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4-04-02谷素华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创新人才高校教育

谷素华

摘 要:发挥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创新人才的核心特征是个体生命充分发展。我国传统高校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为了走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必须在发挥高校教育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新人才;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97-02

一、问题的由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极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各界对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二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高校分类体系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化,促使各高校重新较正自己的办学定位,同时根据各自学校的突出定位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另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适时、迫切的。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与主流价值观有距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亟待提高。发挥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有同其他生物体所不具有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会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也是人取得成就和富有竞争力的源泉。

二、高校教育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单纯课堂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发挥

在多数大学里,还是沿用多年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造成老师、学生成了连接知识的主、被动体。通过单纯的知识教育,学生掌握大量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把上学受教育看成是一种煎熬与受罪,急于摆脱这种状态。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教育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死记硬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成了一个需要填充的空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外界输入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无法与学生的生活或实践经验相联系,成为抽象的理论、空洞的内容,这样无法有效启发学生形象思维。这种教育模式只是借助于人的头脑储存,割裂人与外部物质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学到的是僵死的难以活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二)师生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压抑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担当教学主体的角色,教师设计统一的教学方案去向他们灌输现成知识,在大学里,教师的教案十几年不变是常有的事。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见解并结合要讲授的内容,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不同的思维个性,影响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当然,教师在讲课中,会不断运用教学艺术和技巧,使学生思考按照教师设定的路线,得到预定的答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按照老师教案的内容听课,完成教师的预定目标。学生学习并接受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大量的学生被教师同化、模式化了,最终导致束缚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及个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发展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教学模式中被扼杀。一味地强调教与学,必然的结果是:受教育越多,受束缚也越多。这种长期的同化教育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的发展,形成缺乏创造力的新一代。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教学改革改变。另外,众多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在不同的环境下适应能力较弱,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三)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间存在偏差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高校的实际人才培养过程却并不是导向于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理论能说一些,但不会应用。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力量薄弱,课程多以理论课为主,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传授,不重视对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均表示不满意。虽然一些学校也安排了社会实践操作课,但缺乏系统有效的实施细则,结果形同虚设,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本科生的应用能力有时不如职业生。职业生在培养中重视知识的应用及动手能力。另外,学校有实习课程,但设置的很多实习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且期限较短,还有一些社会实践是安排在假期,很多同学都是形式上完成了,而实际上并未参加社会实践。这些措施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有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专业课程难度偏大,因此对所学专业、对实践活动也没有兴趣。总之,在校大学生很少能参与科学研究或随同老师参与课题研究。以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这些问题将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样会形成一些专业蜂拥而上。而实际上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体系结构等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以市场需求或专业设置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致使毕业生专业水平低下,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突出就业指导在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必要的专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理想,从客观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没有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仅是针对毕业班学生,非毕业班不开设此类课程或指导,毕业指导成了一蹴而就的事情。实践表明,就业指导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只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指导是无济于事的。就业指导方法过于陈旧也要加强重视,只有形式老调的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是远远不够的,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乃至个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挥

高校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学习知识、文化与促进学生的天赋、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两者缺一不可。教师既要传递人类历史上积累的先进文化,同时还要促进人个体发展,在这点上是相统一的。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生命潜能的发挥,人的欲望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居于增长的趋势,人的欲望增强,人掌握知识的心理条件和原动力就增强,这会直接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激发学生求上的欲望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因此,要激活并释放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坚持讲授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众所周知,知识教育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层次水平的高低制约学生参与社会的可能性与程度大小。大学阶段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去培养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无力去培养兴趣,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自己的爱好、兴趣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所以让他们有时间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起到点拨、指引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教师的基本作用定位在引导和帮助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问题,教师的鼓励和专业的指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作用的有效性会激励和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在学习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开发学生对认识对象形成独到的见解,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言语的机会,在交流中,要鼓励同学积极展示自我,在大众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生活背景的不同,很多学生羞于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通过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训练和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往能力,使同学之间通过倾听与交流,发现并弥补不足、超越自我。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弥补不足,发展特长,从而使学生思维、认识和智慧能力进一步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和创业创新课程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国家出台了各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毋庸置疑,很多学生是有创业的潜力的。只是迈出第一步比较艰难。高校不仅要鼓励学生创业,更加培养、提高他们创业所需的能力。学校应从入大学起就设立创业课程,并要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了解或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一些相关的课程的讲座,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为大学生创业积累所需的知识储备。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大学生创业潜能,从日常生活的潜意识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同时应该逐步扩大大赛的参赛范围,提高大赛的举办能力,使更大比例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创业大赛,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学校还可以组织已成为企业优秀员工的毕业生回到学校,用身边真实的事例鼓励学生。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指导,推出企业的一些研发项目,培养学生随同老师进行科研和实际操作。同时举办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行业的发展前景,总之,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让学生接触社会,培养一技之长,为实现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有效的就业指导

要对学生实施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对未来走向有了初步的设计,要引导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就业观和就业思想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指导是不能忽视的。明确大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帮助毕业生通畅就业信息,正确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另外,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宣传,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及具体实施措施,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钱军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08(3):21-23.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7-199.

[3]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60-173.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创新人才高校教育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