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收敛性
2014-04-03马大来陈仲常王玲
马大来+陈仲常+王玲
收稿日期:2013-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AJL011)
作者简介:马大来(1987-),男,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陈仲常(1949-),女,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预测;王 玲(1975-),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分析。
摘要: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利用我国2001~2010年30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差异后,每年各省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大约为4.5%,表明省际间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差异是造成省份国际贸易差异的重要原因,缩小省际间工业企业结构差异,加快各省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有利于缩小国际贸易发展的差距。
关键词: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国际贸易;区域收敛性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3-0007-05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ructure on Regional Conv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Based on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MA Da-laia, CHEN Zhong-changb, WANG Linga
(a. School of th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b.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Abstract: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during 2001~2010 in 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economic growth theory model and the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ructur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 regions.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trol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ructure,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FDI, the annual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growth was about 4.5%; it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ructure among provinces is the main reason to the dif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ructure 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each province are helpful to narrow the difference of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Key words: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mpetition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trade; regional convergence
1 引言
企业是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主体,特别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家对外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此国外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研究。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 和Ohlin)提出了“H-O”模型,即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劳动丰裕型国家的企业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裕型国家的企业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1]。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U Posner)提出了“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认为技术领先国家的优势企业在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并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处于劣势的其他国家企业对这一产品及技术进行贸易引进和吸收并逐步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相互获取比较利益[2]。Stieglitz和Weiss基于信息经济学角度,发现外向型中小企业相比于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因而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3]。
国内对企业竞争结构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以宏观政策层面的研究为主。林汉川和周晖认为,鉴于大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增长缓慢的现状,应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专业化优势[4]。卢艳秋和朱秀梅认为,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出口融资难度较大,探索有效的出口融资渠道是提高其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5]。高运胜和张永安认为,欧盟绿色壁垒措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生的限制要远大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研发能力才能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6]。黄彬认为,中小企业的出口增长是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技术利用率远低于大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其参与国际贸易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7]。熊美珍和郑明望认为,与大企业出口产品多元化不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面临着产品结构趋同、产品销售地区类似的困惑,为开拓新兴销售市场,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8]。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企业竞争结构和国际贸易增长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国内外对此研究相对集中于宏观层面,而企业的微观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较少。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考察企业的主要代表——工业企业的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关于企业竞争的定义,衡量企业竞争主要指标为年终企业盈利的多少,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9]。而金碚和李钢则基于中国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无论使用利润的绝对额还是相对额(比率类指标),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都较大幅度提高,这确实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表现,而非由于垄断程度的提高[10]。以上两种关于企业竞争观点只是基于一个行业整体竞争力大小,未从行业内部结构衡量企业的竞争。基于此,本文衡量工业企业竞争结构的指标表现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额占全部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净利润额总和的比重。由于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我国省际间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工业企业竞争结构改善对省际间国际贸易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 工业企业竞争结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分析
由于空间因素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学者在研究国际贸易模型时将空间因素纳入模型之中,其典型的模型是1960年代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该模型指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相关。本文将中国各省假设为独立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单位与其他国家发生对外贸易关系。假定各省的出口具有同质性,为便于分析,与各省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均设为E,贸易往来国与中国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假设为D1,各省省会与中国各主要港口的平均距离假设为Di,则各省与发生贸易关系国家E之间的距离可以加总为D1+Di。根据模型,各省发生的国际贸易额为:
