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非贫困团场的发展思路探析

2014-04-03王小平刘玉欣

关键词:团场兵团新疆

王小平,刘玉欣

兵团非贫困团场的发展思路探析

王小平1,刘玉欣2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新疆五家渠 831300;2.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在兵团的176个团场中,79个非贫困团场的发展条件虽比贫困团场要好,但因自然地理环境、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为推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兵团应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各垦区的发展战略,大力增强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以一产为基础推进团场工业化,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等途径,探寻非贫困团场的发展。

兵团;非贫困团场;发展思路

在兵团176个团场中,79个非贫困团场虽然自然条件不足,但它们的发展潜力相比贫困团场来说无疑要好得多,是未来支撑兵团发展的重要支柱。兵团不仅要通过这些团场的发展来聚集一部分人口和资金,为屯垦戍边奠定经济基础和人力基础,更要通过这些团场的发展来推进新疆的民族交流和文化交融,更好地发挥出兵团的独特作用。

一、非贫困团场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兵团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目标下,在当时人烟稀少的两大沙漠边缘和河流的下游地区,建立了大批的团场,并主要集中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和准噶尔盆地的西部及南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些团场的基本建设已得到较大的改观,2011年这79个团场的总产值达到336.2701亿元,占兵团全部团场总产值的65.54%[1],是兵团重要的经济支柱;以团部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职工群众的生活得到较大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建立。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非贫困团场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耕地面积有限,劳动力转移困难。兵团的非贫困团场大多地处沙漠边缘、河流下游,水的使用受上游来水量的制约。新疆今后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三化”,即水库山区化、输水管道化、田间节水设施化。而目前新疆已在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这符合新疆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但这个工程实施后将使团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水资源总量限制[2]。受水资源的约束和新疆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许多团场虽然仍有众多的可耕荒地,但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水土开发,总体耕地面积已基本稳定。同时,随着团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职工增收的需要,未来农业一线职工的单位承包面积向着扩大的方向发展,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必然。而受科技水平和农作物本身规律的局限,单产产量的增长不可能无限提高,团场经济要发展,除有限地进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经济增长外,劳动力如何转移和耕地面积的制约成为团场发展的大问题。

二是人才缺失,制约了团场发展。非贫困团场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能吃苦、具有能奉献精神的干部职工队伍,但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也造成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上,而懂工业的人凤毛麟角,熟悉销售流通的、从事现代服务的人更少之又少。同时,团场相对偏远、艰苦的环境不仅引进人才较困难,留住人才也非常困难。人才结构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延长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缺乏相关人才,就必然制约团场的发展。

三是团场经济结构单一,低水平相互竞争。种植业是非贫困团场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已具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但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团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不仅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农业保障不完善,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低,缺少营销的组织能力,而且团场与团场之间、垦区与垦区之间缺乏合作,相互之间低水平竞争。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疏通、保鲜技术落后,生产、加工流通体制不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水平较低,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价格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少,尤其是具有兵团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是兵地分割,辐射作用发挥不足。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规模化集团化优势未有效发挥,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等突出问题,非贫困团场虽然种植业发达,但对周边农村仅在种植技术、管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能对团场产生利润和效益的产业带动却基本没有形成。团场和周边农村各种各的地、各卖各的产品,特别是缺乏龙头企业和改革不到位,更多的时候是团场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低于周边农村,团场每年要花大力气防止农产品流失,基本无法收购周边的农产品。这种局面使得非贫困团场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团场也不能因此形成利润。相反,由于价格因素,团场处于劣势形成自我封闭,而不能利用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发挥应有的辐射作用,并由此促进团场的发展。

