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公共投入与农民收入关系分析
2014-04-02李思霖
李思霖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农民收入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理论假说,得出结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增加有促进作用,同时,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农民收入 面板数据
本文主要考查农产品流通投入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发了9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的增长。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
随着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主体地位提高,并同时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投放到市场上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尽管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是粮食总产量的确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与此相伴的不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反而是农民“买难卖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在农产品供给总量失衡的条件下,本文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公共投入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使有限的投入能够产生最大的社会福利。笔者强调流通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加快流通效率,从而直接增加农民纯收入。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经济文献中对于农民增收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陈锡文(2004)和杨渝红、欧名豪(2009)等都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因素制约了农民增收,最后提出通过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来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聂雷等(201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许多文献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早在20世纪40年代,张培刚就把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在基本生产函数中。Web和Heabrent(1990)提出道路等基本设施的改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且能够促进农产品流通,利于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从而提高整个贫困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最早有关交通运输对农业的影响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将农产品的运费率纳入了农业区位分析。
鞠晴江(2006)选用1996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作横截面数据,运用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张亦工和胡振虎(2008)使用我国2002-200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良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并进一步采用我国1989-2004年的年度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证实,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确实是农民增收的原因。莫连光和刘晓凤(2008)利用灰色关联理论证实农户能显著地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受益。刘永超(2009)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必须加强农村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刘生龙、周邵杰(2011)研究认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现有文献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农民增收的问题,对于我们思考农民增收问题有很多的借鉴意义。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作为单一的生产者,弱势群体,在交易过程中,面临收购网点少、商品周转能力低、仓库容量小等流通环节的众多问题,这样使得销售成了农民生产后面临的棘手问题。如果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加深,增收问题难以得到妥善的解决。由此可见,农产品流通已然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农民增产却不增收的问题,需要从流通角度着手,但现阶段,流通的关键是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加快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节约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带来农民收入的实实在在的增加。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是指那些直接参与支持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从具体形态看,主要包括提供农产品流通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商品零售、批发市场等)、供农产品从产地运输出去的道路设施、为提供及时有效的流通信息而建立的通讯网络平台,以及具有储藏、保鲜和调节市场余缺功能的农产品仓储设施。
农产品运输设施的发展,可以顺利将农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减少流通环节带来的各种损耗,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杨小凯等(2003)提出了用交易价值与交易费用的差额占交易价值的比重来定义交易效率。然而,交易效率的改进与人口密度、交易技术、制度环境和运输条件有关。其中,地理条件(糟糕的运输条件)是影响交易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流通基础设施中交通运输的投入会影响到交易的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因此,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卖难”问题具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农产品流通不畅已经伴随着我国农村近30多年的改革进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不但给农产品各相关流通主体造成福利上的损失,收入的减少,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到目前为止,针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不多,通过建立数量模型深入分析二者的关系更为鲜见。鉴于此,本文对农产品流通公共投入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验证。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假说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作用有限。
假说2: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作用。
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解释及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农民人均收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会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所以选择农民居民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2004年为基期,利用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进行平减。endprint
2.解释变量: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投入。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最重要的解释变量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关于代理变量参照相关年鉴中设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文收集的有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数据主要包括:农产品交易场所基础设施;农产品运输道路投资;邮政和通讯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仓储设施。因此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各项投资额作为替代变量,并加总求和。
许多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影响农民生产性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个解释变量外,笔者还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重要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民人力资本水平(EDU);农业经营方式,以农业机械投入表示(NJL);城市化水平(URB)非农人口比重表示。
本文采用2005-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关系进行论证。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严重,所以本文的研究样本剔除上述五个省级区域。
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012》中的历年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情况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使用我国历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折算成以2004年价格为不变价的数值,并利用农村总人口取人均值。本文涉及的未作特别说明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及《新中国六十年农业统计资料》等。
(二)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研究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点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面板模型较为合适。鉴于此,本文将检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计量模型设定为如式(1)的面板回归形式:
Lnyit=α0+α1lnTPSit+βXit+γi+εit (1)
另外,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意识到就其长期影响力及根源性而言,受教育程度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阿玛蒂亚·森说过:“贫困是指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生产后销售的能力,提高自身在家交易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流通各个环节的作用,效率提高,从而增加收入。因此,本文加入人均资本水平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交叉项来进一步检验,见模型(2):
Lnyit=α0+α1lnTPSit+α2lnTPSit*lnEDUit+βXit+γi+εit (2)
公式中i代表26个横截面观察数据,t表示2005-2011年的七个年份数值,表示地区效应,为随机扰动项,为防止异方差,均取自然对数。
实证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建模,通过豪斯曼检验,得出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更为适合。为了减少异方差性,变量取自然对数,并运用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方程1看,LNTPS的系数为0.023,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会提高2.3%,这和我们的预期一致。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会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效果不显著。从方程2来看,利用地区受教育程度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交叉项来表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农产品流通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变大,其系数达到0.342,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并对收入有影响。另外,控制变量的数据和预期一致,城镇化水平、农业经营方式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城镇化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对农民收入具有正的促进作用,这和大多数学者的结论相一致。
(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说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体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过最初效果有限。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作用后,农民收入的增加极为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在农民增收的促进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农民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重视,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通环节。第二,应该促进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地方投资于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第四,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Hearn,D,C.Halbrendt,C.M.Gempesaw II and Shuw-Eng Web.An Analysis of Transport Improvements inChina`s Corn Sector:A Hybrid Spa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 [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1990,31(1)