Gi=KYα1iYα2E(D1+Di)α3(1)
其中,Gi表示i省的国际贸易额,α1,α2,α3为设定的参数,K是常数项,Yi,YE分别表示中国i省和发生贸易关系国家E的经济总量。据此可知,各省的地理空间位置对各省的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距海岸港口越近的沿海各省发生国际贸易额越大,而距海岸港口越远的内陆各省越容易受空间距离限制的影响,发生国际贸易额越小。因此,研究中国各省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空间距离因素是必须要纳入的因素。
假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各省份和与之发生贸易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YE不发生变化,根据式(1),各省经济发展速度大小决定各省国际贸易的增长率,即gGi=α1gYi。
本文引入Pagano(1993)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阐述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根据模型,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Y由各省所投入的劳动力、资本积累两种要素的数量所决定。假定总资本K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的留存收益,用K1表示,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得到的企业外来资本,如银行贷款、FDI、债券融资等,以K2表示。为便于分析,本文假定两者之间具有线性关系:K2=φK1,则有总资本K=(1+φ)K1。据此,增长函数可以变换为:
Y=AKαL1-α=A(1+φ)αKα1L1-α (2)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积累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即投资(形成新资本)和折旧(旧资本的损耗),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的一个固定比率δ(0<δ<1),I表示社会新投资,引入时间概念t,在时间节点t上,社会的总投资数量表示为:It=Kt+1-(1-δ)Kt,则社会新增的资本水平可以表示为:
K·=Kt+1-Kt=It-δKt (3)
社会资本积累主要由企业留存收益资本和其他方式得到的融资资本两部分组成。本文所考察的工业企业,按照资产规模可以分为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小型工业企业,两者资本积累的差距在于企业留存收益率的高低:大型工业企业由于规模庞大,雇佣人员众多,承载的职能较多,政府对其行政干预力度较大,其运营成本较高,且大企业市场竞争压力较小,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小,企业的留存收益率低;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较为单一,企业规模较小,其雇佣人员较少,政府对其行政干预力度较小,内部市场运作机制较为健全,企业运营的成本较低,且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内部创新动力较足,企业的留存收益率高。企业留存收益是企业净利润的一部分,假设所有工业企业的市场净利润为Ω,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市场份额为,留存收益率为ε1;大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市场份额为1-,留存收益率为ε2(ε1>ε2)。由此社会总投资水平函数为:
I=K1+K2=(1-φ)K1=(1-φ)[ε1+
ε2(1-)]Ω(4)
根据式(2)至式(4),则有:
gk=K·K=I-δKK
=[(1+φ)(ε1-ε2)+ε2]Ω-δKK
=(1+φ)[(ε1-ε2)+ε2]θ-δ (5)
其中,ΩK表示工业企业净利润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θ来表示。假定用n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式(2),则有经济发展速度gγ=αgK+(1-α)gL。由此可得出整个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
gY=αθ(1+φ)[(ε1-ε2)+ε2]-αδ+(1-α)n(6)
一定时期内,各省的国际贸易大小取决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空间位置,因此,根据贸易引力模型,整个省份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为:
gGi=α1gYi=αα1θ(1+φ)[(ε1-ε2)+ε2]-αα1δ+(1-α)α1n(7)
由此可知,由于中小工业企业的留存收益率ε1大于大工业企业的留存收益率ε2,中小工业企业所占的市场净利润份额越大,企业资本积累程度就越高,整体工业企业的生产力就越强,生产出越多的工业产品,限于国内有限的消费空间,企业将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与国外发生国际贸易的额度,国际贸易将会获得增长。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理论假设:
(1)从企业留存收益率看,中小工业企业在企业净利润分配中将会预存较多的留存收益资本用于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而大工业企业则在企业净利润分配中只会保留较少的留存收益资本进行企业投资。因此,中小工业企业的市场净利润份额越大,整体工业企业的资本积累就越多,其资本产出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反大工业企业的市场净利润份额越大,整体工业企业的资本积累就越少,资本的产出效率越低,越不利于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2)从企业净利润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看,企业的净利润越多,社会总投资水平越高,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程度就越高,社会总产出就越多。大工业企业规模庞大,固定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比率较低;而中小工业企业结构设置简单,固定成本投入低,收益与成本比率相对较高。因此,中小工业企业的市场净利润份额越高,企业的整体净利润越多,社会总投资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企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反大工业企业的市场净利润份额越高,会降低企业的整体市场净利润率,不利于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本积累的程度。
3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空间因素是考察国际贸易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空间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增长影响的区域收敛性,模型中主要控制了两类观测效应——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前者基于时间维度不变,是在区位维度变化条件下变量对稳态水平的作用程度;后者则是区位维度不变,在时间维度变化条件下变量对稳态水平的影响力度。在空间矩阵的选择上,本文使用了最基本的二元邻接矩阵。设定的模型为:
gtri,t=ηi+σt+β×Lg(tri,t-1)+γjWij×(gtrj,t)+ρECi,t+ψXi,t+μi,t
μi,t=λjWij×μj,t+εi,t (8)
该模型为普通的空间固定效应模型,γ和λ分别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误差自相关系数,若γ的值为0,则该模型为空间误差模型(SEM),若λ的值为0,则该模型为空间滞后模型(SAR)。ηi和σt分别表示空间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其中gtri,t为第i地区第t期国际贸易增长速度,Lg(tri,t-1)为第i地区第t-1期进出口总额与地区万元GDP比值的对数,ECi,t为本文模型中的主要解释变量,即工业企业竞争结构,Xi,t表示本文选取控制变量的集合,μi,t为随机误差项。本文所选用的指标及指标说明如下:
gtr:国际贸易发展指标,用第i地区第t年进出口总额与地区万元GDP比值的对数值减去第t-1年进出口总额与万元GDP比值的对数值来表示,即:gtri,t=ΔLg(tri,t)=Lg(tri,t)-Lg(tri,t-1)。
Lg(tr):初始国际贸易额,用第i地区第t-1年进出口总额与地区万元GDP比值的对数值来表示,变量的系数用来衡量国际贸易增长是否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如果该变量的系数为负值,表明国际贸易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条件β收敛。
EC:工业企业竞争结构指标,借鉴前文迈克尔·波特关于企业竞争的定义以及金碚等人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定义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市场份额,其度量指标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总额占全部大、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总额的比重,用SCNP来表示。其中,净利润=总利润(1-企业所得税率)。
本文引入的控制变量包括:
EIR:工业企业发展指标,用各地区全部工业企业生产总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反映企业发展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
FIR:金融发展水平指标,用各地区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用来衡量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
FDI:外商直接投资指标,用美元与人民币的年均汇率折算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地区GDP的比值来表示,用来衡量对外开放水平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
FDU: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主要反映各地区人力资本发展状况,用各地区每万人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常用对数来表示。
INV: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主要反映各地区投资水平高低的状况,在资源禀赋富裕的地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该指标用各地区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地区GDP的比值来表示。
