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目前高校“两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4-04-03王纪鹏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教师

□王纪鹏

(遵义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目前,高校 “两课”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何推动“两课”的教学改革,成为每个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目前高校“两课”教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老师对“两课”认识的缺位

目前很多高校老师,特别是那些与“两课”关系不大的老师,对“两课”的开设存在着一定的误解。有的老师甚至在自己的课上鼓吹“两课”无用论,这些言论严重地违背和影响了“两课”教学与教育的目的。

有的“两课”老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两课”教学是公共课,这些课程对学生来说学好学不好都无所谓,学生来上课就是为了拿那么几个学分,所以,对那些不听课的同学,部分教师也没过多的指责。

(二)学生对“两课”认识的缺位

很多大学生对于“两课”同样存在着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参加“两课”,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两课”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几乎没什么关系,而且自己对这些课程真的不感兴趣。所以有的同学逃课,或以各种理由请假,有的同学就是到教室上课了,他们也往往带着自己的专业课本或英语课本,利用“两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些课本,有的同学认为很多的知识以前学过,再学一次真的没有必要了。

二、高校开设“两课”的内容与目的

目前高校开设的“两课”主要包括以下几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所体现的真理性,对指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对帮助在校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与发展创新过程以及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四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经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的理论升华,是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及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通过对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传承爱国爱民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潮,构造崇高思想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实践遵纪守法并把民族国家纳入‘法制化’,把社会引向‘和谐’的崭新时代。”[1]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两课”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胡锦涛在2005年1月17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

各高校只有通过“两课”的开展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建设,才能有效防止西方思潮“自由化”侵蚀,保障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三、发挥“两课”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学教育管理改革

充分发挥高校“两课”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达到国家对高校“两课”教师教学活动的要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高校“两课”的宣传,巩固其学科地位

首先,高校的主管领导要重视“两课”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紧密实施国家关于“两课”的方针政策与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开设“两课”的目的与意义。针对“两课”给以定位并重视宣传工作。对高校教师的宣传,很多的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医学类院校更应该作为一件大事贯彻实施。很多的教师认为理工科实用,能在短时间内为社会创造价值,而文科特别是“两课”不能为社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他们从价值方面来衡量,的确,理工科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明显的,而文科在这方面成绩是不突出的,特别是当今社会重经济建设与效益的时代,很多人忽视了对文科的建设,特别是“两课”的建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担当大学生思想灵魂指导作用的“两课”,从整个历史长时段来讲,它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是不可衡量的。无论任何职业,除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外,都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及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教育不仅仅是“两课”教师的责任,更是全校教师的责任,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责任积极配合“两课”教师共同搞好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其次,加强对学生“两课”的宣传力度,引起他们对“两课”的重视。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两课”观,使学生认识到高校“两课”的开设,不是虚设,而是对他们的道德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确立与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好各专业课程,也离不开“两课”的指导,“两课”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历史观等是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掌握的,“两课”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所必需的,与他们息息相关。

针对目前高校“两课”学生缺勤、旷课的现象,学校教务处应加大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引起重视,纠正高校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两课”的“偏科现象”。

(二)加强高校“两课”的改革力度,创新“两课”的教育教学

要想在高校真正实现国家开设“两课”的任务、目标。各高校就必须针对目前“两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加强“两课”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力度。第一,作为高校“两课”老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纠正那种“两课”作为公共课无所谓的态度。在教育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认真地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更好地把高校“两课”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内化为学生自己思想里面的东西,用来指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他们日常行动的指南。第二,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革。现行教材体系庞大,知识点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师讲课内容太多,缺少实践活动,有的教师授课则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忠实的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模式的授课缺少师生互动,以致长期下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渐减,而出现不愿上课甚至逃课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笔者认为“两课”教学过程中要深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方式的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应用性。授课过程中尽量对所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示,特别是纲要课,尽量多的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历史影片、历史录像等生动的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做到入脑、入心,深刻了解中国的昨天、今天,充满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了解我们丰富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和对现代社会的幸福感与珍惜感。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多一些师生互动,针对一些与社会密切联系的知识组织课堂辩论,教师应多听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对某些知识甚至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进行查阅,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解,让学生们体验做一名教师的快乐。通过改革考试方式,加强学生对“两课”的重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很多的高校,“两课”考试采取开卷和闭卷两种方式。一方面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很多学生在了解了这种考试方式后,觉得“两课”的考试反正是开卷,所以平时对“两课”的学习非常松懈。另一方面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很多试卷往往客观选择题占较大比重,简答题及问答题都是课本中有明确答案的章节内容。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学生用所学知识、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方式要进行改革,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完善考试考核方式,试题尽量多倾向于对学生实践、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的考核。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考核方式。除了采取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平时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表现也应该纳入到学生的成绩之中,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励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形成师生的良好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养成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应该占的比重比最终考试的成绩要大一些,这样也可以引起学生对平时课堂的重视。第三,教师要大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与知识水平。只有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本科深厚的知识外,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动向,紧紧跟踪学术前沿,这样在讲课中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两课”教师除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进行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准确地把握教学体系和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成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科前沿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对教学中的有关理论问题,既应有科研层面的理解,又要有知识层面的理解,才能在讲课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做到教学相长。“高等学校应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先导,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4]现在高校“两课”导致学生淡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教师本身。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更新,仍然采取传统的老一套的满堂灌的方法,有的老师对自己的知识不去进行不间断的更新,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所以“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第四,促进“两课”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建设精品课程。为了抓好“两课”教学,深入贯彻国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我们应该围绕“两课”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这方面我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2006年先后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被学校评为优质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围绕着课程教学改革,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分别获得了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并且我院还承担教育厅课题数项,获省社科规划办两项,获校内科研资助项目数项,校内课改立项多项。但是综合来看,我院在建设精品课程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努力,力争使“两课”的所有课程都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中来,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努力力争申请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他各科精品课程建设按照先申请校级,再到省级最后到国家级的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同时,利用先前的课改立项经验,进一步申请更多级别更高的课改立项,将立项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与创建精品课程中来。在建设精品课程中,我们要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把我们好的经验向外推广,以增加我们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对其他高校创建精品课程中的经验,要积极的学习与领会,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我院创建精品课程。第五,“两课”教学中要做到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我们遵义市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财富对我们“两课”教学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遵义的红色文化与《近现代史纲要》息息相关,遵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1935年的遵义会议,遵义成为了“红色之城”、“转折之城”,红军长征在贵州境内的时间最长,在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遵义会议、红军山、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旧址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这些恰巧是“两课”最丰富的教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便利的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深刻领会红军长征精神,继承先烈们的光荣传统,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唤起他们为建设祖国美好明天而艰苦奋斗的决心。

总之,高校“两课”改革,任重而道远,建设学生满意、充满吸引力的“两课”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地不断开拓,让“两课”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为我国培养出越来越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与动力,确保两个“百年”目标的早日实现。

[1]唐贵荣.高校“两课”教改目标实行“4+y”课程体系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王健.找准两课教改着力点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3]黄英惠,王秀玲,黄恩东.加强教学研究强化过程管理[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课程教师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