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常见繁殖疾病的发病原因
2014-04-02赵维
赵 维
(新疆石河子142团双玺牛场,新疆 石河子 832029)
1 环境因素
环境对奶牛的繁殖有较大影响,环境温度高、潮湿可对奶牛造成热应激,特别是通风和降温不良时会加重这一问题。受热应激影响的奶牛可能会分泌更高的黄体酮以致影响发情期促卵泡素分泌,可能观察不到发情或发情行为减弱。而外界温度低于-20 ℃时的冬季,冰冻和地面的冻粪等造成的坚硬不规则地面往往会造成奶牛在光滑地面上不愿站着让别的牛爬跨,或不愿意爬跨别的牛,并因此而表现出发情活动减少或有发情表现的时间缩短。
牛舍环境,如牛舍的饲养密度、牛舍通风换气条件、牛床和运动场地面的材料、硬度和卫生状况影响着奶牛的繁殖机能和子宫的卫生。坚硬而又肮脏的地面可导致奶牛肢蹄疾病发病率的大幅度上升,造成奶牛跛行,减少了奶牛的运动时间和发情表现,同时也会造成奶牛肌肉无力,不利于产后胎衣的排出和子宫的复原。奶牛在肮脏的地上躺卧,又增加了乳房炎、阴道炎及子宫炎的发病率。因此,牛舍设计要遵循尽量减少病原微生物暴露这一原则,尽量减少应激,同时充分考虑有利于提高奶牛的免疫机能和增强抗病能力。干燥、松软的运动场和清洁的牛床、干燥的垫草对奶牛健康是必须的,对围产期奶牛更为重要。
2 营养因素
奶牛日粮营养不平衡和饲养管理差是奶牛繁殖障碍与繁殖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奶牛能量不足或过多都可以使奶牛发生繁殖疾病。如围产期和泌乳期的能量负平衡对繁殖性能有很大影响,可造成排卵前卵泡发育不良和品质差,奶牛不发情或即使发情也没有成熟的卵子排出,导致受胎率下降;如能量供给过剩,过剩部分会被作为体脂肪蓄积在体内,造成奶牛肥胖,运动量下降,胎儿发育过大,同时由于脂肪沉积造成产道狭窄导致难产和胎衣不下的发生,增加子宫炎的发病率。
2.1 能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能量不足:常发生在饲料质量低劣、限饲、产后泌乳及高产奶量条件下,以产后初期为最常见。这是由于奶牛产后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奶牛在产后奶量逐渐上升,使泌乳所需要营养也逐渐增加,由于采食量的增加滞后于产奶量的提高,不能与营养需要同步。此时,泌乳激素与生殖激素的分泌要多重调整;同时由于产后免疫力低下,维持动物健康必须增加牛在产后营养消耗。在此情况下,奶牛采食到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产奶需要时,就出现了能量负平衡。当采食营养不能满足产奶需要时,能量部分地通过降解组织能量满足产奶需要,动用体组织主要是内脏和皮下脂肪,其次是蛋白质。因此,造成奶牛体况和膘情下降,引起脂肪肝和酮血病,影响繁殖机能,严重时危及奶牛生命。
产后能量负平衡的程度与持续时间更多地取决于采食量,其次是泌乳量。大多数奶牛产后35 d产奶量达高峰,产后10~12周达能量平衡。能量负平衡是与体重损失、膘情下降呈正相关的,并最终降低繁殖力。
高峰期能量负平衡时,使发情异常、卵泡发育迟缓。因此,产后应提高日粮营养浓度,每千克干物质应为2.4~2.5NND,增加高能量饲料,如全棉籽、脂肪等,会提高乳脂率。若给新产牛添加适量的脂肪能缓解能量负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刺激乳脂合成,促进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进而排卵数增加,优势卵泡体积增大,受胎率提高。
产后泌乳性、季节性乏情,乏情的共同特点是LH的分泌减少。在营养不足情况下,反刍动物下丘脑GnRH的释放受到抑制或GnRH没释放,使LH分泌减少,即营养不足会抑制LH分泌。LH是一种恢复卵巢活动,促使卵泡生长发育、成熟、排卵的关键激素,不仅调节养分进入生殖器官或组织血流量,还影响组织特异受体数量和对激素的反应性,调节该组织获得养分的能力,进行系统间养分竞争。当生殖激素合成和释放受到限制,生殖系统获得养分能量下降,使器官和组织生长发育受抑制,降低了繁殖性能。在蛋白质、能量均不足情况下,Wiltbalk等发现,能量不足对繁殖性能的损害比蛋白质大,饲喂低蛋白日粮时,牛主动采食量降低,往往引起蛋白质和能量都不足。
能量不足引起LH分泌不足,孕酮分泌水平下降,甚至使卵泡不能成熟排卵,胚胎着床困难。而高蛋白日粮,增加了胚胎(2~7 d)死亡率。
产前能量不足,指产奶后期和干奶期能量不足,易发生胎衣不下、产后恶露滞留、子宫弛缓、子宫炎、卵巢发育迟缓。应提高日粮营养浓度2~2.15个NND。
能量过剩:大多是遗传潜力不佳,产奶量不高,易发生肥胖、难产、胎衣滞留、卵巢囊肿、发情异常、排卵迟缓,胚胎发育能力减弱,受胎率下降,产后配种时间延长。
2.2 蛋白质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蛋白质过剩:为增加产奶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经常饲喂高蛋白日粮,特别是高产阶段,因为高蛋白日粮可以提高日粮适口性和增加采食量。已证明,高蛋白会对奶牛繁殖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饲料干物质中蛋白质超过20%会增加空怀天数,延长产后第1次发情排卵时间,降低受胎率。蛋白质需要量超过泌乳需要量会造成氮不平衡,就易对繁殖性能造成不利影响,降低受胎率。其一是,在过高蛋白质水平下,奶牛为排出过量的氮,必须消耗大量能量,极易造成能量负平衡,进而造成奶牛排卵迟缓和受胎率下降;其二是,饲喂高蛋白日粮会降低子宫内pH值,增加血液中尿素浓度和改变子宫内液体的组成,过高血液尿素浓度对精子、卵子和胚胎产生毒害作用,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降低孕酮浓度,高浓度的氨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最终使配种次数增加,使受胎率下降,空怀期延长。产后泌乳高峰期日粮干物质中粗蛋白应达16%~18%。
