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陆战队寒区“补课”
2014-04-03
南方周末记者 张瑞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志勇
编者按
2014年3月,中国海军陆战队跋涉3200公里,从广东湛江来到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成建制赴寒区演练。
以往,中国海军陆战队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进行两栖作战训练,这次寒区演练无疑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先例,传递出海军陆战队正在成为应变各种不同环境的机动力量。
南方周末记者 张瑞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志勇 文|图
“01、01,三号警戒点附近发现小股‘敌人袭扰!”2014年3月7日晚,位于营区西边的外围警戒哨首先发现“敌”情。
当应急分队赶到,“敌人”却在夜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处警戒点的警讯却随即传来。
这是中国蓝军部队对远离大海的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欢迎仪式。实兵演练在他们踏上塞北的一刻已经开始。
2014年3月,中国海军陆战队自成立以来首次北上寒区成建制演练。超过3000人的海军陆战队从广东湛江出发,4天横跨7省,穿行3200余公里,来到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这是海军陆战队史上行程最远、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行动。
2014年3月中旬,陆战队迎来首次城市攻防对抗演练。
“蓝军想来就来、想打就打、想走就走。”陆战队一连长介绍,红蓝对抗没有剧本。所谓的蓝军,是北京军区某机步旅,被称为“磨刀石”。为了应对挑战,海军陆战队将炮兵、装甲步兵、步兵等十余个兵种组成了加强营,对蓝军据守的城市外围发起强袭。
依托坚固工事和强大的阵地炮火,蓝军成功遏制了第一波攻击。导调大厅态势图显示,红军伤亡“惨重”,一辆装甲车被击毁,数十人伤亡。
随着时间推移,靠着人数优势,红军突入蓝军防御阵地,攻防转入市区巷战。
从争夺滩涂、岛屿,到争夺楼道、街区,训练任务的变化,考验的是海军陆战队在复杂的陆地环境下与机械化敌人作战的能力。
就在几天前,陆战队员们对这新的环境,还远没有如此熟悉。
当身着荒漠迷彩服的蓝军出现时,陆战队员们还穿着自己的海洋迷彩服,在战场上不但无法隐蔽,还异常扎眼。在南方驾轻就熟的迂回战术同样失去了用武之地,与南部茂盛的植被可以充作掩护不同,荒漠一马平川,所谓的迂回,不过成了对方眼里的活靶子。
第一次实弹射击,以前百发百中的“神炮手”,头一炮就偏了几十米。高原光线强,没有基本的参照物,炮手测不出真实的距离,以往测距的经验无法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
更陌生的是酷寒的天气。
零下20℃,是陆战队必须越过的第一道槛。3月5日晨,训练第一天,温度降到两栖装甲步兵战车设计的最低温度。一辆装甲车在启动时,液压油管突然爆裂。驾驶员说,这是在南方从未遇到过的情况。
两天后,部队在零下13℃的野外进行轻武器实弹射击,弹药卡壳、瞎火率明显上升,子弹弹道偏低,就连戴的保暖手套也直接影响了陆战队员的枪感,导致命中率下降。
“极寒温度下装备的可靠性到底如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严寒中去寻找答案。”一位装备部门负责人坦言。
除了装备,寒冷对人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连续暴露在严寒中2-3小时,人的手部力量会降低20%至30%,一旦体温下降到32℃,人体就会麻木,失去判断力。
为了快速适应寒区作战,陆战队为此专门编印了《寒训指南》,细到喝水时舌头、嘴唇不能碰壶嘴儿,瞄准时脸贴枪托不能太紧……
对部队而言,“越恶劣的环境,越可能是战场”。
世界各国都力争将海军陆战队打造成一支全域作战力量,不仅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执行两栖作战,还要能在严寒等复杂环境下执行多种作战。
比如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特别舟艇勤务突击队”经常在白雪茫茫的深山丛林中进行“战斗下去、活下来”的生存训练;日本陆战队每年在八甲山雪中演练,单兵负重30公斤,拖着近200公斤的雪橇;美军在北极圈以南280公里处,则有专门的寒区作战训练中心。
中国海军陆战队史上的这第一次寒区演练,既是补课,也是新尝试。
这吸引了国际媒体与研究机构的关注。1980年代以来,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术演练集中在特种作战、岛礁作战和登陆作战,作战环境多为热带、亚热带的海岸地区和海岛,之前从未组织过在严寒恶劣条件下的针对性训练,也没有在严寒环境对武器装备进行过实际检验。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就认为,这次训练极不寻常,开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先例,“这符合中国新领导层大力加强军事训练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