2.张贵友.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1)
3.陈锡文.农民收入为何增长缓慢[J].农村·农业·农民,2004(1)
4.刘生龙,周邵杰.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静态和动态非平衡面板的回归结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1(1)endprint
2.解释变量: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投入。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最重要的解释变量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关于代理变量参照相关年鉴中设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文收集的有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数据主要包括:农产品交易场所基础设施;农产品运输道路投资;邮政和通讯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仓储设施。因此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各项投资额作为替代变量,并加总求和。
许多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影响农民生产性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个解释变量外,笔者还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重要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民人力资本水平(EDU);农业经营方式,以农业机械投入表示(NJL);城市化水平(URB)非农人口比重表示。
本文采用2005-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关系进行论证。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严重,所以本文的研究样本剔除上述五个省级区域。
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012》中的历年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情况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使用我国历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折算成以2004年价格为不变价的数值,并利用农村总人口取人均值。本文涉及的未作特别说明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及《新中国六十年农业统计资料》等。
(二)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研究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点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面板模型较为合适。鉴于此,本文将检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计量模型设定为如式(1)的面板回归形式:
Lnyit=α0+α1lnTPSit+βXit+γi+εit (1)
另外,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意识到就其长期影响力及根源性而言,受教育程度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阿玛蒂亚·森说过:“贫困是指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生产后销售的能力,提高自身在家交易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流通各个环节的作用,效率提高,从而增加收入。因此,本文加入人均资本水平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交叉项来进一步检验,见模型(2):
Lnyit=α0+α1lnTPSit+α2lnTPSit*lnEDUit+βXit+γi+εit (2)
公式中i代表26个横截面观察数据,t表示2005-2011年的七个年份数值,表示地区效应,为随机扰动项,为防止异方差,均取自然对数。
实证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建模,通过豪斯曼检验,得出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更为适合。为了减少异方差性,变量取自然对数,并运用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方程1看,LNTPS的系数为0.023,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会提高2.3%,这和我们的预期一致。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会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效果不显著。从方程2来看,利用地区受教育程度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交叉项来表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农产品流通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变大,其系数达到0.342,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并对收入有影响。另外,控制变量的数据和预期一致,城镇化水平、农业经营方式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城镇化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对农民收入具有正的促进作用,这和大多数学者的结论相一致。
(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说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体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过最初效果有限。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作用后,农民收入的增加极为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在农民增收的促进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农民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重视,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通环节。第二,应该促进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地方投资于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第四,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Hearn,D,C.Halbrendt,C.M.Gempesaw II and Shuw-Eng Web.An Analysis of Transport Improvements inChina`s Corn Sector:A Hybrid Spa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 [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1990,31(1)
2.张贵友.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1)
3.陈锡文.农民收入为何增长缓慢[J].农村·农业·农民,2004(1)
4.刘生龙,周邵杰.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静态和动态非平衡面板的回归结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1(1)endprint
2.解释变量: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投入。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最重要的解释变量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关于代理变量参照相关年鉴中设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本文收集的有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数据主要包括:农产品交易场所基础设施;农产品运输道路投资;邮政和通讯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仓储设施。因此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各项投资额作为替代变量,并加总求和。
许多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影响农民生产性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个解释变量外,笔者还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重要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农民人力资本水平(EDU);农业经营方式,以农业机械投入表示(NJL);城市化水平(URB)非农人口比重表示。
本文采用2005-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关系进行论证。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严重,所以本文的研究样本剔除上述五个省级区域。
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2012》中的历年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向情况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使用我国历年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折算成以2004年价格为不变价的数值,并利用农村总人口取人均值。本文涉及的未作特别说明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及《新中国六十年农业统计资料》等。
(二)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研究不同区域在不同时间点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因此,选择面板模型较为合适。鉴于此,本文将检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计量模型设定为如式(1)的面板回归形式:
Lnyit=α0+α1lnTPSit+βXit+γi+εit (1)
另外,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意识到就其长期影响力及根源性而言,受教育程度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阿玛蒂亚·森说过:“贫困是指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农民生产后销售的能力,提高自身在家交易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流通各个环节的作用,效率提高,从而增加收入。因此,本文加入人均资本水平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交叉项来进一步检验,见模型(2):
Lnyit=α0+α1lnTPSit+α2lnTPSit*lnEDUit+βXit+γi+εit (2)
公式中i代表26个横截面观察数据,t表示2005-2011年的七个年份数值,表示地区效应,为随机扰动项,为防止异方差,均取自然对数。
实证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建模,通过豪斯曼检验,得出随机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更为适合。为了减少异方差性,变量取自然对数,并运用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方程1看,LNTPS的系数为0.023,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会提高2.3%,这和我们的预期一致。即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会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效果不显著。从方程2来看,利用地区受教育程度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交叉项来表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农产品流通设施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变大,其系数达到0.342,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并对收入有影响。另外,控制变量的数据和预期一致,城镇化水平、农业经营方式及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城镇化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对农民收入具有正的促进作用,这和大多数学者的结论相一致。
(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说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体投入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过最初效果有限。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作用后,农民收入的增加极为明显。
基于以上分析,在农民增收的促进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农民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重视,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流通环节。第二,应该促进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积极引导地方投资于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第四,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Hearn,D,C.Halbrendt,C.M.Gempesaw II and Shuw-Eng Web.An Analysis of Transport Improvements inChina`s Corn Sector:A Hybrid Spa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 [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1990,31(1)
2.张贵友.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1)
3.陈锡文.农民收入为何增长缓慢[J].农村·农业·农民,2004(1)
4.刘生龙,周邵杰.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静态和动态非平衡面板的回归结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