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2014-04-02曹健敏

卷宗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两化融合工业化

摘 要:“两化融合”背景下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进而指出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推动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两化融合;信息化;工业化

本文为2013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加快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编号:2013B398;主持人:曹健敏)阶段性成果。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则明确提出“要把握‘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促进“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加快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促进河南经济振兴、实现中原崛起、达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1.1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一是总体产业规模近几年飞速增长。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以2011年为关键节点,近四年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极为迅速。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超过2100亿元,规模在全国居第十三位、中部第一位。

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全省以郑州、洛阳为一体,以新乡、安阳、鹤壁和许昌、南阳、漯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高成长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区域比较集中,集群效应明显。全省18个市地中,新乡、许昌、洛阳、郑州、安阳、南阳、鹤壁7个市地的信息产业占全省信息产业的90%以上。

三是手机引领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复兴。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集群引进,对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对饱受国内外经济大势不利影响的河南工业和信息化领域,2014年前5个月,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9%的同比增长,这个数字比全省工业11.1%的平均增速高出了一大截。同期,郑州富士康前5个月手机产量突破3000万台,达到3216.67万台,同比增长46.9%,完成工业增加值557.24亿元,同比增长49%。

1.2 重点项目调查---以河南省手机制造产业项目为例

河南省引入富士康,“富士康效应”带动承接产业转移,效果凸显。2013年河南以富士康为龙头,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中心,建设全球智能手机研发制造基地,培育形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信阳、漯河、鹤壁等地一区多点智能手机产业发展格局。在手机产业的带动下,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自2011年落户河南以来,富士康一直以iPhone组装代工为主,2013年生产手机9645万部,出口成品手机8446万部,实现进出口总值271.26亿美元。郑州海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富士康出口手机196.9亿美元,增长26.4%,占河南省出口的54.7%。富士康进出口贸易对河南省外贸的贡献率为74.2%。

河南省在手机产业的空间配置上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自2012年以来另有8家手机整机生产企业迅速投产,包括信阳河南东森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信阳博仕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承接产业转移过来的手机及配套企业,将安排在郑州、漯河、信阳、南阳、鹤壁相对集中的5个产业聚集区。

近几年来,虽然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年发展速度均超过20%,但与部分发达省区相比,规模、速度和核心竞争力都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发展瓶颈正带给其转型的阵痛,给了中西部产业承接转移的良机。虽然我们总体规模不如对方,产业集群还在发展雏形当中,但是速度增长比对方快,发展潜力更大。

2 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2.1 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人力成本优势。电子信息产业在制造环节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相对而言,河南省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河南省人口众多,并且消费水平、物价水平不算很高,城市用地资源相对宽松,企业用工需求能得到及时满足,劳动力价格相对更具有优势。给引进和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带来了良好条件。

二是市场优势。从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河南省最大的优势是市场。河南省有超过1亿人的市场。河南省目前整体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不算高,市场潜在需求旺盛,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消费能力增强,河南众多人口形成的消费市场将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三是交通、物流优势。先今的河南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尤其是地处中原的地理位置,使郑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明确要求要把郑州“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按照我国中央政府的部署,郑州、洛阳成功列入中国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的重要节点城市。

2.2 河南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劣势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相对于发达地区规模较小,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劣势较为突出。

一是产品层次低,产业基础仍然薄弱。河南省至今电子产品结构依然不合理,基础元器件类产品占到全省信息制造业的75%,整机类产品少;贴牌产品多,自主产品少;中低端产品多,知名企业和高端品牌少,拳头产品缺少核心技术,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大企业、大项目不多,整体实力不强。

二是产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少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难以应对电子产品快速升级带来的冲击。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少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河南省知识力量不够雄厚,技术资源薄弱,发展研发性产品总体不占优势。

三是高层次人才紧缺。缺乏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工人。要打破壁垒,吸引人才,才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富士康已从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引进了部分高端人才,除了年薪“令人咋舌”之外,还开出了“按比例配股”等优厚条件。

四是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招商引资竞争力不强。产业配套体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缺乏竞争优势。而这正是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其集群规模和产业链规模,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竞争力。

3 加快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2013年在工信部电子司安筱鹏博士提供的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分化图上,处于第三梯队的山西、河南等中西部省份保持了1倍以上的增速。他指出:“中西部地区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增长极,河南、山西是领跑者。”

3.1 集聚发展,合理布局,培育优势企业

集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关键环节。

按照河南省确定的“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在培育新型工业化基地过程中,重点布局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将郑州、洛阳建成国家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鹤壁、漯河等成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应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基础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新产品、新技术认定以及应用与推广体系,以终端产品市场的启动和拓展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重点,政府投资建立“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

3.3 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

应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创业环境,加大对电子信息高端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就研发设计、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高端人才关心的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提供具备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建立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的机制,建设有利于高端人才创业的环境,提升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在人才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推动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尤其是本地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这方面也正是河南省较为薄弱的环节。

3.4 拓宽资金来源,完善风险融资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政府利用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对本地区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性项目进行重点投入和扶持,建立高新科技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提供金融、信息等扶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契机,对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政策、资金、技术支持。

3.5 紧跟信息消费市场,及时介入新媒体产业

新媒体信息消费成就了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出现。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该紧跟信息消费市场导向,及时介入和引进新媒体相关行业企业,培育新兴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等产业。河南省在此方面利用地域、交通、物流等方面优势已获得发展先机,应借机不断培育优质企业,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户,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

“得互联网者得天下”,互联网经济代表了现有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方向和未来取向。因此,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紧跟信息消费市场,及时介入新媒体相关产业,显得重要而紧迫。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清现实,认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产业发展要开始做大做强,向规模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航空物流枢纽的确立、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等条件,加上郑州市、洛阳市等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枢纽地位的突显,有充分理由相信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琛,林初昇,戴世续.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2.(8)

[2] 张德强.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3] 阮飞.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 陶晓红,曹元坤,齐亚伟.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空间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作者简介

曹健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传播 新媒体。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产业两化融合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探究
浅析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对我国的启示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