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
2014-04-03胥庆华刘贯龙
胥庆华 刘贯龙
(聊城市人民医院·252000)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近年来,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新药品、新剂型不断问世,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面对众多的中成药,临床医师如何正确选择、辨证施治?只凭简单的说明书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更恰当的指导中成药的治疗。笔者结合临床经验,主要从中医理论探讨中成药的辨证体会。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中医文献中没有冠心病的病名,对本病的论述散见于“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胸痹心痛”、“卒心痛”、“久心痛”等各篇,直至《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将其命门为“胸痹心痛”。
《内经》时代多倡导风寒外邪致心痛说,《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五味》:“心病宜食薤”,认为风寒邪气易阻滞脉络,血脉不通而痛,并提出通阳散寒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心痛”的病名,并进行了专篇论述,对其病因病机做了高度概括:“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提出“内寒致心痛说”,发展了《内经》理论,创制经典方剂“胸痹九方”,开胸痹心痛辨证论治之先河。《诸病源候论》指出:“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宋元时代,芳香温通之剂为医家常用,苏合香丸即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刘完素提出“热厥心痛”,与现代的“热毒学说”暗合。明清时期多辨气血,王肯堂认为“凡治诸般心痛,必以开郁行气为主,此其要法也”,陈修园认为“痛不通,气血壅”,以行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丹参饮、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至今为临床常用。
2 中医辨证分型
1980年5月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将冠心病分标实、本虚两类,标实为痰浊气滞、痰浊血瘀、痰浊偏寒、痰浊偏热四型,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等证。1987年上海全国中医急症研究会修订胸痹心痛诊疗规范分: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心血亏损、痰浊闭塞、心血瘀阻、寒凝气滞型六型。199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青岛会议上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分标实、本虚两类,标实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四型,本虚为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阳脱四型。1994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心血瘀阻、寒凝心脉、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肾阴虚、心肾阳虚六型。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心绞痛分为心血瘀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心脉、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八型。新版《中医内科学》分为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血痹阻、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七型。
3 中成药的辨证施治
3.1 寒凝心脉
临床表现:卒然心痛,感寒痛甚,心痛彻背,伴胸闷气短,心悸,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紧。
治则:芳香温通,散寒止痛。
常选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组成:麝香、人参提取物、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冠心苏合丸组成: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青木香。寒邪内闭是胸痹心痛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上述两种中成药具有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的作用,临床上起效迅速,疗效显著。麝香保心丸含有麝香、肉桂、蟾酥,辛温作用较强;冠心苏合丸行气止痛效果显著。但二药均为治标之品,不宜久服,以防耗气伤阳。
3.2 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心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臂内侧,伴胸闷心悸,舌紫暗,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常选中成药: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复方川芎胶囊、银杏叶提取物、血塞通片。速效救心丸组成:川芎、冰片。复方丹参滴丸组成:丹参、三七、冰片。通心络胶囊组成: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制)、酸枣仁(炒)、冰片。复方川芎胶囊组成:当归、川芎。速效救心丸和复方丹参滴丸常用于胸痹心痛急症,止痛效果迅速,应中病即止,因冰片为“凉开之品”,体质偏寒之人不宜久用。《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诸病源候论》:其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叶天士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通心络胶囊多虫类通络之品,行瘀搜络之功较强。复方川芎胶囊,出自《删补名医方论》“佛手散”,原书主治:“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本药以活血化瘀为主。
