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014-04-02冯慰冬
冯慰冬
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冯慰冬
(河南省林业产业发展中心,河南 450003)
详细阐述了日本栗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并根据其发生特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日本栗主要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日本板栗;病虫害;防治技术
日本栗()属菜栗类,集中分布在日本和韩国。日本栗具有结果早、产量高、果个大、质地粳等特点,是加工板栗罐头、去壳速冻栗等的优良原料,主要用于出口日本[1]。随着日本栗的快速发展,日本栗的病虫危害日趋严重。因此,做好日本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日本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环节[2]。在多年日本栗病虫害防治实践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总结了日本栗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仅供参考。
1 主要病害
1.1 栗疫病
栗疫病又名“栗干枯病”、“栗胴枯病”。 主要危害树干和枝条。
1.1.1危害症状
栗疫病发病初期在树干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有酒糟味。病皮稍肿皱,皮层组织腐烂,有时流出黄褐色汁液。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不断扩大,树皮逐渐失水干缩,枝条枯死。感病树干在后期病部干裂,形成溃疡。3~4月份在病部树皮上可见到橘黄色或红色瘤状子座。天气潮湿时,子座长出橘黄色卷须状分生孢子堆。秋后子座变为橘红色,内生子囊壳。
1.1.2防治方法
①植物检疫:严格检疫制度,发现带病苗木立即销毁,杜绝病害传入无病区。②农业防治:加强栗园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尽量不造成树木伤口,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③人工防治:及时剪除病、死枝,集中销毁;对感病树干,于发芽前及时刮除病斑,刮下的病组织集中销毁,并用10% 401抗菌剂400倍液加0.1%平平加涂抹病部;晚秋对树干进行涂白。④化学防治:春季发芽前,向病部涂刷40%腐烂敌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80倍液防治[3]。
1.2 栗实腐烂病
栗实腐烂病又叫“种仁斑点病”、“栗黑斑病”。是板栗贮运期间重要病害。
1.2.1危害症状
在栗果生长期不易发现,刺间、苞刺或苞皮上有褐色斑点。栗苞采收后,带病的栗壳上出现褐色斑块,种仁上出现黑褐色斑点。在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全部变成褐色或灰黑色菌丝或粉红色孢子堆,使栗果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栗实常受细菌复合感染,果实变软腐,剖开病果有异臭味。病原菌主要在枝条病斑上越冬,翌年阴雨天湿度较大时,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扩散。6~7月份当新果初步形成时,分生孢子就从外露柱头上或幼嫩的种壳空隙部位侵入种仁,逐渐形成上述危害症状。
1.2.2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采收时应防止栗果机械损伤,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采收后,将栗园内枯枝落叶和栗苞捡出烧毁,减少病原;及时剪除感病枝条,刮除树上病斑,用10% 401抗菌剂消毒,集中烧毁病组织。②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③化学防治:从6月上旬开始,每隔15天左右用退菌特800倍液、退菌特加拌种霜(1∶1)600倍液或退菌特加代森锌(1∶1)800倍液对树冠进行全面喷雾,连喷4次,可控制病原菌的侵入与扩散。
1.3 叶斑病
板栗叶斑病又叫 “轮纹叶斑病”、“轮纹褐斑病”、“黄斑病”等。
1.3.1 危害症状
板栗叶斑病主要危害栗树的叶片。感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病斑,中央红褐色,外缘有灰褐色晕圈。随着病斑扩大,病斑中部产生轮纹状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越冬,为次年初次侵染源。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板栗叶片而发病。夏秋季节,气温高,天气潮湿,有利于该病流行。
1.3.2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冬季清除栗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源。②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促进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改善栗园通风透光条件。③化学防治:发病前,叶面喷洒1∶1∶150的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树上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 d喷1次,连喷3次,可有效抑制该病发生。
2 主要虫害
2.1 栗实害虫
2.1.1栗实象甲
栗实象甲又名“栗实象鼻虫”,属鞘翅目象鼻虫科,以幼虫危害栗实。
2.1.1.1 发生规律
栗实象甲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两年发生1代,在华南地区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滞育。成虫羽化后在地下潜居15 d左右出土,取食栗树嫩叶或嫩皮补充营养,8月下旬开始产卵。栗实采收时, 2~3龄幼虫在栗实内取食直至老熟,然后脱果入土越冬。
2.1.1.2 防治方法