EMP:就业人数指标,反映各地区拥有劳动力资源的富裕状况,通过对各地区的就业人数取常用对数来表示。
此外,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与其他变量的交互项来考察它们影响区域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机制。
EC-Eummy:为EC和Dummy相乘所得,由EC-Edummy和EC-Wdummy组成,用来分析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差异性。Edummy和Wdummy分别代表东部地区虚拟变量和西部地区虚拟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 2001~2010年我国各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
①|β*|=1-e-λT,其中,λ为收敛速度,T为样本数据考察期的长度,则λ=-1Tln(1-|β*|)。4 计量模型结果与解释
首先用普通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式(8)进行模拟,模型估计分别为混合面板、地区固定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三种类型,并使用 Matlab 7.11 软件检验模型残差的空间相关性。模型结果表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判定系数为 0.6469,三个模型中最大。同时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为484.9849,同样为三个模型中最大,表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较其他两个模型的解释力度更强。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残差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Morans I为-0.1807,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模型估计结果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同时,模型中LM-lag和LM-err的统计量分别为14.7336和18.5692,且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两个统计量指标同样为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提供证明。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LM-err统计量大于LM-lag,因此相比较之下,本文的空间计量模型选用空间误差模型。
由于普通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因此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重新模拟,分别得到空间滞后模型 (SAR) 和空间误差模型(SEM) ,其结果见表1。根据表1可知,模型中加入了空间滞后解释变量W*dep.var.和空间误差解释变量spat.aut.后,两者的数似然函数值Log-L较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均有所提高,且两者数值大小较为接近,但是SEM模型的Log-L值要大于SAR模型的Log-L值,表明SEM模型的解释力度要优于SAR模型,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空间误差模型(SEM)中各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1 双向固定效应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与估计结果
注: 括号中数据为 T 检验值,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 5%, 10%
Lg(try-1)的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国际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条件β①收敛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我国省际间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为4.5397%,这表明在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对国际贸易稳态值施加影响的控制变量后,每年各省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大约为4.5%。
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估计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地区国际贸易的增长。原因是,中小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灵活,企业的市场运作体制相对完善,特别是我国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较为饱和的前提下,改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增加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盘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能有效带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地区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东部和西部这种促进作用较小。原因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类型众多,且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渠道众多,除企业市场净利润的预存收益外,企业可以更容易通过其他渠道如FDI、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小工业企业市场净利润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部;受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较为落后,而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发达,且由于物流成本、对外开放较为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促进作用较小。
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水平的影响在10%显著性水平为正,充分表明工业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企业是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的主体,提高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增加其参与国际贸易的力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金融深化能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市场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金融深化程度越高,企业通过贷款的渠道越容易进行资本积累,越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其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吸引的外商投资越多,对外出口产业越发达,其对外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越多,越能促进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1%显著性水平为负,表明固定资本投资额越高越不利于区域对外贸易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受投资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对对外贸易产生影响后,政府会加大投资力度而缩减对外贸易额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的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和就业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和就业人数与出口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或者两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以中小工业企业市场净利润份额作为工业企业竞争结构的替代变量,考察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地区工业企业资本积累的差异,我国省际间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差异是造成省份国际贸易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二,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影响因素后,各省的国际贸易增长符合明显的收敛趋势。第三,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融资渠道众多的东部和企业国有化程度较高的西部这种促进作用较小。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通过改善工业企业结构促进省际间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启示:首先,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鼓励地方大力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缩小省际间工业企业的竞争差异,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只有保持不同规模结构工业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盘活整个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其次,大力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的深化力度,进一步降低中小工业企业贷款门槛,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紧跟国际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出口渠道,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贸易参与力度,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小工业企业在国际贸易特定领域中的专业化优势,不断提高其工业产品整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ertil Ohlin.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2]Michaelv Posner.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ical Change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61,13(3): 323-341.