3.3 痰浊闭阻
临床表现:胸闷如窒而心痛微,伴体胖多痰,肢体困重,纳呆便溏,舌体胖大而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则:通阳泻浊,豁痰宣痹。
常选中成药:冠心胶囊、瓜蒌片、心通口服液。冠心胶囊组成:红参18g,田七粉10g,法夏12g,竹茹12g,橘红6g,茯苓15g,枳壳6g,甘草6g。心通口服液组成:黄芪、党参、麦冬、何首乌、淫羊藿、葛根、当归、丹参、皂角刺、海藻、昆布、牡蛎、枳实。冠心胶囊是名老中医邓铁涛的经验方,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强调“心脾相关”、“痰瘀相关”,主张从脾论治冠心病,全方益气化痰,活血通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通口服液增加了益气、活血的药物,并且祛痰散结的作用较强。二药均适用于气虚痰阻的冠心病患者。瓜蒌片是单味瓜蒌的浸润膏,豁痰作用显著。
3.4 心气(阳)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而痛,动则益甚,伴自汗,面色苍白,神倦畏寒,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迟。
治则:益气温阳,活血止痛。
常选中成药:振源胶囊、活力源胶囊、补心气口服液。振源胶囊组成:人参果总皂苷。活力源胶囊组成:人参茎叶总皂甙、黄芪、麦冬、五味子、附片。补心气口服液组成:黄芪、人参、石菖蒲、薤白。三者相较,振源胶囊用于单纯气虚的患者,证见心痛,伴体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活力源胶囊用于偏于阳虚的患者,证见心痛,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补心气口服液用于气虚湿盛的患者,证见:心悸而痛,伴体倦乏力,身体困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
3.5 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心痛憋闷,伴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而欠润,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常选中成药:滋心阴口服液、生脉胶囊、心元胶囊、参芍通冠片。滋心阴口服液组成:麦冬、赤芍、北沙参、三七。生脉胶囊:人参、麦冬、五味子。心元胶囊组成:制何首乌 丹参 麦冬。滋心阴口服液和心元胶囊滋阴活血作用较强,生脉胶囊,源于“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作用,活血化瘀的效果欠佳。
3.6 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心胸满闷而痛,伴胸胁胀满,善太息,唇舌紫暗,脉细弦。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常选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心可舒胶囊、黄杨宁片、乐脉颗粒。血府逐瘀胶囊组成:桃仁(炒)、红花、赤芍、川芎、枳壳(麸炒)、柴胡、桔梗、当归、地黄、牛膝、甘草。心可舒胶囊组成:山楂、丹参、葛根、三七、木香。血府逐瘀胶囊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称全方具有“血化下行”的功效,治“忽然胸疼”。心可舒胶囊中有葛根,《神农本草经》记载:诸痹,起阴气。现代研究表明葛根能扩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为心血管内科常用药。
3.7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胸闷而痛,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舌淡紫,脉弱而涩。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常选中成药:诺迪康胶囊、益心舒胶囊、养心氏片、正心泰胶囊、芪参益气滴丸、步长脑心通、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舒心口服液、冠通灵、通冠胶囊。益心舒胶囊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养心氏片组成:黄芪、党参、丹参、葛根、淫羊藿、山楂、地黄、当归、黄连、延胡索(炙)、灵芝、人参 甘草(炙)。 芪参益气滴丸组成: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步长脑心通组成:黄芪、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乳香(制)、没药(制)、鸡血藤、牛膝、桂枝、桑枝、地龙、全蝎、水蛭。银丹心脑通软胶囊: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绞股蓝、山楂、大蒜、三七、天然冰片、植物油、山梨酸、蜂蜡。诺迪康胶囊主要成分是单味藏药红景天,《中国药典》红景天主治:气虚血瘀,胸痹心痛。益心舒胶囊与养心氏片相较,养心氏片含有淫羊藿、地黄、灵芝,补肾作用较强而活血作用减弱。芪参益气滴丸方义出自“丹参饮”,活血作用显著,由于剂型的改进,疗效迅速。步长脑心通胶囊,由补阳还五汤加减,通络作用较强;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均是“心脑同治”,但后者补气作用较弱。
4 小结
对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我们不仅要看到现代循证医学研究的成果,更要熟知中成药的成分,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不可只“辨病”而不“辨证”,避免盲目使用中成药,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3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