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待视野观照下毛泽东诗词的意象英译

2014-04-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译本英译视野

朱 琦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期待视野观照下毛泽东诗词的意象英译

朱 琦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选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概念探讨毛泽东诗词中意象英译的有效途径。从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指出英译毛泽东诗词意象首先应尽可能再现其艺术美,同时需努力保留其政治内涵,尽力再现原作将政治融入意象的巧妙手法。并结合读者的定向和创新期待,分类探讨不同意象的处理方法,旨在给毛诗意象的英译提供新的启示。对关注读者地位和建立客观全面的翻译批评观也有积极意义。

毛泽东诗词;意象翻译;期待视野;定向期待;创新期待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又是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诗杰。毛泽东诗词以其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意象的创造是毛泽东诗词语言风格和美学特征的集中反映,毛泽东诗词也因此堪称“当今最为成功的‘东方大意象诗’”[1]。因此,毛泽东诗词当中意象翻译的成败,是关乎毛泽东诗词风格传译的关键。但目前研究毛泽东诗词意象英译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研究者主要探讨的是毛泽东诗词中个别典型意象的传译问题,如“山”“水”“天”的英译[24];还有少数硕士毕业论文以此为题,以“三美”为标准,分析归纳不同译本对分类意象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5];或是将重点放在毛泽东诗词文化意象的翻译上,旨在比较和探讨不同译本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情况,试图探寻一些规律性现象[6]。然而这些研究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诗词意象的英译;对意象英译的评价多为主观印象式,缺乏相对客观的尺度;多是以译本为中心,忽视了译语读者的地位;强调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的文学特征,忽视其深层次的政治内涵。鉴于此,本文借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探讨毛泽东诗词意象英译的有效途径,旨在给毛泽东诗词意象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一、接受美学与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60年代,在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的基础上,以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为杰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创立了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才具有意义。接受美学使得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了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姚斯认为读者解读文本之前就存在一种“先结构”(pre-structure),一种潜在的对作品意义的期待,即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当读者阅读文本时,这种期待视野能“唤醒对已读过的作品的回忆,把读者带进一定的感情状态,并随着作品的开端引起对‘中间和结尾’的各种期待”[7]。它既使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成为可能,又要求作品具备一定的欣赏价值。

在阅读中,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起着两种相反相成的类似于同化与顺应的作用,那就是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8]。

定向期待在功能上起着选择、求同和定向的作用,它还往往表现为一种习惯倾向,它以一种无意识的习惯的方式支配着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定向、选择和同化。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在心情上表示为一种预测,一种先有某个隐秘答案而企图从作品中得到证实的希望,在性质上是读者全部生活、审美、文学经验积累的调动、组合。

创新期待是期待视野中包含的与定向期待相反的、对立的方面,它不断打破习惯方式,调整自身视界结构,以开放的姿势接受作品中与原有视界不一的、没有的、甚至相反的东西。几乎没有一个读者会纯粹喜爱毫无新意的陈词滥调,创新倾向在生产和消费方面都表现为一种“喜新厌旧”、追求新意的心里欲求,这同样体现在文学消费即阅读中。

作为阅读的前结构,期待视野正是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的对立统一。如果文本中有一些读者定向期待所没有或与定向期待不同、对立的成分,那么原视野与作品之间就会形成审美距离。如果这种距离过小,读者会失望,失去阅读兴趣;如果这种距离过大,作品的先锋意识太强,那它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也难以融合,理解出现困难,读者便会对作品趋于漠然或厌恶,从而抵制接受。所以说,一部作品是否受读者欢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者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判断是否准确,对作品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把握是否得当。总的说来,要使文本受到读者的欢迎,文本一方面要照顾读者的定向期待,保证作品易于接受理解,同时也要满足读者创新期待,尽可能丰富其审美经验及生活经验。

二、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分析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双重的“阅读”过程,译者首先作为读者阅读原文,然后根据心目中期待读者的阅读情况决定其翻译策略。因此,接受理论,特别是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对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启示。译本读者是否能在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判断是否准确全面,是否充分考虑其定向期待,是否激发了读者的创新期待,译本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把握是否适当。因此,毛泽东诗词译者在翻译前首先要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主体性,在全面分析研究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合适的审美距离,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译本。

