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与空间格局分析
2014-04-02任跃文蒋国洲许夏冰童
任跃文+蒋国洲+许夏冰童
内容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衡量与比较已不再利用人口或土地等单一指标的方法,而是在复合指标下的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并运用Arcgis对各城市间的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呈现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特别是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其周围辐射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城市。最后就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进行总结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 综合测度 结构方程模型 空间格局
引言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问题十分重要。目前学界针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环境城市化四个方面,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差异也有较多研究。城市化水平测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单指标测度的研究,常用的方法有非农人口比重法(汤茂林等,1999)和市镇人口比重法(顾朝林,1999;刘伟德,2000),也有土地利用指标法(简新华等,2010),近来大多为以部分省份或城市进行综合指标的复合型研究(刘艳军等,2006;方音等,2006;蒋伟,2009;钟业喜等,2010)。关于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大多是进行综合指标的测度,但是以全国地级市数据进行整体研究的很少,而关于空间格局研究的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的研究也很少,把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就更少。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四个方面对全国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进而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我国地级市域的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析,从而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步和发展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我国市域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
(一)城市化水平指标选择和体系构建
立足于以上认识,本文着重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四个角度全面分析城市化共4大指标,34个影响因子,力求完整、全面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现实状况。本文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综合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模型数据选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所统计的201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城市化水平指标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为(为便于数据和指标输入统计,本文就用A、B、C、D、U分别代表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和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A),城市人口比重(A1)、城市人口密度(A2)、在岗职工平均人数(A3)、普通高校人数(A4)、从业人员年平均数(A5);经济城市化(B),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B1)、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B2)、限额以上商品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总额(B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额(B4)、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B5)、人均GDP(B6)、固定资产(B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B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B9);社会城市化(C),居民生活用水量(C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C2)、科学支出(C3)、教育支出(C4)、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C5)、卫生院个数(C6)、床位数(C7)、医生数(C8)、移动电话用户(C9)、互联网用户(C10)、用液化气人口(C11)、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C12);环境和空间城市化(D),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D1)、公园绿地面积(D2)、人均绿地面积(D3)、建成区面积(D4)、城市建设用地(D5)、居住用地(D6)、年末城市实有道路面积(D7)、按人口城市建设用地(D8)。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实证分析
模型拟合指标NFI=0.90,NNFI=0.90,PNFI=0.84,CFI=0.90,IFI=0.90,RFI=0.89,RMR=0.067,SRMR=0.067,GFI=0.33,AGFI=0.24,PGFI=0.29,RMSEA=0.25,模型拟合度较优。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数据均采用原始数据。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影响效果分析如表1所示(表1括号内为字母代号,数据为相应影响效果,影响效果为标准化路径影响值)。
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在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基础上,本文利用ARCGIS10.0软件包,基于自然断裂法和分级色彩显示功能把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等级划分为<0.35,0.35-0.87,>0.87,经济城市化水平等级划分为<0.35,0.35-0.87,>0.87,社会城市化水平划分为<0.58,0.58-1.78,>1.78,环境和空间城市化水平(图中记为环境城市化水平)等级划分为<0.53,0.53-1.18,>1.18,综合城市化水平等级划分为<2.34,2.34-6.42,>6.42。
(一)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城市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201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普遍偏向于东部地区,主要是上海市(2.206)、深圳市(2.024)等 14个城市,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4.90%,为人口城市化水平属于高水平。中等水平的主要分布区域与高水平分布区域大致相同,共计74个地级市,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26.22%。
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经济城市化水平普遍发展不是很高,大部分地区都是低水平地区,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64.69%,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是经济城市化发展中等地区,并且呈现散点状分布,还有极少一部分的高等经济城市化水平地区。中等经济城市化水平地区也主要是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共计77个地级市,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26.92%,高等经济城市化水平地区主要就是上海(4.600)、北京(2.944)、广州(2.869)等共计24个,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8.39%。endprint
2010年,从整体上说,社会城市化发展状况高等水平的只有上海(4.944)、北京(3.721)等5个,占我国268个地级市的1.75%,分布集中,形成片区影响效应,中等水平的城市共计40个,占总数的13.99%,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福建、云南等省,并且分布相当分散,而低等的共有241个,占总数的84.27%。这是在包含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在内,发展最不均衡的一项,80%以上的国内地级市都处于低等的社会城市化水平,这也说明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工作都没有跟上整体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节奏。
2010年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处于高等水平的为深圳市(2.594)、广州市(2.234)等9座城市,占中国286个地级市总数的3.147%。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除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外,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均呈现散点状分布,城市集聚现象不明显,主要是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山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区,尤其是山东省,城市环境和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共计有49座城市,占全国286个地级市的17.13%。低等水平的城市共计228个,占全国286个地级市的79.72%。
(二)综合城市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2010年不论是分指标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城市化水平还是整体上的综合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并且发展水平差距都比较大,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上海、浙江、江苏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广东省的广州、珠海、东莞等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得益于地理区位的优势,又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偏斜,这三大经济区就全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整体发展状况来说是最好的。我国内陆地区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的城市化水平发展水平都远远不如沿海地区,造成国内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推进都会受到遏制,甚至是畸形发展,同时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结论
本文在城市化内涵和城市化水平指标的选择上,汲取前人研究经验,较为全面地筛选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共34个具体的城市化相关指标并纳入结构方程模型,避免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的主观性(权重选取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对城市化指标层的影响系数计算方法的欠缺,同时也为格局分析创造条件。