栽培抗虫品种:栽植球苞大,苞刺密、长而硬,高产优质的抗虫品种。
人工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时振动树枝,使其坠地后捕杀;及时拾净落地虫果,并集中深埋或销毁;栗苞成熟发黄后即采收,将采收回的栗苞堆放在水泥地或夯实的硬地上脱粒,阻止幼虫脱果入土越冬,或在堆栗场放鸡啄食幼虫。
农业防治:实施集约化栽培,深翻改土、清除栗园中的栎类植物,合理密植。
温汤浸种:栗实采收后,立即放入50~60℃的温水中浸泡15 min,或在90℃热水中泡10~30 s,并可在热水中加入800倍高锰酸钾溶液杀菌。
化学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喷洒40%乐果乳油、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40%久效磷乳油1 500倍液;或在成虫出土期地面喷施5%辛硫磷、2%甲胺磷粉剂,喷后将药和土耙匀。
栗实熏蒸:栗实采收后置密闭条件下,用二硫化碳15 g/m3熏蒸24 h,或用溴甲烷60 g熏蒸4 h,可杀死其中的幼虫。
2.1.2桃蛀螟
桃蛀螟又名“桃蠹螟”、“桃斑螟”、“桃蛀野螟”等,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危害栗苞和坚果,被害栗苞苞刺干枯,易落果。被害果常被食空,充满虫粪,并有丝状物相粘连[4]。
2.1.2.1 发生规律
桃蛀螟食性广、发生期长,在寄主种类多的地区常在寄主间转移危害。成虫白天停歇在树叶背面,傍晚开始活动,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对糖醋液也有一定趋性。危害板栗时,卵多产在板栗总苞上。幼虫孵化后,钻入栗苞危害苞壳,栗实采收后钻入坚果危害。具有转果为害的习性,1条幼虫可危害2~5个坚果。被害栗实内外均有大量虫粪。末代幼虫老熟后脱果,寻找合适场所越冬。
2.1.2.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早春刮树皮、堵树洞,及时处理向日葵和玉米秸秆,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适时采收,及时脱果,防止幼虫蛀入坚果危害,并将苞壳进行妥善处理,减少虫源;及时清理栗园,将落果、枯枝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在栗园内散栽向日葵,待桃蛀螟产卵后,销毁向日葵花盘,杀灭其中的卵及幼虫。
化学防治:成虫产卵后和幼虫孵化初期,可在树上喷洒50%杀螟松乳油、90%敌百虫晶体1 000~1 5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7 d后再喷1次。
性信息素防治:用人工合成的桃蛀螟性信息激素迷惑雄成虫,使其失去交尾能力;或利用性信息素吸引雄虫前来,设置捕捉器进行捕杀,使雌虫失去交尾机会,减少有效卵的数量。
2.1.3栗皮夜蛾
栗皮夜蛾又名“栗洽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危害栗蓬、坚果、嫩梢和雄花序。
2.1.3.1 发生规律
栗皮夜蛾1 a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粗皮裂缝中作茧化蛹过冬。成虫白天静伏,早、晚活动,有趋光性。幼虫有转果危害习性,一生可危害2~3个栗苞。老熟幼虫在被害新梢、果梗或栗苞上结茧化蛹。第2、3代成虫产卵于苞刺顶端,幼虫孵化后在苞刺间串食苞皮,不蛀入苞内,致使苞刺干枯,但不脱落。2~3龄后幼虫蛀入栗苞内,取食果肉。第3代幼虫老熟后脱果化蛹越冬。
2.1.3.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早春清理树皮裂缝中的越冬蛹;及时拾取落地栗苞、枯枝落叶并集中处理,杀死其中幼虫;清除栗园内及附近的橡树及栎类植物,减少寄主。
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期或成虫产卵期喷施90%敌百虫晶体、5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
2.2 叶、芽害虫
2.2.1栗瘿蜂
栗瘿蜂又名“栗瘤蜂”,属膜翅目,瘿蜂科。主要以幼虫危害栗芽,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
2.2.1.1 发生规律
栗瘿蜂1 a发生1代,以初孵幼虫在被害芽内越冬,翌年4月份栗芽萌动时,幼虫开始活动取食,被害芽逐渐膨大形成虫瘿。5月上旬开始在虫室内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在瘿内停留10~15 d,出瘿产卵于树冠中部的发育枝或结果枝的上部1~5芽内。卵期15 d左右,8月底孵化出幼虫,开始在叶芽内取食危害,形成虫室,9月中下旬开始在虫室内越冬。
2.2.1.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于秋末至翌年5月底前,结合修剪剪除虫瘿,杀死其中的幼虫、蛹或成虫,保护天敌正常羽化;加强栗园抚育管理,疏除栗园中的实生栗和野生茅栗。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寄生蜂来抑制栗瘿蜂的发生;于春季,把冬季修剪下来的带虫枝条放入栗园,提高天敌的寄生率。
化学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喷50%敌敌畏、50%杀螟松乳油、50%对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 1 000倍液;在6月中下旬成虫发生盛期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选择无风天气燃放杀虫烟雾剂;在幼虫活动期用40% 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涂抹树干,涂后包扎,利用药物的内吸作用杀死幼虫。
植物检疫:新栗园调运苗木和种条时,应加强检疫,及时处理带虫苗木或种条,防止其传播蔓延。
2.2.2栗大蚜
栗大蚜又名“栗大黑蚜”,属同翅目大蚜科。以成虫及若虫聚集于叶片或幼嫩枝梢部位吸食汁液危害,影响新梢生长及果实成熟。
2.2.2.1 发生规律
栗大蚜1 a发生多代,以卵在树枝、干皮缝隙处越冬,常数百粒排列成单层块状。第2年4月上旬孵化为无翅雌蚜,进行孤雌胎生繁殖,并群聚危害花序及新梢的幼嫩枝叶。到5月份蚜虫种群数量增加,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扩散到其他枝叶上继续繁殖危害。到10月中上旬产生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雄蚜,进行交尾产卵,11月份为产卵盛期。
