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打造精品文化都市

2014-04-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张 红

(沈阳大学 政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打造精品文化都市

张 红

(沈阳大学 政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介绍了城市文化建设出现商业城市、旅游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要素理念和发展模式。提出只有积极拓展城市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不断打造精品都市,才能够实现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

城市; 文化建设; 精品都市

“文化是城市的题中之义”[1]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城市发展进步的内在推动力量。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速,中国的城市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中心,城市的品味、风格、水平成为都市繁荣的新基点,城市文化彰显为精品都市高速发展的无形力量。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作用,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资源,不断探索发挥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与方法。

一、 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文化的摇篮,文化的舞台,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城市的灵魂 。”[2]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推进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不断规范社会秩序,强化市民文明程度,增进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城市整体的进步强盛。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内在地体现着人类文明特征和人类精神属性。事实证明,世界上现代化、城市化水平高的都市,都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城市物质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的文化层面上。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建设既可以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又能够决定城市人文精神、制度环境和文明程度,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它代表着一个城市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作用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今天的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社会单纯依附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现象,“文化通过增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影响、改善投资环境、拉动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而直接参与城市建设”[3],从而显示出后工业时代城市文化日渐凸显的价值和影响。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快速地从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飞速提升阶段。在这个经济上升期、矛盾多发期、心理焦虑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如何经营城市、发展城市成为当前面对的文化焦点问题。中国早期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给今天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难题,诸如城市生态失衡、城市文化断裂、城市管理混乱、城市精神陨落、城市面貌趋同等挑战,一直考验着人们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必须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认知、选择、实践上达成清醒共识,在城市文化塑造中找到适宜地区城市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规划、布局、对策,创造出现代城市的新生活。

二、 城市文化的多元模式建设

“城市文化是以城市为载体所形成的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4]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城市这三种文化能否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式文化形态,从而成为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城市韵味、城市情感。

目前,“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创新。由此,出现多样化的城市文化建设模式,商业城市、历史城市、旅游城市、宜居城市、休闲城市、家园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要素理念不断涌现,竞相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打品牌和主流序列,组成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发展风貌。

在多元城市模式建设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二是生态建设低碳文化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整体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城市是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今天中国城市建设正在逐步改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模式,开始走向经济与文化和谐、健康、同步发展的轨道。但是需要承认的是,目前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文化并不繁荣,二者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引起相互制约、滞后现象,因此,一些城市明确了“文化强市”战略,强调城市建设标准既有经济维度,又有文化标准,使城市文化建设的水平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并引领城市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我国城市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专家们预测,到2050年,将有75%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所以,许多学者把21世纪称为中国的“城市世纪”。但是,当前城市建设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病”令人们触目惊心,于是,“宜居城市”的新理念被关注和实施。宜居城市建设,不仅是建设适宜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建设人们文化素养积淀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生活品质、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家园城市、绿色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显现了人们热切希望把城市打造成自己理想宜居家园的目标期许。2007年我国建设部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提出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六条评价标准,对“宜居”理念做出了一个权威的界定。“宜居评价标准”特别强调了发展创新生态文化的要求,当代城市建设需要认真反思城市生态建设问题,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必须考虑生态的承受能力和资源平衡,要树立节约能源、简约消费、爱护环境意识,确保关爱生态环境的行动成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 精品文化都市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是城市存在的支柱与标志,精品都市建设必须深入思考城市文化特色和人文特征,彰显文化内涵与价值。

(1) 准确定位城市文化主题,明确精品都市品牌,以强化城市发展方面,催生城市居民对于居住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摇篮,是城市文化承载、传播、表现的载体和中介,而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与内轴,是城市生命、标识、名片的代表,城市只有具备鲜明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特征,才能够形成独特的城市发展模式,表现城市自身的风格形象,进而以特殊的城市个性树立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市场经济中,商品需要以“品牌”打造形象,增加市场份额。“品牌”对于城市而言,就意味着实力,意味着生存,它是精品都市未来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支撑力。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品牌意识,着眼于未来,抓住文化特色。所以,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就必须立足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深层次挖掘城市自身文化底蕴,使之融入城市建设血脉当中,把握城市建设发展脉络,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培养城市精神,在艺术性、文化性、个体性上下工夫,避免“千城一面”格局。同时,围绕一定的城市文化定位,奠定城市文化基调,构建城市文化主题,引导城市管理,规范城市道德文明素养突出城市文化核心规范,促使人们的行为举止、文化修养、文明道德风尚等都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品位,树立居民共同的群体性文化追求,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

