度达100多米。四是地势南低北高,从南向北呈阶梯状升高。
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地区更为显著。山西多丘陵和山地,地表高低落差很大,不可能在山地丘陵地区修建大规模建筑群,民居规模比较小而且相对分散,特别是在平地面积狭小的地方,只能根据地势修建。在相对平坦的平川盆地,民居可以集中修建,方便按主观意图布局,民居大部分为院落的形式。
山西中部地形比较开阔,因此,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建成四合院的形式。明清时期,晋商十分发达,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巨大规模的民居宅院,如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占地约12万平方米;祁县乔家大院占地近9000平方米,分6个大院,300多间房屋;灵石县王家大院面积8万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230多座,房屋2000多间。此外还有太谷曹家大院、祁县渠家大院等等。这些晋商大院位于平原谷地,依托发达的商业,规模巨大,现在已经成为山西旅游资源的王牌之一。
在山西北部丘陵地带,由于地形限制,大规模的民居建筑比较少,大多数民居依地势而建,规模较小。忻州宁武悬空村,就是依地势而建的典型代表。村庄位于崇山峻岭间,民居依悬崖峭壁修建,单体建筑较小,村庄的主街道就是一条悬崖边临空而架的木栈道。由于这里山石和树木较多,所以“悬空村”的民居建筑大多用石材和木材修建,布局高低错落,家家栈道互通。村庄前面是大峡谷,房屋的一部分悬空修建,用木柱支撑。悬空村和芦芽山、万年冰洞、悬棺栈道一起成为宁武旅游的主要产品。
地貌是指地表的形态,是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方方面面制约着民居建筑的材料和样式。人们在修建房屋时,首先选择的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但是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地多平地少,同时缺乏适合修建房屋的木材和石材。
山西有80%的地面覆盖着厚达100~150米的黄土,土层比较松散,容易挖掘。黄土中含有许多钙化结核,在长期的地质年代中胶结,直立性强,洞穴不容易坍塌。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掘洞而居便逐渐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居住形式[4]。
从地质生成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一般将黄土分为三种类型:午城黄土、马兰黄土和离石黄土。窑洞民居大部分都开挖在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层中。在这两种黄土生成的年代,降雨很少,空气十分干燥,土壤含水率低,使得土壤中的碳酸钠成份能够大量保留下来,土壤风化速度慢、不容易渗水,土壤结构紧密,特别适宜挖掘窑洞[5]。
山西窑洞可分为靠山窑、下沉窑和独立窑院三种。靠山式窑洞依靠自然形成的黄土崖水平开凿,挖成洞穴,在内壁抹泥使之光滑,然后安装门窗后就可以住人。靠山窑是窑洞中最常见的建筑形式。下沉式窑洞是窑洞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先在平地上挖出一个大天井,然后在天井中横向开窑,营造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现在山西平陆县还保存有许多这种下沉式窑洞,被称为“地窨院”,地窨院因为它罕见的形式和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独立式窑洞院是一种平地起窑的建筑形式。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成窑洞,俗称“券窑”。这种建筑形式自成院落,但又具备土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
(三)水文条件因素
山西的水文特点。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山西水资源总量是142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为534毫米,水资源短缺的情势严峻。山西水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小,只有456立方米,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其次是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难以开发利用。丰水年份造成洪涝,枯水年份人民生活出现困难。地域分布也不均衡。三是山西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河流泥沙含量高,给水资源利用也带来困难[6]。
水文条件的影响。河流、地下水等水资源条件也是众多自然因素中的组成部分,在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中,水文经常随时间、降水、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水资源的状况对人们选择修建房屋的位置影响很大。人们在修建房屋的时候,要考虑到农田用水,生活用水各个方面的因素。
人类文明的产生,大多数都是在河流两岸,湖泊附近等水源充足的地方。水,是生命之源,水源充足的地方往往是人类聚居之地、繁荣富庶之地,反之,可能就是人烟稀少的荒漠无人区。尤其是在山地和丘陵,水源就更加重要了,它往往决定着聚居点的位置以及村落的布局和规模大小[7]。
(四)森林植被因素
山西森林资源分布。山西南北长东西短,纬度跨度较大,再加上山地丘陵较多,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所以造成降水和气温的垂直分布变化明显,这同时又影响了生物的分布,山西的树木资源主要包括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纬度性变化和垂直性差异。[8]。
森林资源的影响。人们的居屋是借助建筑材料修建的生活空间。所以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法,必定会制约和决定民居建筑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在森林资源丰富的林区、山地,民居建筑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结构房屋为主。宁武悬空村的民居建筑就是比较突出的实例。之所以建造这样的民居,原因是冬季山西北部干燥寒冷,风沙大,芦芽山一带山区生长着杉树、松树等高大树木,为晋西北地区修建木结构民居提供了大量建筑材料[9]。
总之,民居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自然地理因素不同,民居建筑的形制及特点自然也各不相同,山西的民居建筑文化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四、结论
为了适应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西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形制多样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众多的与当地自然地理因素密切关联的民居建筑,既是地理因素制约和影响人类生活的实物例证,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
[1]朱向东,王思萌.山西民居分类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9).
[2]秦树辉,宁小莉.浅谈气候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秦树辉,宁小莉.地貌条件对民俗事象的影响[J].阴山学刊,2001,(5).
[4]黄芳.传统民居与现代旅游[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5]张宗祜.中国黄土分类的理论基础[J].地质论评,1963,(1).
[6]山西水文信息网[EB/OL].www.sxsw.org.cn.
[7]杨婵玉.山西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浅析[J].科技信息,2008,(30).
[8]田保九,闫文.山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与开发潜力[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5,(4).
[9]杨平,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探析[J].文物世界,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