[3]Stiglitz J,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 393-410.
[4]林汉川,周晖.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与行业定位[J] .改革,2003(4):33-40.
[5]卢艳秋,朱秀梅.完善我国高技术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体系的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3(12):18-22.
[6]高运胜,张永安.欧盟新绿色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影响分析[J] .财贸经济,2007(13):96-103.
[7]黄彬.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0(10):109-111.
[8]熊美珍,郑明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方式 [J] .求索,2012(9):49-50.
[9]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金碚,李钢. 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1):5-14.
(责任编辑:王 楠)
由于普通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因此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重新模拟,分别得到空间滞后模型 (SAR) 和空间误差模型(SEM) ,其结果见表1。根据表1可知,模型中加入了空间滞后解释变量W*dep.var.和空间误差解释变量spat.aut.后,两者的数似然函数值Log-L较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均有所提高,且两者数值大小较为接近,但是SEM模型的Log-L值要大于SAR模型的Log-L值,表明SEM模型的解释力度要优于SAR模型,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空间误差模型(SEM)中各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1 双向固定效应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与估计结果
注: 括号中数据为 T 检验值,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 5%, 10%
Lg(try-1)的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国际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条件β①收敛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我国省际间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为4.5397%,这表明在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对国际贸易稳态值施加影响的控制变量后,每年各省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大约为4.5%。
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估计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地区国际贸易的增长。原因是,中小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灵活,企业的市场运作体制相对完善,特别是我国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较为饱和的前提下,改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增加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盘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能有效带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地区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东部和西部这种促进作用较小。原因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类型众多,且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渠道众多,除企业市场净利润的预存收益外,企业可以更容易通过其他渠道如FDI、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小工业企业市场净利润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部;受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较为落后,而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发达,且由于物流成本、对外开放较为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促进作用较小。
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水平的影响在10%显著性水平为正,充分表明工业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企业是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的主体,提高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增加其参与国际贸易的力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金融深化能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市场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金融深化程度越高,企业通过贷款的渠道越容易进行资本积累,越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其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吸引的外商投资越多,对外出口产业越发达,其对外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越多,越能促进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1%显著性水平为负,表明固定资本投资额越高越不利于区域对外贸易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受投资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对对外贸易产生影响后,政府会加大投资力度而缩减对外贸易额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的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和就业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和就业人数与出口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或者两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以中小工业企业市场净利润份额作为工业企业竞争结构的替代变量,考察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地区工业企业资本积累的差异,我国省际间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差异是造成省份国际贸易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二,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影响因素后,各省的国际贸易增长符合明显的收敛趋势。第三,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融资渠道众多的东部和企业国有化程度较高的西部这种促进作用较小。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通过改善工业企业结构促进省际间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启示:首先,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鼓励地方大力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缩小省际间工业企业的竞争差异,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只有保持不同规模结构工业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盘活整个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其次,大力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的深化力度,进一步降低中小工业企业贷款门槛,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紧跟国际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出口渠道,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贸易参与力度,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小工业企业在国际贸易特定领域中的专业化优势,不断提高其工业产品整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ertil Ohlin.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2]Michaelv Posner.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ical Change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61,13(3): 323-341.