在市域空间格局分析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并结合ARCGIS软件包进行数据图形的处理,经过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最为均衡的主要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其周围辐射到的相关城市圈,每个省的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一般都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从整体上说,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主要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进行筛选,由于指标的局限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指标要求高的复杂性,本文关于城市数量及指标数量的选择上都可能有所欠缺,考虑的指标领域和界限可能比较模糊,这也是以后要多多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汤茂林,姚士谋.江苏省城市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1999,23(6)
2.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
3.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J].城市规划,2000(11)
4.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 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
6.方音,姚丽丽.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4)
7.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
8.钟业喜,陆玉麒,雷延军.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endprint
2010年,从整体上说,社会城市化发展状况高等水平的只有上海(4.944)、北京(3.721)等5个,占我国268个地级市的1.75%,分布集中,形成片区影响效应,中等水平的城市共计40个,占总数的13.99%,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福建、云南等省,并且分布相当分散,而低等的共有241个,占总数的84.27%。这是在包含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在内,发展最不均衡的一项,80%以上的国内地级市都处于低等的社会城市化水平,这也说明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工作都没有跟上整体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节奏。
2010年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处于高等水平的为深圳市(2.594)、广州市(2.234)等9座城市,占中国286个地级市总数的3.147%。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除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外,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均呈现散点状分布,城市集聚现象不明显,主要是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山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区,尤其是山东省,城市环境和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共计有49座城市,占全国286个地级市的17.13%。低等水平的城市共计228个,占全国286个地级市的79.72%。
(二)综合城市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2010年不论是分指标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城市化水平还是整体上的综合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并且发展水平差距都比较大,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上海、浙江、江苏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广东省的广州、珠海、东莞等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得益于地理区位的优势,又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偏斜,这三大经济区就全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整体发展状况来说是最好的。我国内陆地区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的城市化水平发展水平都远远不如沿海地区,造成国内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推进都会受到遏制,甚至是畸形发展,同时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结论
本文在城市化内涵和城市化水平指标的选择上,汲取前人研究经验,较为全面地筛选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共34个具体的城市化相关指标并纳入结构方程模型,避免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的主观性(权重选取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对城市化指标层的影响系数计算方法的欠缺,同时也为格局分析创造条件。
在市域空间格局分析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并结合ARCGIS软件包进行数据图形的处理,经过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最为均衡的主要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其周围辐射到的相关城市圈,每个省的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一般都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从整体上说,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主要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进行筛选,由于指标的局限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指标要求高的复杂性,本文关于城市数量及指标数量的选择上都可能有所欠缺,考虑的指标领域和界限可能比较模糊,这也是以后要多多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汤茂林,姚士谋.江苏省城市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1999,23(6)
2.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
3.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J].城市规划,2000(11)
4.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 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
6.方音,姚丽丽.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4)
7.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
8.钟业喜,陆玉麒,雷延军.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endprint
2010年,从整体上说,社会城市化发展状况高等水平的只有上海(4.944)、北京(3.721)等5个,占我国268个地级市的1.75%,分布集中,形成片区影响效应,中等水平的城市共计40个,占总数的13.99%,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福建、云南等省,并且分布相当分散,而低等的共有241个,占总数的84.27%。这是在包含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水平在内,发展最不均衡的一项,80%以上的国内地级市都处于低等的社会城市化水平,这也说明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工作都没有跟上整体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节奏。
2010年环境和空间城市化处于高等水平的为深圳市(2.594)、广州市(2.234)等9座城市,占中国286个地级市总数的3.147%。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除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外,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均呈现散点状分布,城市集聚现象不明显,主要是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山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区,尤其是山东省,城市环境和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共计有49座城市,占全国286个地级市的17.13%。低等水平的城市共计228个,占全国286个地级市的79.72%。
(二)综合城市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2010年不论是分指标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城市化水平还是整体上的综合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并且发展水平差距都比较大,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圈、上海、浙江、江苏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广东省的广州、珠海、东莞等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得益于地理区位的优势,又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偏斜,这三大经济区就全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整体发展状况来说是最好的。我国内陆地区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的城市化水平发展水平都远远不如沿海地区,造成国内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推进都会受到遏制,甚至是畸形发展,同时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结论
本文在城市化内涵和城市化水平指标的选择上,汲取前人研究经验,较为全面地筛选2010年我国286个地级市共34个具体的城市化相关指标并纳入结构方程模型,避免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的主观性(权重选取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对城市化指标层的影响系数计算方法的欠缺,同时也为格局分析创造条件。
在市域空间格局分析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并结合ARCGIS软件包进行数据图形的处理,经过分析发现: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最为均衡的主要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其周围辐射到的相关城市圈,每个省的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一般都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从整体上说,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主要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进行筛选,由于指标的局限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指标要求高的复杂性,本文关于城市数量及指标数量的选择上都可能有所欠缺,考虑的指标领域和界限可能比较模糊,这也是以后要多多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汤茂林,姚士谋.江苏省城市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1999,23(6)
2.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
3.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J].城市规划,2000(11)
4.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5.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 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
6.方音,姚丽丽.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4)
7.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
8.钟业喜,陆玉麒,雷延军.江苏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