五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带动能力不足。在国家的支持下,特别是近几年在对口援疆政策的支持下,非贫困团场小城镇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从全疆布局来看,以团部为中心的小城镇面多点散,其基础薄弱、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善。由于布局十分分散,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只承担着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功能和行政职能,并没有发挥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商业、服务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业、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这种分散的布局不利于城镇化建设,不易形成规模效益和聚合效益,城镇之间相互影响带动功能较弱,是典型的绿洲城镇。同时,在非贫困团场的小城镇中,除北泉镇、蔡家湖镇等是建制镇外,其他均为非建制镇,相应政府职能缺失,造成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单一,投融资渠道不畅,引资融资政策不配套,小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中长期信贷资金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城镇建设资金的缺口较大。由于大多数非贫困团场规模小以及人口密度低,特别是流动人口少、经济结构单一,具有显著的农村集镇特征。部分城镇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形成二元型经济结构,城镇规模小,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弱化了城镇的辐射功能,其对经济拉动作用难以发挥。

六是生存环境恶化,生态支出成本增大。非贫困团场基本处在沙漠戈壁、盐碱滩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稀少,风沙严重。屯垦60年来,团场生态环境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水土流失面积在扩大,河道、水库淤积,土地肥力下降。虽然团场在戈壁荒滩建立了片片绿洲,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面积却在继续扩大,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是塔里木河流域的团场。北疆团场也不容忽视,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导致相当一部分农田土壤养分流失,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每年因水土流失而受损的农田达上千公顷。第二,土地的沙漠化和盐渍化在加剧。在自然状况下,绿洲存在着荒漠化趋势。第一师、第二师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北疆地处风口区的团场沙漠化在加剧。在绿洲内部,虽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土地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却日益突出。非贫困团场土地盐渍化分布范围很广,几乎各团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近一半的耕地受着盐渍化的威胁。第三,荒漠化严重,生态建设任务重。许多非贫困团场处于沙漠边缘,属于河流的下游,由于缺乏流域的整体规划和新疆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河流被层层截流、引流,导致中下游河床断流,使其沿岸的天然林以及原有的人工林由于长期缺水而衰亡。一些团场及附近居民在过去的发展中迫于生存需要,曾大量砍伐荒漠林作为薪炭,还有些地区对甘草资源的滥挖、滥采,使本已非常脆弱的荒漠生态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直接威胁到天然荒漠林的生存与人工绿洲的安全[3]。与此同时,这些团场大多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担了防风治沙、确保新疆生态安全的重任,生态建设任务较重。如塔里木河下游第二师的几个团场,就承担了确保塔里木“绿色走廊”安全,防止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合拢的战略任务。

二、非贫困团场的发展思路

面对非贫困团场存在的问题和新疆快速发展的现实,非贫困团场要继续在兵团的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就必须解放思想,站在全疆的战略角度重新确定自身的发展思路,才能在新疆的快速发展中防止被“边缘化”。

(一)因地制宜制定各垦区的发展战略

不论从交通、自然或是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看,非贫困团场是兵团团场中发展条件较好的团场,这些团场大多数不仅集中成片布局,而且处于重要的交通线附近,其中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第十二师的团场处于新疆重点开发地区天山北坡经济带上,并且可单独形成经济走廊,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第一师与第二师的团场则处于重要的战略交通线附近,为这些团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第一师和第二师团场的产业结构几乎相同,六、七、八三个师团场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几乎相同,有利于形成大的经济合力。另外,还有一些团场处于新疆的大中城市或重要的工矿区周围,是典型的城郊型团场,可以享受到新疆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兵团应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面整合这些团场的力量,并延伸到与之相邻近的贫困团场,以大的垦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中长远发展战略,组建大型产业集团,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分工,既避免这些团场、垦区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又整合它们的优势资源,参与新疆、全国甚至世界大市场的竞争,推动这些团场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增强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非贫困团场的最大优势是种植业水平高。而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单位面积的产量与产值是有限的。为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应当说走扩大耕地面积之路是一条重要的选择。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面对这一变化,在新疆这样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过去以简单的大规模水土开发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可取,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而团场要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为确保这一发展速度,团场应利用自身已有的优势,突破兵地之间地域性的限制,进入地方农村,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尊重农民愿望的基础上,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或雇佣农民为农业工人方式,进入周边农村,整合农村的土地,从而走另一条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来发展自己。国内其他垦区如黑龙江、广西等农垦通过走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促进垦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农民收入的快速发展和所在地农业的现代化模式,值得兵团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中央早在2007年,就要求兵团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的“三大基地”,使兵团成为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在“三大基地”建设中,非贫困团场无疑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要走在全兵团的前列。对于兵团来说,不断增强带动新疆各民族收入提高的能力,尤其是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实现新疆社会的长期稳定,是兵团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走集团化的道路,组建大型农业产业集团。非贫困团场要在兵团的统一布局下,突破师、团利益格局,大力整合现有农产品资源和相关品牌,用市场手段做强这些品牌,做大做强兵团的农字号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在此基础上进入周边农村收购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从经济发展上为农民提供看得见的实惠。二是突破绿洲经济意识,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非贫困团场呈片状分布在新疆各地、州境内,是当地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破封闭运行的格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争取当地政策的支持,促进双方融合发展。三是要大力研发农业新品种,坚持推广新技术。兵团要发挥几十年来形成的农业优良品种的优势,继续在非贫困团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大力推广适合地域自然条件需要的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实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形成经济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加快发展,并进而在周边农村产生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以一产为基础推进团场工业化