下文将首先探究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分析毛泽东诗词中,特别是其意象方面,能激发译本读者创新期待的新鲜元素,在此基础上探讨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才能保证最佳审美距离,丰富读者的审美体验。

(1)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更多知晓的是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毛泽东,而非诗人毛泽东。相对于毛泽东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贡献和才能,西方读者对他在诗歌领域的艺术成就和在中国诗坛上的丰碑地位却相对陌生。在他们看来“一个领导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领袖,竟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真是不可思议”[9]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毛泽东的诗人身份相对新鲜陌生。一部出自杰出政治家之手的文学作品格外具有吸引力,他们“尤其期待看到‘大国领袖’笔下的文字”[10]。音美、形美、意美成就了毛泽东诗词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其中的意美集中体现在意象美之上。因此,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成功再现毛泽东诗词的意象美,是保留毛泽东诗词艺术价值,满足译本读者的创新期待的重要前提。

(2)毛泽东诗词中不乏对祖国壮丽河山和秀美风光的描绘,但这些描写的文字后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内涵,正如辜正坤所说:“毛泽东的每首诗作都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11]。“毛泽东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诗词艺术,但赋予了政治和革命的内涵”[10]。毛泽东用诗歌形式表达政治革命理想的手法在大多数西方读者那里并不多见,“一个泱泱大国的革命领袖,将革命生活、革命理想和革命理念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这在历史上恐怕是前所未有的”[10]。而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政治观点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译本中保留毛泽东诗词的政治特色,再现作者将政治融入诗歌、融入意象的具体手法,是成功保留文本特色,满足译本读者的创新期待的重要步骤。

因此,充分考虑到译本读者关于毛泽东诗词的期待视野,译者在英译毛泽东诗词时,首先应尽可能再现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形式,特别是意象美,同时也需努力保留毛泽东诗词的政治色彩,尽力再现原作将政治融入诗歌意象的巧妙手法。下文将进一步结合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分类探讨毛泽东诗词中不同意象的处理方法。

三、译本读者关于毛泽东诗词意象的期待视野及意象英译

1.创新期待与保留象征意象并加注

毛泽东诗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诗词中没有一处直接描写政治形势,而是把强烈的政治情感寄托到自然景物等意象的描写上,托物言志。“毛泽东以诗词的形式描写自然景观,在不经意间间接表达其政治理念。”[10]毛泽东用意象方式表达政治观点的巧妙手法在西方读者看来是新颖独特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10],保留这些意象能够充分激发译语读者的创新期待。“毛泽东诗词没有一处是教条式的口号和宣传,诗词用意象描绘了一幅宏大的中国革命的画卷。”[9]“在别人笔下可能是口号式的作品,在毛的笔下却幻化成一首瑰丽畅想诗。”[10]

尽管毛泽东诗词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诗词中却没有诸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本侵略者”“红军”“无产阶级革命”等字眼。诗人毛泽东用艺术的形式表现政治,借用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政治思想具体化,这也符合其个人的艺术思想。他提倡:“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同时,“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在延安座谈会讲话》正如辜正坤所说,“与其说毛泽东将诗歌‘政治化’,不如说他将政治‘诗歌化’了”[11]。试看毛泽东于1962年所作的《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2]。

辜正坤译文:

Catkin-like Snow whirls while winter clouds hang low,∥All of a sudden so many flowers fade or die in woe.∥In the skies cold waves roll on,swift and strong,∥On the earth warm breeze gently fans and moves along.∥Only heroes can drive leopards and tigers away,∥No brave men would fear wild bears today.∥Plum blossoms like whirling snow scattered in the sky,∥While flies seasonally freeze and tragically die.[11]

