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梁启超英雄传记之产生渊源

2014-04-02俞冰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梁启超

俞冰

摘 要:传记家的主体精神及其在传主身上的表现,是现代传记理论的核心问题。纵观梁启超的英雄传记可以发现,梁启超与他笔下的英雄传主存在人格和气质上的一致性。传记,是时代精神的表征,梁启超的英雄传记,也是其所处时代现实需求的产物。梁启超的英雄传记是以其内在的英雄人格为根基,并与其所处的外界历史环境相互作用所孕育出的产物。

关键词:梁启超;英雄传记;传记家;传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44-02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和传记家卡莱尔提出“英雄崇拜”的主张,这极大地影响到传记写作。中国的梁启超就是英雄主义的积极鼓吹者。他在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上找出许多人物,其中包括无从考证的人物,把他们看作英雄,为他们写作传记[1]259-260。梁启超崇拜英雄、赞美英雄,对英雄有极高的评价:“人间世之大事业,皆英雄心中所蕴蓄而发现者。虽谓世界之历史,即英雄之传记,殆无不可也。”[2]卡莱尔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脉诗情。”在梁启超的心中,这脉诗情便是英雄人格。梁启超多达40余万字的英雄传记,是其自身英雄个性和所处时代两者共同作用下的独一无二的产物。

一、梁启超之英雄人格

杨正润教授在《现代传记学》中指出:“传记家的主体精神及其在传主身上的表现,是现代传记理论的核心问题。”[1]9李长之曾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中指出,作者、传主同时代精神往往显示出鲜明的一致性。“传记家会依据自己的气质发现历史人物身上的相应气质,并且在文本传主身上表现出来。有诗人气质的传记家会挖掘出历史传主身上的诗情,写到文本中……而那些具有喜剧意识的传记家就发现喜剧因素,写出喜剧式的传记。”[1]177由此来考察梁启超的英雄传记,我们就会发现,他之所以选择英雄作为写作传记的对象,是因为他自身的英雄人格的指引。

梁启超的英雄人格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代。在《三十自述》中,梁启超说:“王父及见之孙八人,而爱余尤甚……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3]36祖父日日所讲的“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梁启超的英雄个性,也悄无声息地为梁启超的人生追求定下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基调。而梁启超的家人也是按照天才的标准来期望和培养他的。梁启超天资聪颖,“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父慈而严,督课之外,使之劳作,言语举动稍不谨,辄呵斥不少假借,常训之曰:‘汝自视乃如常儿乎?”[3]36。除了祖父的英雄故事,梁启超从小就深受《史记》的影响。他后来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家贫无书可读,唯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3]36《史记》对梁启超的影响是终身的,不仅在于历史观,还在传记的创作上。梁早期写的《戊戌政变记》和《谭嗣同传》等传记中就有浓重的太史公笔法。《史记》写了众多帝王将相的英雄故事,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标为统率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做出历史的总结。梁启超对《史记》如此之谙熟,便不可能不受《史记》传达的精神理念与英雄气质的影响。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的梁启超,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性格。一方面他像《史记》与祖父的故事中那些传统的中国英雄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成了一个坚定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主动承担社会与家国责任,主要体现在参与政治和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在个性方面,梁启超洒脱豪爽,他说自己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无论环境如何,辄以不忧不惧为宗旨。”[4]542他从不惧怕失望和恐怖,“失望恐怖为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便终身不许它侵入”[4]542。我把梁启超的这种性格称为“英雄人格”。这样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品质,自然而然就会将梁启超导向英雄们的群体。不论是所从事的事业,还是所拥有的人格性情,梁启超都能与他笔下那些英雄互相回应。梁启超就在《罗兰夫人传》中盛赞罗兰夫人是个“性情中人”,“诚热切挚”和“爱人侠义”。事业志向相同,性格相近,难怪在写《罗兰夫人传》时会“觉有百千万不可思议之感想刺激吾脑,使吾忽焉而歌,忽焉而舞,忽焉而怨,忽焉而怒,忽焉而惧,忽焉而哀”[5]。如此细腻热烈之情感,若不是有切身体会,恐怕是描摹不出的。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项“传记家怎样选择传主”的研究表明:“传记家选择某一传主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很多情况下都同遥远的过去、同自己的童年时代的某种经历有关,而且这种认同的起源在于童年时代,所以更加强大有力。”[1]168于梁启超来说,他英雄传记里的英雄故事与小时候日以陪伴成长的“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富有激情地写作这些英雄传记,他心灵深处的“某种最原始的回声”得到了回应。这种“最原始的回声”,便是梁启超的英雄情结和英雄人格,它们是伴随着梁启超的成长和学习深入他的性格骨髓的,因而他在给英雄们写作传记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变得更加深挚和真诚,他的笔尖才能“常带情感”。

二、时代对英雄的呼唤

“传记的精神就是时代精神,它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氛围,它是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兴趣爱好、趣味、风格、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等的总和。传记作为文化产品不但记录一个时代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而且是时代精神的表征,越是优秀的传记作品,时代精神就愈加强烈地体现出来。”[1]61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缺乏英雄又急需英雄的时代。