非贫困团场之间经济发展的基础、实力、潜力存在较大差距,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突出重点原则、适度跨越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技术领先原则,有选择性地推动团场工业发展。由于农产品加工业是把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和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技术服务、能源、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和带动就业。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团场第一产业强特别是种植业强的优势,以建设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促进新型农工合作组织为重点,围绕棉花、果蔬、畜牧、良种、中草药加工等,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团场为基地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团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区域性主导产业[4]。从而突破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做到人有所长、长有所用,充分发挥其才智,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交换制度,平衡团场的人才结构;重视科学技术在扶贫中的作用,要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到团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团场建设中发挥科技研发、培训、推广的作用。团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在开发中的带动作用,对为团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对一些团场发展需要的独特人才,应采用市场的手段,强调用好其“智”即可,不一定要用行政等手段将其束缚在团场。

(四)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一是指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二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在生态系统能承载的范围内进行,三是指要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相互促进[5]。大多数非贫困团场基本处于沙漠、荒漠边缘地带,处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的“三带一线”重点功能区域建设和保护上,即准噶尔盆地南缘综合防护林生态带、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防风固沙生态带、塔里木盆地绿色走廊综合防护林生态带和西北部边境防护林生态线,属于国家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但这些团场又是兵团团场中发展条件最好的团场,这既反映了非贫困团场生存条件的恶劣,又突出了它们对于兵团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两难的选择中,非贫困团场应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努力提高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加大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增强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应根据有关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该类团场的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团场的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及提供生态补偿提高团场居民收入,提供教育、医疗保障增加团场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提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解决团场在这些方面的负担。而对于非贫困团场自身来说,也要自觉地把发展融入到新疆整体生态建设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去,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促进团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12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537-558.

[2]朱新祥.关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0,(2).

[3]马惠兰,蒲春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问题[J].实事求是,2006,(5).

[4]王小平.兵团维稳戍边能力探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0,(6).

[5]王萍萍.从八个方面推进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N].中国信息报,2005-10-01.

(责任编辑:李平)

Development Thought of Non-im poverished Farm s of XPCC

WANG Xiao-ping1,LIU Yu-xin2
(1.Party School of XPCC of C.P.C,Wujiaqu 831300,Xinjiang,China;
2.School of marxism,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Among the 176 farms of XPCC(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79 are non-impoverished farms w ith better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an the poverty-stricken ones.However,due to the restrictions such a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 on,the development of non-impoverished ones also faces many problems.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radiating drive,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recruiting as well as cultivating more talents and promot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momy and ecology should be made in light of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far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impoverished farms.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XPCC);non-impoverished farms;development thought

F327

A

1671-0304(2014)03-0007-05

10.13880/j.cnki.cn65-1210/c.2014.03.008

2014-02-1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兵团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中的特殊作用研究”(11AMZ001)。

王小平(1967-),男,湖南湘乡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屯垦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团场兵团新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10个团场摘掉“穷帽子”
团场的冬天
兵团在
新疆多怪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第七师主要团场耕地养分现状分析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