诗名“冬云”暗指1962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曾经面临的严峻形势,苏共赫鲁晓夫集团及其追随者接二连三发表演说和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掀起大规模的反共反华的大浪潮,同时国内连遭自然灾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毫不畏惧,与反动势力开展了坚决的斗争。诗中“万花”暗指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寒流”比喻苏联反华反共的修正主义,“暖气”暗指正在积蓄的共产主义力量,“虎豹”指帝国主义,“熊罴”暗指修正主义,“梅花”指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苍蝇”象征反革命势力面前投降变节的假马克思主义分子。诗人借助象征意象,表达中共在恶劣环境下坚强的斗争意识和必胜的信心。辜正坤[11]、赵甄陶[13]、Engle[10]几位译者在其译本中不仅成功地保留了象征意象,还在译诗后为读者附上若干条详细的译注,帮助读者了解诗词背后的政治背景和意象的寓意,但许渊冲的译本却没有提供任何译注。相比之下,前几位译者更胜一筹,在保留了原文象征意象的基础上辅以详细译注,更完整地再现了毛泽东在诗中用意象传递政治思想的巧妙手法,充分的激发了西方读者的创新期待,丰富了毛泽东诗词译本的审美价值。

2.创新期待与再现意象叠加

毛泽东诗词中也不乏意象叠加。意象叠加拼接浓缩名词意象,省去诸多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表面上看意象间有空白脱节,实际上这些空白延长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过程,高度的诗化语言言约义丰,增添了审美价值。庞德曾直译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叠加,译文与英语常规语法相异,《泰晤士报》的评论员颇为吃惊,“从奇异但优美的汉诗直译,能使我们的语言受到震动而获得新的美。”[14]。可见,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叠加能给西方读者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此外,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译本中如能恰当处理,定能充分激发译本读者的创新期待。试看《十六字令三首》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12]。

外文出版社译文:

Mountains!∥Like great waves surging in a crashing sea,∥Like a thousand stallions∥In full gallop in the heat of battle.[15]

许渊冲译文:

Peaks,∥Turbulent sea with monstrous breakers white,∥Or galloping steeds∥In the heat of the fight.[16]

原词中“山”“倒海翻江”“万马”之间并无关联词语,三个意象词之间句法关系不明确,词中的意象是内在的、与诗的固有情绪相联系的意象群体,是一种情景的合一,是诗的意境。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在诗人眼中,寂静的山脉变成了澎湃的碧涛,没有生命的山脉变成了奔腾的骏马。这种倒海翻江的气魄和奔腾急骤的态势,正是红军的真实写照。几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几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提供读者深远、隽永的想象和思索,扩大诗歌的内涵。遗憾的是,外文社版译文中用“like”将三个意象连接,将隐含的意象关联和诗词意境显化,丢失了原文的意象叠加。相反,许渊冲的译本成功的再现了原作中的意象叠加的关系,给读者想象和补充的余地,同时再现了意象叠加这一手法,刺激并满足了读者的创新期待。

3.定向、创新期待与保留典故意象并加注

毛泽东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意象蕴含丰富的典故,在诗中借以“言志”。这部分意象为中国文化所独有,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是新鲜的元素,刺激激发了西方读者的创新期待。但这一部分意象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中文里暗含的联想意义”[10],如果译本单纯保留这一部分意象不加任何解释,读者可能因为审美距离过大而不知所云,甚至放弃阅读,因此处理这部分典故意象时译者除了激发读者的创新期待,还要充分考虑其定向期待。试看《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两句: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12]

许渊冲译文: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n,∥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16]

辜正坤译文:

Miseries and grievances are heard everywhere,∥For some a Millet Dream,for others a nightmare.[11]

1928年底,国内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混战不休,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一枕黄粱”是中国读者熟知的典故,此处诗人借用典故,讽刺野心勃勃的军阀独霸中国的幻想,到头来只是“黄梁未熟,美梦已破。”然而许渊冲的译本中放弃了意象的传译,将典故意象的寓意直接阐明,将原作中巧妙暗含的政治内涵直叙出来,忽视了读者的创新期待,丢失了原有的审美价值。相反辜正坤译本完整保留了原作的典故意象,再现了诗人用意象表达政治观点的巧妙作法,激发了读者的创新期待;此外,充分考虑读者的定向期待,在诗后附上诗作的政治背景及典故寓意,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文里暗含的联想意义。通过保留典故意象和加注的方法,辜正坤兼顾了译本读者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保证了译本和读者的最佳审美距离,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4.定向期待与借用英诗意象