2.2.2.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树皮裂缝是越冬卵集中的地方,冬季刮树皮裂缝、翘皮下的越冬卵块,可减少虫口基数。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捕食性瓢虫、草蛉和蚜茧蜂等天敌[5]。
化学防治:于越冬卵孵化初期,树上喷洒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2 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倍液、10%扑蚜虱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25%蛾蚜灵1 500倍液进行防治。未结果幼树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倍液涂干,利用药剂的内吸作用进行防治。
2.2.3 栗红蜘蛛
栗红蜘蛛又名“针叶小爪螨”、“板栗小爪螨”,属蜱螨目叶螨科。主要以若螨及成螨刺吸叶片危害,叶片失绿变白,严重时叶片由苍白变黄,最后焦枯死亡。
2.2.3.1 发生规律
栗红蜘蛛1 a发生5~9代,以卵在1~4 a生枝条上越冬,多分布在叶痕,以及枝条粗皮、缝隙、分杈处。第1代幼螨孵化后爬至新梢基部小叶片正面聚集危害,活动能力较差。第2代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底,第3代发生在6月上旬至8月初。栗红蜘蛛主要危害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开始出现大量越冬卵,9月上旬结束危害。
2.2.3.2 防治方法
苗木检疫:对板栗苗木、接穗等进行严格检疫,不带越冬虫态进入新区。
化学防治:在卵孵化初期喷洒20%螨死净悬浮液3 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在夏季发生高峰期喷洒20%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2 000倍液;越冬卵孵化期至5月上旬,在距树干基部30 cm处,用刀刮去老皮,露出嫩皮,环带宽10~20 cm,用40%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药涂抹树干2次,用有色塑料薄膜包裹树干的涂药部位。
保护和引进天敌:捕食螨、瓢虫、小黑花蝽、草蛉、蓟马等多种食螨益虫,应注意加以保护利用。或引进、繁殖并释放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2.2.4铜绿丽金龟
铜绿丽金龟又名“铜绿金龟子”、“青金龟子”,俗称“苍虫”,属鞘翅目丽金龟科。铜绿丽金龟食性杂,主要以成虫啃食栗树叶片,被害叶残缺不全,呈不规则缺刻。日本栗1~2 a生幼树危害较重。
2.2.4.1 发生规律
铜绿丽金龟1 a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产卵于土中或豆类植物及杂草上。卵期约10天,孵化后幼虫在7~10 cm土层内活动,取食植物根系。10月上旬幼虫向土层深处转移越冬。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昼伏夜出,具假死性,傍晚出土,群集树冠危害。其食量较大,大发生时,3~5 d内可将树叶全部吃光。
2.2.4.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于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或在成虫大发生时,喷洒多量式波尔多液进行忌蔽。
农业防治:将栗园进行深翻,可杀死越冬幼虫。
化学防治:于成虫发生期,向树上喷洒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于幼虫化蛹前,地面喷洒25%对硫磷微胶囊剂、25%辛硫磷微胶囊剂300倍液或40%乐斯本乳油600倍液,可杀死土中幼虫。
2.2.5黄刺蛾
黄刺蛾又名“刺毛虫”、“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主要以幼虫危害叶片,低龄幼虫啃食叶肉,残留表皮和网状叶脉,4龄以后幼虫取食全叶,将叶吃成缺刻,仅留叶柄和主脉。
2.2.5.1 发生规律
黄刺蛾1 a发生1~2代,成虫白天潜伏于树冠或杂草丛中,夜晚活动,有趋光性。成虫多夜晚交尾,次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6月下旬幼虫开始危害,至8月中旬,幼虫陆续老熟,结茧越冬。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开始出现第1代成虫,第2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出现,危害盛期在8月上旬。8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树上结茧越冬。
2.2.5.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结合冬剪,剪除树上的越冬茧销毁(不可火烧,以免虫茧爆破,枝刺伤人);在幼虫发生初期,剪除带有未分散幼虫的叶片,消灭幼虫。
物理防治: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黄刺蛾的天敌;于幼虫发生期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25%灭幼脲3号或苏脲1号悬浮剂1 000倍液。
化学防治:于幼虫发生期,在树上喷洒90%敌百虫晶体、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或25%亚胺硫磷乳油1 500倍液。
2.2.6舞毒蛾
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以幼虫危害日本栗叶片和雄花序,受害轻的叶片被吃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栗树叶片被吃光。
2.2.6.1 发生规律