[3]Stiglitz J,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 393-410.
[4]林汉川,周晖.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与行业定位[J] .改革,2003(4):33-40.
[5]卢艳秋,朱秀梅.完善我国高技术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体系的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3(12):18-22.
[6]高运胜,张永安.欧盟新绿色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影响分析[J] .财贸经济,2007(13):96-103.
[7]黄彬.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0(10):109-111.
[8]熊美珍,郑明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方式 [J] .求索,2012(9):49-50.
[9]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金碚,李钢. 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1):5-14.
(责任编辑:王 楠)
由于普通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因此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重新模拟,分别得到空间滞后模型 (SAR) 和空间误差模型(SEM) ,其结果见表1。根据表1可知,模型中加入了空间滞后解释变量W*dep.var.和空间误差解释变量spat.aut.后,两者的数似然函数值Log-L较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均有所提高,且两者数值大小较为接近,但是SEM模型的Log-L值要大于SAR模型的Log-L值,表明SEM模型的解释力度要优于SAR模型,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空间误差模型(SEM)中各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1 双向固定效应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与估计结果
注: 括号中数据为 T 检验值, ***,**,*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 5%, 10%
Lg(try-1)的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国际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条件β①收敛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我国省际间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为4.5397%,这表明在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对国际贸易稳态值施加影响的控制变量后,每年各省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收敛速度大约为4.5%。
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估计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地区国际贸易的增长。原因是,中小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灵活,企业的市场运作体制相对完善,特别是我国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较为饱和的前提下,改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增加中小工业企业的净利润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盘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能有效带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地区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东部和西部这种促进作用较小。原因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完善,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类型众多,且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渠道众多,除企业市场净利润的预存收益外,企业可以更容易通过其他渠道如FDI、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小工业企业市场净利润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中部;受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较为落后,而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发达,且由于物流成本、对外开放较为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促进作用较小。
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水平的影响在10%显著性水平为正,充分表明工业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企业是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的主体,提高工业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增加其参与国际贸易的力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金融深化能有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金融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市场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金融深化程度越高,企业通过贷款的渠道越容易进行资本积累,越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其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吸引的外商投资越多,对外出口产业越发达,其对外出口加工型中小工业企业越多,越能促进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1%显著性水平为负,表明固定资本投资额越高越不利于区域对外贸易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受投资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对对外贸易产生影响后,政府会加大投资力度而缩减对外贸易额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的系数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和就业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和就业人数与出口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不匹配,或者两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空间计量模型,以中小工业企业市场净利润份额作为工业企业竞争结构的替代变量,考察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基于地区工业企业资本积累的差异,我国省际间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差异是造成省份国际贸易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二,控制了工业企业竞争结构、工业企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等影响因素后,各省的国际贸易增长符合明显的收敛趋势。第三,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净利润市场份额提升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企业融资渠道众多的东部和企业国有化程度较高的西部这种促进作用较小。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通过改善工业企业结构促进省际间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启示:首先,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政策,鼓励地方大力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缩小省际间工业企业的竞争差异,不能片面地强调发展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只有保持不同规模结构工业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盘活整个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其次,大力提高区域金融发展的深化力度,进一步降低中小工业企业贷款门槛,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最后,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紧跟国际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出口渠道,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贸易参与力度,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小工业企业在国际贸易特定领域中的专业化优势,不断提高其工业产品整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ertil Ohlin.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2]Michaelv Posner.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ical Change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1961,13(3): 323-341.
[3]Stiglitz J,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 393-410.
[4]林汉川,周晖.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与行业定位[J] .改革,2003(4):33-40.
[5]卢艳秋,朱秀梅.完善我国高技术中小企业出口融资体系的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3(12):18-22.
[6]高运胜,张永安.欧盟新绿色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影响分析[J] .财贸经济,2007(13):96-103.
[7]黄彬.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2010(10):109-111.
[8]熊美珍,郑明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规模、结构与方式 [J] .求索,2012(9):49-50.
[9]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0]金碚,李钢. 中国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7(11):5-14.
(责任编辑: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