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其中一些是译本读者原有视界所没有的或与定向期待不同、对立的成分。如果采取字面直译,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很难容纳、接受或同化,读者也因此很难感受原文的意象美。直译的意象难以与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读者理解出现困难,甚至会引起误解。这种情况下,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本读者的定向期待,可以借用英诗中具有类似内涵的意象,缩小审美距离,尽可能再现原作的意象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有这样几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2]

词中的意象“鳖”,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淡水土鳖。晋代潘尼《鳖赋》有云:“有东海之巨鳖,乃负山而吞舟。”可见,意象“鳖”是可负山而吞舟之巨鳖,远非淡水中的土鳖可比。因此诗人用“九天揽月”和“五洋捉鳖”并列,用来暗指“世上”之“难事”。但辜正坤译本却将“鳖”直译成“turtles”[11],在译本读者看来“bringing down the moon from the ninth heaven”和“seizing the turtles in the Five Oceans”的难度绝无可比性,意象的原意无法再现;为了在译语中重现“五洋捉鳖”的艰难,许渊冲译本将其译为“the giant turtles”[16],似也牵强;而赵甄陶译本将原句译为“take leviathans from the seas away”,其中“leviathans”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通常被描述为鲸鱼、海豚或鳄鱼的形状。此处赵甄陶的译本充分考虑读者的定向期待,成功的借用译语文化中的意象,成功再现了原作的意象美。

四、结 语

毛泽东诗词中的意象具有双重特征,其完美的艺术形式下还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内涵。译本读者是否能在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充分考虑了译语读者的主体性,对其期待视野判断是否准确全面,是否充分考虑了其定向期待,是否激发了创新期待,译本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把握是否适当。基于对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全面分析,我们认为译者在英译毛泽东诗词意象时,首先应尽可能保留其艺术形式,再现象征意象、典故意象和意象叠加的审美价值,同时也需努力保留毛泽东诗词的政治色彩,尽力再现原作将政治融入诗歌意象的巧妙手法。只有在充分考虑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合适的审美距离,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译本。

[1]马连礼.毛泽东诗词纵横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180.

[2] 张智中.毛泽东诗词的静态意象及其英译:以“山”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

[3]陈晶晶.毛泽东诗词水意象的英译[J].怀化学院学报, 2009(9).

[4] 薛敏.毛泽东诗词中意象“天”的翻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4).

[5]张蓉.毛泽东诗词中意象的翻译[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6] 韩雯娟.毛泽东诗词五个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0.

[7]Jauss H R.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23.

[8]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206.

[9]Barnstone W.trans.The Poems of Mao Tse-tung[M]. 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2.

[10]Engle H N,Engle P.trans.The Poetry of Mao Tsetung[M].London:Wildwood House,1972.

[11]Gu Zhengkun.trans.Poems of Mao Zedong with Rhymed Versions and Annotation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3.

[12]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3]赵甄陶.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3.

[14]赵毅衡.远游的诗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229.

[15]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76:33.

[16]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39.

【责任编辑 田懋秀】

On Translation of Images in Mao Zedong’s Poems from Perspectiv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Zhu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is selected as the efficient path to approach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s in Mao Zedong’s poems.It recommends that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images should be preserved and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also be retained.By giving equal consideration to directed and creative expectations,it aims to explo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images in Mao’s poems,in the hope of bringing new hints to this field.It’s also of significance in calling attention to the target readers’status and developing a mor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Mao Zedong’s poems;translation of images;horizon of expectations;directed expectations;creative expectations

I 207.21

A

2095-5464(2014)04-0545-05

2013- 11- 06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2012SQRW071);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YQ008);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重点课题(2012sk204zd)。

朱 琦(198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工程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译本英译视野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居· 视野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