舞毒蛾在我国1 a发生1代,以卵在树皮缝隙或石缝间越冬。越冬卵在东北地区于5月中旬孵化。幼虫期40~50 d,共6~7龄。6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开始在树干缝隙、石缝、树杈、枯叶内结茧化蛹。蛹期12 d左右。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雄蛾白天常作旋转式飞舞,有较强的趋光性。雌蛾产卵于树干缝隙、石缝间,卵成堆状,上覆黄色绒毛。每只雌虫可产卵2~3块,每块200~300粒。舞毒蛾爆发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地域性,通常6~8 a为1个周期。
2.2.6.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舞毒蛾卵块较大,特征明显,易发现。可在幼虫孵化前刮除卵块,集中销毁。
生物防治:可充分利用舞毒蛾黑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及鸟类等天敌,抑制其爆发;在幼虫发生期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500~1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或苏脲1号胶悬剂1 000倍液杀死幼虫,保护天敌。
化学防治:于5月中旬雄花开放期,用80%可湿性敌百虫、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5~10倍液,在树干上涂50 cm宽的环带,毒杀上下树的幼虫;或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2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
2.3 枝干害虫
2.3.1栗链蚧
栗链蚧属同翅目链蚧科。以若虫和成虫群集在树干、枝条和叶片上吸取汁液,导致枝干表皮下陷,叶片枯落,新梢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2.3.1.1 发生规律
栗链蚧3月中上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上旬开始产卵,每雌产卵15~50粒,卵期15~20 d,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初孵幼虫很活跃,昼夜爬行寻找寄主,1周后即固定危害,分泌蜡质,形成蚧壳。20~25 d后进行性分化,雄虫蚧壳变长,飞行能力弱,大部分在附近的叶片和嫩枝上危害;雌虫群集在皮层薄的主干和枝条上危害。6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当天即可交尾,雄成虫交尾后即死亡,受精雌成虫在树干表皮上越冬。
2.3.1.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季修剪时,剪除病虫枝、徒长枝、衰弱枝。
生物防治:虫体固定后,尽量不喷杀虫剂,以保护红点瓢虫等天敌,或在栗园人工释放红点瓢虫等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苗木检疫:调运苗木和接穗时,严格进行苗木检疫。发现栗链蚧时,用15~25 L水加0.5 kg洗衣粉,将苗木在其中浸泡30 min杀死该虫。
化学防治:若虫孵化初期,虫体活泼,尚未分泌蜡质,药液易接触虫体,是防治关键期,可用40%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3.2板栗透翅蛾
板栗透翅蛾又名“赤腰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以幼虫蛀食树干的韧皮部,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串食。树干被害处呈肿疣状隆起,皮层开裂。若该虫横向危害树干1圈,则会造成枝条或整株死亡,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2.3.2.1 发生规律
栗透翅蛾1 a发生1代,多以幼虫在被害枝干皮层下越冬。翌年3月初出蛰,3月中下旬进入危害期,幼虫出蛰后2~5 d即开始取食,5~7月为幼虫危害盛期。8月下旬幼虫老熟时,向树干外皮咬1个5~6 mm的圆形羽化孔后吐丝结茧化蛹。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9月中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主干、主枝的皮缝及伤口内。初孵幼虫很活泼,能迅速蛀入皮层,危害至10月底越冬。
2.3.2.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于幼虫孵化期,用刀刮除离地面1 m以内的主干糙皮,并集中销毁,以消灭其中的幼虫和卵。树干上的幼虫可用刀刮除,或用锤子锤击受害部位;树干涂白涂剂,忌蔽害虫产卵。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忌树干上有伤口。
化学防治:于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初期,向树干喷洒50%杀螟松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50%对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6]。
[1]黄鹏、魏玉君、吕留毓,等. 日本板栗优良品种及丰产栽培配套技术[J]. 林业科技开发,2008,22(4):85-87.
[2]郑瑞杰,王德永. 辽宁省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辽宁林业科技,2010(5):57-60.
[3]许时钦. 板栗丰产栽培[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4]屈顶柱,黄应成,张宜仁 . 栗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2009(1):75-77.
[5]赵彦杰. 板栗栗大蚜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38.
[6] 刘煜. 板栗透翅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15-117.
S 664.2 S 763
C
1003-2630(2014)01-0055-05
2014-02-10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项目编号:2006-4-93)
(责任编辑: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