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宽运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经验举隅
2014-04-03杨运宽
袁 林 吴 曦 杨运宽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杨运宽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5批全国老中医专家,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载,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运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思路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认识
今人在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时,常拘泥于前人经验,将其辨为肝经郁热或湿热壅滞,每每以龙胆泻肝汤或除湿胃苓汤下之,虽有一定效果,但疗效往往并不理想。杨运宽教授通过对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表现的总结和研究后指出:此病急性期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热毒侵袭肝脉,并与机体卫气相互搏结于腠理之间,继而肌肤出现水疱,火毒热邪灼伤肌肤则痛甚。
2 用药分析
杨老认为龙胆泻肝汤过于苦寒,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三药泻火,木通、泽泻、车前草利湿,此方引下药颇多,易伤正气;除湿胃苓汤泻火之力太弱,方中苍术、厚朴、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滑石多为燥湿利湿之剂,而肉桂性温燥、恐易使火热邪毒加重,且此方内无一味清热解毒药物;此病虽病位在肝,但在其他非肝经循行部位亦可发生,同时此病在临床表现方面常常两症兼夹,需要加以引经药或两方合用以及加入相应的引经药,因此尽管此法在临床使用上应用广泛,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杨教授经过对古方的提炼和筛选,应用《东垣试效方》里的普济消毒饮治疗此病此证,处方主要由黄芩、黄连、板蓝根、连翘、升麻、柴胡、牛蒡子、玄参、马勃、薄荷、陈皮、僵蚕、桔梗等药组成,所针对的病因病机为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所致的憎寒体重,进而出现头面肿、目闭、口舌干燥、咽喉不利,病情进展迅速的大头瘟。后世医家常用之治疗病机相类似的痄腮、丹毒、风热乳蛾、小儿高热、痤疮等疾病。在通过对中医古今方药进行归纳总结,并综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杨老发现普济消毒饮亦可以用于治疗急性期任意征型的带状疱疹。他指出:此病和大头瘟同为邪热侵犯机体,而且两病病位均偏表,前者为肌肤、后者为头面,而此方兼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除湿的功效,故选用此方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甚为妥当。同时,他也指出:在治疗慢性期带状疱疹时,由于疱疹已消、属邪去正衰,火毒瘀滞于肌肤,故不适宜继续用药,但却可根据辨证继续使用柴胡疏肝散和桃红四物汤等治疗。
在处方上,方中以黄芩、黄连清泻郁结的火热毒邪为君;板蓝根、马勃清热解毒为臣;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风清热,陈皮理气,玄参养阴生津为佐;桔梗、升麻、柴胡为使,助卫气透达外邪,使湿邪从外而解。再辨证加减,佐以安神、止痛、益气等中药,目前已治疗100余例患者,均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3 病案举隅
赵某某,女,64岁,2013年3月23日初诊,主诉:5天前无明显诱因左胸胁部出现水疱并伴剧烈疼痛。目前患者疼痛呈持续性,并伴夜间阵发性加重,伴反复入睡困难、易醒,纳差,二便调。查体:左T11-12肋间神经分布范围内大量簇状水疱、水泡周围皮肤呈暗红色。舌尖红、苔白腻,脉弦细。辨证:热毒侵袭,水火搏结。治法:清热解毒,升阳散火。遂处方:薄荷10g,桔梗10g,牛蒡子10g,马勃10g,僵蚕10g,玄参15g,连翘15g,板蓝根15g,柴胡10g,升麻10g,黄芩10g,黄连6g,牡丹皮10g,首乌藤30g。瓜蒌皮15g,红花5g,甘草6g,5剂。3月30日二诊,诉腰胁部水疱已结痂,疼痛明显减轻,无入睡困难,后在原方中去首乌藤,调整黄连5g,僵蚕5g,板蓝根10g,共3剂。随访患者诉疼痛消失,后无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