(2) 科学规划城市文化体系,整合各层次文化因素,把历史性、现实性与前瞻性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

城市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建立科学完备的城市文化体系,使各种文化要素形成良好、共赢、相互依存的文化关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一般说来,城市文化格局包括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它们中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其中的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和未来因素,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体系之间的有机结合与顺畅运作。

① 要夯实城市的物态文化,注重社会环境的作用,把城市自然格局、建筑格局与物质景观协调起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外观形象设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讲究和谐、美观、生动。②建立健全城市文化政策制度,合理整合统一城市的政治准则、法律条款、道德理念等各种规范,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文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及优化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发展战略,使城市文化朝着良性的高级化方向发展。③有效规范城市居民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日常习俗言行,使民众在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法制纪律等方面的整体素质提高,从而自觉履行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形成城市独具特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④有序协调发展统和城市居民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内在规定性,满足大众精神诉求,增强居民城市文化的主体感受,强化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以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3)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倡导现代绿色都市建造,推动城市文化内涵、文化规划、文化路径创新,营造城市和谐生态文化氛围,实现绿色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应该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首要出发点。城市的形成是人类自然的聚居发展过程,人从乡村到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当生产力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城市的功能就从生存逐渐进入经济框架建构阶段。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城市现代性病症逐渐显现,在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时候,人本身被湮没在经济资本的逻辑之中,城市就成为工业经济的代名词,人们以自身强大的科技力量改造着自然,一定程度上短期经济利益行为也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人与自己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愈行愈远,人失去了自我。

新世纪科学发展成为人类共识,在当代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下,人类开始重新探寻城市发展方式,城市的建设也逐渐进入类文化功能时代,生态文化成为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内在动力,人们开始尊重自然,致力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性成为的基础和必然选择。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从保护城市生态健康的原则出发,抓住营造生态城市主题,加快实施生态城市新战略。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历史积淀与商业开发、新城与旧城、多样性与整体性、本土性与世界性、品味性与生存性、生态取向与经济指标各种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友好、协调、稳定的良性发展关系,既保留城市文化的历史根基,又注入现代文明的新鲜血脉,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发展思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文化体系协调性及经济效益盈利性的和谐统一,以此引领城市健康成长,使得城市成为人类宜居的幸福港湾。

(4) 充分发挥城市地方优势,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以城市文化产业开发为突破口,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拓展城市文化功效,实现实力精品都市建设。

现代化都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方面的较量,更多展现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对决。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6],其中文化生产力指的就是依托不同的文化产业,生产出各种文化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精神文化生产的物化表现,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重要的一环。文化产业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借助物质产品和商业服务的形式,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今天,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支柱性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基点。所以,文化产业开发和结构升级就演变成城市文化建设追逐的热点。

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全面、系统开发,完善文化产业链;培育优秀的文化企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值效能;创造良好的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围绕创意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园区式、集群化发展规模;加大文化原创技术研发力度,扩大自主原创品牌的扶持和营销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精品,发挥文艺作品巨大的社会效益,引导社会民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同、选择和践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创新文化市场配置机制,加大政府资金、技术、土地投入,完善税收、贷款等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共赢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城市文化承载和映照了城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它是城市生命的内核。实践表明,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寻城市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如此才能够实现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

[1] 刘曙光. 为《城市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而序[J]. 云梦学刊, 2012 (1):154-155.

[2] 刘建芳. 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特色的塑造[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56-60.

[3] 杜英. 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5):23-25.

[4] 吴宏放,赵文广. 加强城市文化发展的对策思考[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3(4):61-70.

[5] 贺善侃. 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学习型城市[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1):101-106.

[6] 余晓曼.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 当代传播, 2011(2):83-85.

【责任编辑张耀华】

AcceleratingConstructionofUrbanCultureandBuildingQualityCulturalCity

ZhangH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concept and mod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e are introduced, such as commercial city, tourism city, livable city, ecological city, etc.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oal of city construction, prosperity and grandness through culture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actively expanding the paths and methods of urban culture and constantly creating the quality city.

c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quality city

2013-12-07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3-315-5-05)。

张 红(1968-),女,山西汾阳人,沈阳大学教授。

2095-5464(2014)05-0704-04

G 124

: A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