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4-04-03刘晓秋李芷凌
刘晓秋李芷凌
美国心理学家Melvin J.Lernel[1]指出:“个体有这样一种需要: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这种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可使个体相信他们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是稳定有序的,从而有利于个体适应这些环境。如果这种信念缺失,个体就很难使自己致力于长远目标的追求,难以遵循社会规范行事。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在个体适应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人们极不情愿放弃这种信念。并且一旦遇到例证表明世界是不公正的、无秩序的,他们就会陷入忧虑烦恼之中。”已有研究提示,公正世界信念能影响心理健康并影响对事件的应对方式[2]。公正认知会受情绪感应的影响,在愤怒情况下,公正世界信念越稳固的个体,越少感到愤怒,而不相信世界对他们自己是公正的人,在愤怒情况下更愤怒[3-4]。
大学阶段是个体对未来进行投资和发展定向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个体必须在平缓的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5-6]。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面临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等问题,直接或间接遭遇到各种公正/不公正事件,这些现实以及经历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公平感,进而会冲击到个体的公正信念,影响到个体的社会信任感。这些影响还最可能直接反映在个体对事件的应对方式上。本文希望通过探讨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其应付方式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广州地区4所大学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874份(87.4%)。其中男生380名,女生494名。年龄20~24岁,平均21.7岁。
1.2 方法
1.2.1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7]由杜建政等于2008年编制。量表包含3个因子,分别为:“终极公正”反映的是人们认为世界上所有事情的结局终将是公正的;“内在不公”反映的是人们认为已经发生过的或现有的事情是不公正的;“内在公正”主要反映的是人们认为已经发生的或现有的事情是公正的。量表包含19个条目,5级计分。各条目得分之和即为量表总分,最低分为19分,最高分为95分。分数越高,代表持有越强的公正世界信念或动机。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测显示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08,3个因子分别为终极公正0.783,内在不公正0.666,内在公正0.640。
1.2.2 应对方式问卷(CSQ)[8]由肖计划(1996)编制。问卷由62个条目组成,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两级评分。
1.2.3 一般情况调查条目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等条目;自编开放性问题3条,包括①是否在学校遇到不公正事件,请写出具体事件;②是否在社会遇到不公正事件,请写出具体事件;③若遇到不公正事件,你是如何处理的。
1.3 统计处理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最后得出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总体情况见表1。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总分最高为95分,以其分数的27%为界,少于26.65分为最低分,26.65~69.35分为中等水平,大于69.5为高水平。量表中终极公正、内在公正和内在不公正3个因子得分最高为5分,以其分数的27%为界,少于1.35分为低分,1.35~3.65为中等水平,大于3.65为高水平。量表总分及3个因子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
表1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状况的统计(n=874)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状况差异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状况差异比较(±s)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状况差异比较(±s)
04内在公正3.40±0.533.72±0.43-1.8660.06内在不公正2.70±0.533.55±0.50-1.4900.14公正总分60.78±8.2963.44±6.52-2.3240.02 tP终极公正3.56±0.572.81±0.47-2.1080.项目男(n=380)女(n=494)
表2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公正总分和其因子终极公正上有统计差异。女生公正总分高于男生,男生的终极公正得分高于女生。
2.3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r)
表3结果显示:①公正总分与应对总分、自责、退避和合理化呈负相关,与解决问题呈正相关;②内在不公正因子除与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外皆与其他因子和应对总分存在负相关;③终极公正与解决问题因子呈正相关,与自责呈负相关;④内在公正因子与自责、合理化因子呈负相关。
3 讨论
3.1 大学生公正信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得知,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终极公正因子最高,其次为内在不公正因子,内在公正因子得分最低。结果与刘长江、殷晓菲[9]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终极公正得分较高是其希望被社会公平对待的体现[10-11]。结果也可能与社会文化有关。中国所处的东方文化对人民的教育大多是以集体为重,这可能导致人们更多的关注于外界的公正。
3.1.2 不同性别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存在差异女大学生公正世界总分高于男大学生。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9]。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相对于男性心思比较细腻,受身边发生的事情影响较大,女性会更多地关心和在意身边的事情。
