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4-04-03刘建华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文明

刘建华

(河南城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河南平顶山467036)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特别是河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对中原经济区的一项重要战略定位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由此显现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弘扬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原文化,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中原及中原文化的内涵简析

对中原文化的内涵进行概括,首先要明确中原这样一个核心概念。中原一词原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最早见之于《诗经·小雅》,其中有“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这里的“中原”显然有“原野”、“原中”的含义,并没有特殊含义,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域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形成。自春秋战国以降,历经两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已经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地域概念[1]。作为一个地区出现的中原虽然在不同朝代涵盖地区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区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的中原地区更多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周边的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这和中原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大体一致,而中原经济区使“中原”有了最新的明确的范围和界限;狭义的中原地区则专指河南省。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开始,数千年间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夏、商等二十余个朝代在此定鼎建都,洛阳、开封、郑州和安阳等古都更是蜚声海内外,独占中国八大古都的四席,再加之中华帝都濮阳、南都帝乡南阳、华商之都商丘、曹魏故都许昌、郑韩故都新郑等古都,古都数量更是位居全国之冠。在这片热土上,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博大精深,特别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传统中国的经济支柱——农耕、传承血缘并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的姓氏等等作为文化形态都是在这里起源并发扬光大的。另外,河南还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河南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的缩影[2]。其实,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其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基础性和辐射性,是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

2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活力

从目前发掘最早的新郑裴李岗文化开始算起,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已绵延8000年之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中原文化中不仅有经史典籍、法律制度等客体形式的内容,而且也有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和思维模式等主体形式的内容,其主客体兼具的特点,这对于弘扬中原文化是比较有利的。弘扬中原文化,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通过一定的贴近实际的方式和行之有效的载体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等三个层面有足够的认知,强化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华儿女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始终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并达到较高的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动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种精神动力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层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化为一种民族感情,一种延绵不绝的文化情结[3]。正是这种文化情结,为我们以弘扬中原文化为契机,增强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2 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如前所述,中原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原文化产生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三平”精神,这是河南精神的生动表述和崭新概括,另外还有郑州精神、洛阳精神、平顶山精神等等。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的强有力助推器。我们要以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为依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文化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切实推动本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4]。

2.3 有利于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质、昂扬向上的新时代人文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对于增强人们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开阔人们的眼界视野,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质、昂扬向上的体现时代风貌的人文精神,意义和价值非常重大。

3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传承与创新中原文化,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应作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中原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

3.1 加强对中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态,塑造了延绵不绝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和谐”、“人本”,进一步上升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重德守信”、“开放包容”,进一步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现在应着力于进一步挖掘和阐发中原文化的思想内涵并促使其实现现当代转型,比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等,通过这样的途径,维护华夏文明的基本元素,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现当代升华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5]。

3.2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现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7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项,这里可供挖掘上升的空间比较大,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与河南文化大省的地位明显是不相称的,应尽快推动少林功夫、太极拳、关公信俗、钧瓷烧制技艺等项目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依托现有的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3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国内外知名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另外,由于在中国人口最多的300个大姓中,多达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我们要把握好这一独特的难得的华侨华人根亲文化优势,举行丰富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等活动,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平顶山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等活动举办的都非常成功。

3.3 切实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为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实际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短板就是人力资源的培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与全国的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导致了人力资源培养的短板。因此,应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上加快步伐,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另外,要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为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3.4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考虑,我们应加快建设一定数量的国内外知名的富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基地,以此展现以中原文化为重要源头的华夏文明的无穷魅力,进而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得以切实发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有力推手,切实推动中原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格局。

3.5 坚持传承与创新中原文化与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紧密结合

在推进中原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在文化惠民工程中注重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觉服务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同时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以切实提升,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特别是要积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有效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二元化”的现状,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4 结语

传承与创新中原文化,存在着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活力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加强对中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切实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等五个方面着手,积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

[1]薛瑞泽.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J].寻根,2005(5):10-12.

[2]朱耀先,周海涛.试论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少林文化”为例[J].学习论坛,2013(3):62-65.

[3]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7.

[4]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弘扬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华夏文明[N].人民日报,2012-09-05(19).

[5]闻丽,李朝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理论月刊,2013(3):89-92.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文明
请文明演绎
沁园春·赞中原
漫说文明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