梁启超出生的那一年——1873年,美国已经挤入列强之林,日本维新成功已经六年,英国握世界海权已经四年,德国成为世界巨强已经三年,意大利统一就在那年。文明进化,大国崛起,而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还没有中国的身影。此时的中国还在饱受列强的压迫,割地赔款,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满清政府,“老大腐朽,疲癃残疾,肮脏邋遢”,西方人笔下常见的词语如“鸦片、八股、小脚、长辫、笞臀、杀头、花酒、磕头”等,只不过是对当时的社会最肤浅的描绘。而更让其痛心的是民智的固陋。“于广坐之中,若有谈国家者,则指而目之曰:是狂人也,是痴人也。其人习而久之……则亦自觉其可耻,钳口结舌而已。不耻言利,不耻奔竞,不耻■渎,不耻愚陋,而唯言国事之为耻!习以成风,恬不为怪,遂使四万万人之国,与无一人等……”[6]这是梁启超的亲眼所见和切身所感。梁启超所受的传统文化是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为特点的,中国几千年来的知识分子都信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这种传统的忧患意识,让梁启超在国难当头之际,转化为强烈的保家卫国思想,勇敢地承担起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和危殆,以此实现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办学堂,建学会,创报刊,这些都是其为了实现醒世救国的目标而采取的实际行动,除此之外,便是创作英雄传记。早期的《三先生传》、《记东侠》和《记江西康女士》等传记,虽然篇幅短小,记述也很简略,但是其创作的愿望却是清楚无疑的。“日本以区区三岛,县琉球,割台湾,胁高丽,逼上国,西方之雄者,若俄若英若法若德若美,咸屏息重足,莫敢藐视,呜呼,真豪杰之国哉。……余读冈千仞氏之尊攘纪事,蒲生重章氏之伟人传,冥想当时侠者,言论丰采,一一若在耳目。……书其微者,而显者可以概矣,鉴于彼而己可以惧矣,记东侠。”[7]梁启超的目的不仅在于“鉴彼惧己”,更在于“兴新法、救危局,励士气”。

茨威格说:“我们的时代需要和乐于接受的,是英雄的传记……英雄传记可以陶冶情操,振奋人心,促人向上,对它这样的威力我丝毫没有低估的意思。自从普鲁塔克降世以来,英雄传记对成长中的一代和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是必不可少的。”[8]每个时代的英雄传记的主人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总是青年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所需要的那种英雄气质,最能实现传记的纪念和教诲功能。”[1]257梁启超深谙此中的道理:“征诸古今东西之历史,凡一国家一时代社会之污隆盛衰,惟以其有英雄与否为断,惟以其国民之崇拜英雄与否为断。”[9]

在日本的流亡生涯更加坚定了梁启超对英雄传记的励志功能的信心。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伴随着大量翻译自西方的科学文化书籍而来的是规模可观的人物传记。由此带来了明治二十年后的人物传记热潮,并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社会风气和国民性格。梁启超“亲见一新邦之兴起,如呼吸凌晨之晓风,脑清身爽。亲见彼邦朝野卿士大夫以至百工,人人乐观活跃,勤奋励进之朝气,居然使千古无闻之小国,献身于新世纪文明之舞台。”[10]他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人,既然英雄豪杰的力量在日本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把它介绍到中国呢?梁启超就是希望用传记张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以此来强悍民族精神,激发国民壮志。普通人的生活虽然也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梁所处的时代,显然是英雄故事更符合时人的需求。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梁启超的传记都是急就篇,为什么即使是篇幅较长的传记,对传主的事迹也只是简略的介绍。梁启超不是为了写传记而写传记,他看中的是传记的励志功能,他要通过传记这一形式来宣扬英雄身上所蕴含的创造、奋斗和抗争精神,以及那种理想主义的道德、道义的力量。这些精神都是当时的中国所缺乏和急需的。

英雄不问出处,也不问种族。因为英雄尽管可能所做的具体事业有不同,但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却是一致的。所以只要是能够鼓舞人心,只要符合梁启超心目中对英雄的定义,只要他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梁启超都愿意为他写作传记。他从克伦威尔、罗兰夫人、意大利建国三杰这些外国英雄的身上寻求心灵的回声,也从管子、王安石、戊戌六君子等中国古代、近代英雄身上汲取精神的养料。梁启超是伟大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时代正好契合了他的人生追求。他要做一番英雄的事业,他有一种英雄的人格和气质,而时代正好给了他合适的氛围,让他的英雄传记得以发挥功效。英雄的人格是大树的根基,但时代的需要就像空气。根须扎进泥土吸取养料,空气中的氧气提供呼吸的动力,由此,梁启超的英雄传记才得以发挥其历史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自由书[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文明国.梁启超自述1873-1929[M]//三十自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张品兴.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5]罗兰夫人传[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3.

[6]爱国论[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

[7]记东侠[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2003.

[8]茨威格.一个政治家的画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9]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吴其昌.先师梁任公别录拾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貌合神离:护国运动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梁启超《朝鲜哀词》(五律二十四首)试析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