3.2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3.2.1 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从总体上看,公正世界信念越强,面对事情会更多地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少有自责、退避和合理化的行为。研究结果与苏艳梅[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即个体越相信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是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的,所以会更多地采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自责、逃避和扭曲事实。若个体认为世界是不稳定的、不公平的,是个人能力所改变不了的,面对事情更多地采用不作为的方法去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12]。
3.2.2 内在不公正因子与应对方式呈负相关结果显示,内在不公正因子除与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外皆与其他因子和应对总分存在负相关。内在不公正是指个体认为已经发生或现有的事情是不公正的,其计分是反向计分,所以内在不公正因子得分越低,其内在不公正信念就越高。即内在不公正信念越高,面对压力个体会更多采用自责、扭曲事实、逃避和幻想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当个体意识到事件是不公正的,这个认知与个体内在的公正世界信念产生冲突时,而个体无能力改变事实,个体会直接无视或认为不公正事件是不存在的,所以更多地采用逃避与幻想来无视不公正事件。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阻止事件的发生,所以为了使其符合个体内在的公正世界信念而扭曲事实,把不公正事件变成“公正事件”,所以采用自责和合理化的方法以减少压力。
3.2.3 终极公正因子影响解决问题和自责行为终极公正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因子呈正相关,自责呈负相关。终极公正因子分越高意味着个体越相信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的结局都是公正的,个体相信自己的付出与努力是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回报的,所以个体更愿意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迎接压力与挑战。对于个体来说事情的结局都是公正的,面对事情,个体相信他所得到的回报是公正的,所以个体会较少出现自责的行为。正如Otto Boos[13]的研究发现,拥有高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而非高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比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者有更少抑郁症状,更少的焦虑,更少的心理苦恼。终极公正信念能增加个体的积极应对行为,减少消极应对行为,进而使个体心理更加健康。
3.2.4 内在公正因子与自责、合理化因子呈负相关结果中内在公正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合理化因子存在负相关。Furnham[14]发现,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能对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有更少的冷嘲热讽,能够对他人有更多的信任。个体越是坚定认为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都是公正的,就越相信他所得到的回报是公正的,相信他人是公正地对待自己的,所以个体不会肆意地扭曲事实,将事情合理化,也不会一味埋怨自己。
3.3 大学生面对不公正事件多选择忍受根据问卷最后设立3道开放性的题目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关注于学校内各项评选等活动的不公平现象。基本没有人回应在社会遇到的不公正事件。对于如何去处理不公正事件,大多学生选择隐忍,少数几个同学提及会进行媒体举报。对于不公正事件选择忍受、退避的行为,这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关联性。大学生生活在校园就如一个个微缩型的社会,如何让学生更勇敢地面对不公正事件,是学校乃至社会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1] Ferriss A L.Relig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J].J Happiness Stud,2002,3(3):199-215
[2] Dalbert C.The justice motive as a personal resource:Dealing with challenges and critical life events[M].New Yorw:Plenum Press.200l:1021-1024
[3] 苏艳梅.公正世界信念与中学生在校苦恼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4] Dalbert C,Filke E.Belief in a personal just world,justice judgments,and their functions for prisoners[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2007,34:1516-1527
[5] 嵇苗苗,李煦.青少年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61-1062
[6] 陈晓云,卢艳绯.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90-393
[7] 杜建政,祝振兵,李兴琨.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39-241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3-37
[9] 刘长江,殷晓菲,赵然.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特点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138-141
[10] Dalbert C.The world is more just for me than generally:About the pers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ale's validity[J].Social Justice Research,1999,12:79-98
[11] Begue L Beliefs in justice and faith in people:Just world,religiosit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2:375-382
[12] 吴清兰,梁莎莎.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78-82
[13] Otto K,Boos A,Dalbert C,et al.Posttraumatic symptons depression,and anxiety of flood victims:The impact of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1075-1084
[14] Furnham A The justice motive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people,origins and consequences[J].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5,18:2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