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及防治措施
2014-04-03王松涛徐志强付廷红衣伟虹
王松涛,徐志强,付廷红,衣伟虹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潍坊 26102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平原区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逐渐衰退[1],尤其是城市建设中土石渣临时堆放、垃圾随意丢弃、大面积路面硬化等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现象[2]加剧了城市水土流失,导致城市河道淤积、尘土飞扬、内涝积水等[3-4]。笔者以潍坊滨海区为例,在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化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构建各分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以期为平原区城市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潍坊滨海区地处潍坊市北部沿海,介于东经118°53′—119°17′、北纬36°56′—37°17′之间,地势平坦,最高海拔3.7 m,为第四系全新统的海积地层,整体西南高、东北低,呈海岸地貌。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年均降水量581 mm,年均气温12.2 ℃。土壤类型主要为潮土和盐土,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 水土流失现状及成因
2.1 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
2010年潍坊滨海区有水土流失面积222.49 km2,占土地总面积(677 km2)的32.86%,见表1。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71.84 km2,其中微度侵蚀113.42 km2、轻度侵蚀32.84 km2、中度侵蚀25.58 km2;风蚀面积50.65 km2,均为中度侵蚀。全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456 t/(km2·a),年土壤流失量达32.39万t。
表1 2010年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量统计
潍坊滨海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为:①水土流失总量不大,但分布区域较广。特别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较分散,全面治理难度大。②水土流失强度整体不高,但呈加剧趋势。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74%,但是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多、扰动强度的加重,局部区域出现了中度侵蚀,少数施工集中地段甚至存在强烈侵蚀。③开发扰动强烈,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公路、电力设施、房地产等开发建设项目逐年增多,由于缺乏水土保持意识,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弃渣等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逐年加重。
2.2 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①降雨集中,侵蚀力强。降雨侵蚀力是水力侵蚀的主要动力[5]。潍坊滨海区降雨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并且多集中在一两次暴雨过程中,集中降雨极易形成快速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②林草植被覆盖度低、林相结构差。植被的覆盖度[6]、种类[7]、结构[8]等都会影响土壤侵蚀,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植被覆盖度。潍坊滨海区存在大量盐碱地,加上水资源条件较差,植被覆盖度<15%,覆盖度低且多为纯林,林相结构差,难以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2)人为因素。①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近年来随着公路和城市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的增多,人为扰动地表和土地资源的强度日益增大,对水土资源的破坏性日益增强,加之个别建设单位负责人水土保持意识淡薄,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造成水土流失加剧。②城市垃圾处理不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和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等随意堆放会阻塞河道、污染水源,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进而引发城市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类型分区
3.1 划分原则
①差异性与相似性相结合原则。同一分区内的地貌地形特征、地面组成物质、侵蚀类型及强度、植物恢复、土地利用、生产发展方向及治理措施等应有必要的相似性,不同分区要有明显的差异性。②主导因素原则。分区的评价指标要突出在土壤侵蚀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③层次性原则。较大范围的水土保持类型区可根据需要进行二级分区。④可操作性原则。类型区划分要逻辑严密、概念明晰、界定正确、层次分明,以便于操作。
3.2 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
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要根据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结合水土流失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规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划分,同时为确保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采用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侵蚀类型的命名方式。基于上述原则,将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区域划分为3个类型区,即Ⅰ区南部灌区水蚀微度侵蚀区、Ⅱ区中部建设用地水蚀轻—中度侵蚀区、Ⅲ区北部建设用地风蚀中度侵蚀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又将Ⅱ区细分为3个亚区,即Ⅱ1建成区亚区、Ⅱ2在建区亚区和Ⅱ3规划待建区亚区,详见图1和表2。
图1 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类型区划
表2 潍坊滨海区各水土流失类型区基本情况
3.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依据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与对策,即通过全面预防和重点治理,有效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根据上述区划成果,构建以分区结果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
3.3.1 Ⅰ区南部灌区水蚀微度侵蚀区
南部灌区主要包括央子街道走马岭、双庙子、北辛庄、前岭子、报庄子、牟家河坞、横里路7个村庄,土壤主要是盐化潮土,质地为沙壤。部分地区为轻度盐碱区,雨季排水不畅,容易形成内涝或土壤返盐。除农业耕作外人为建设活动较少,现状土壤侵蚀强度较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依托骨干道路、沟渠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完善灌排体系,防治土壤盐渍化;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建设项目上马,规范开发建设行为,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3.3.2 Ⅱ区中部建设用地水蚀轻—中度侵蚀区
(1)Ⅱ1建成区亚区。该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建筑用地等,现状土壤侵蚀强度不高,主要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局部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不到位、水土保持设施不达标等为水土流失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同时城市建筑和生活垃圾大多被运至城郊边缘地带丢弃,极易进入河道、沟道,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对建成区进行排查,全面查找水土流失防治的盲点,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单位或个人,采取硬化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规范城市生活和建筑垃圾处理,确定集中堆放地,采取焚烧、掩埋等处理措施,并对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加强日常宣传和监督管理,提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的意识,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
(2)Ⅱ2在建区亚区。该区范围内分布有生态化公园、希望城、幸福城等大量在建项目,土地平整、道路建设、场地建设、绿化建设等对地表扰动强烈,加之土石渣堆放等现象普遍,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是潍坊滨海区水土流失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严格项目立项审批,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设单位及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获得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落实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尤其是对临时堆渣的管护,采取拦挡、覆盖、临时种草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强化建设项目施工期的水土保持监测,建立应对预案,对施工集中地段和时段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监测,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完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验收工作,对植被恢复率、林草植被覆盖率、拦渣率等指标进行测算,确保水土保持措施达到预期效果。
(3)Ⅱ3规划待建区亚区。现状条件下土壤侵蚀轻微,但根据潍坊滨海区土地利用规划,该区范围内的一部分盐田将被逐步改造成工业或公共用地,一旦进入建设阶段,人为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强度将迅速提高,土壤流失也会明显增加。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加强日常巡查,对尚未列入建设计划的区域加强保护,保持当前土地利用状态,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扰动;对列入建设计划的区域,应当按在建区亚区管理要求进行管理。
3.3.3 Ⅲ区北部建设用地风蚀中度侵蚀区
该区规划范围北部的码头及欢乐海区风蚀强度较大。大风天气,沙随风起,造成局地扬尘,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科学划分绿化区域,加强林草植被的培育,构建防风林带,地面设置灌、草结合的绿地设施,固持土壤;对于难以实施绿化但又裸露的粉细砂分布区域,合理增加地面硬化面积,减少沙源;及时清理路面上的沙土,定时洒水,降低扬尘概率。
[参考文献]
[1] 杨廷友,杨方清.平原区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z1):107-111.
[2] 杨廷友,杨方清,谢佳佳.平原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8(5):25-28.
[3] 李洪亮,张鹏,徐伟,等.淮河流域平原洼地致涝原因及除涝对策措施简述[J].治淮,2009(9):8-9.
[4] 钱惠康.从河道淤积谈平原地区的水土保持[J]. 江苏水利,2002(3):39-40.
[5] 章文波,谢云,刘宝元.中国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化特征[J].山地学报,2003,21(1):33-40.
[6] 蔡庆,唐克丽.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92,6(2):47-51.
[7] 沈玉芳,秦清军,吴永红.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3):5-8.
[8] 王晗生,刘国彬.植被结构及其防止土壤侵蚀作用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13(2):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