蛋白质不足,指产前低蛋白会提高胎衣不下的发生率(据美国资料报道,干奶期饲喂8%粗蛋白日粮,胎衣不下率高达50%;而把日量粗蛋白提高到15%时,则下降为20%)。头胎牛围产期理想日粮每千克干物质中粗蛋白为14%~15%,产后低蛋白可以使卵泡发育迟缓,发情异常,受胎率低。
2.3 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钙、磷、铜、锌、镁、钴、硒、碘、维生素A、C和E缺乏和钙、磷、钼的过量使用可以使奶牛的繁殖力下降,发生繁殖疾病。胎衣不下和生殖器官疾病多数是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适量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饲养管理的重要项目,干奶牛饲料中应强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以此来预防和降低胎衣不下的发生。
钙、磷的影响。据Christianson报道,奶牛的日粮中缺乏钙磷或二者之间的比例不当可导致母牛卵巢萎缩、发情周期紊乱或不发情,屡配不孕,胎儿发育停滞、畸形和流产,或产出活力弱的胎儿,而且泌乳能力也低。当钙磷比例为0.5∶1时,可引起母牛受胎率低,产犊时发生难产和胎衣不下,易发生子宫和输卵管炎症,钙磷比例大于4∶1时,繁殖性能下降,易发生阴道和子宫脱出、子宫炎及乳房炎等产科疾病。钙磷比例为(1.5~2)∶1最为合适。
钠、钾、镁的影响。据甘孟侯研究,奶牛采食大量使用钾肥的牧草时,钾的采食量过多,从而导致钾的比例失调,造成钠缺乏,引起机体酸中毒,生殖道黏膜发炎、卵巢囊肿、发情周期不正常、胎衣不下等症状。钾钠比以5∶1合适。当钾钠比例大于10∶1时会导致缺钠引起母牛的繁殖障碍;当奶牛日粮中镁的含量过低时可导致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发情、受胎率低、流产和犊牛出生重小;怀孕母牛缺镁时,还可引起犊牛出生前骨骼发育不良,易骨折,出生后血镁低,引发痉挛,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钠、氯的影响。主要分布于动物体液和软组织中,与繁殖和生长都有密切关系。Bryden研究表明,长期缺氯可使卵巢萎缩、发情周期紊乱、受胎率降低,严重者可导致不孕。钠、氯缺乏时常表现为食欲和消化机能减退,产生异食癖。
锰的影响。锰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维生素的合成。锰缺乏能抑制繁殖能力,是由于影响甲状腺素合成,从而使以胆固醇为原料的性激素的合成发生障碍。锰缺乏则造成流产、新生犊牛畸形、发育迟缓,发情异常及隐性发情升高,排卵障碍,受胎率下降,甚至卵巢变性。
铜的影响。铜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直接影响繁殖机能。缺乏则易造成发情期抑郁的生理障碍,异常发情。有实验证明,血铜浓度低的牛补饲铜,受孕率提高(米歇尔·瓦提欧.1998)。铜可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LH的释放。
锌的影响。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可调节甲状腺素受体的免疫功能,锌缺乏会改变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影响黄体的功能造成卵巢萎缩、发情紊乱,受精卵不着床,胚胎早期死亡而屡配不孕。还会增加母牛难产的发生率。
镁的影响。镁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帮助维护正常的繁殖机能。
碘是合成调节能量代谢的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氮酸所必需的物质,能促进维生素A的合成。碘缺乏易造成发情异常、流产、胎儿发育受阻及死亡、胎衣不下,繁殖力下降。
硒的影响。硒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则造成发情周期失调、流产、胎衣不下、难孕、乳房炎及卵巢囊肿等繁殖疾病的发生。左路远研究发现,奶牛产前补硒可以降低胎衣不下、子宫炎的发病率。硒能增加母牛体内PG的合成,产生类似催产素的作用,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
维生素A的影响。VA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精子产生、卵泡发育、上皮组织生长需要,缺乏则会引起繁殖受损,母牛发生流产、死胎、弱胎、胎衣不下、子宫炎及犊牛发病率升高。
维生素E的影响。维生素E是一系列叫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酯的脂溶性化合物的总称,细胞抗氧化剂。缺乏则长期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则、不排卵、胎衣不下、子宫炎、受胎率下降。研究表明,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是导致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